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4例(14眼),根据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分期,选择II期和III期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14眼均于注药后1~15 d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消退,1眼于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虹膜新生血管,予以雷珠单抗注射及视网膜光凝补充治疗后消退,眼压<21 mm-Hg。10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眼术后视力无提高。术后眼压[1周:(11.33±1.82) mmHg;1个月:(12.16±1.47) mm-Hg;3个月:(12.82±1.55)mmHg ;6个月:(11.96±2.11)mmHg]。与术前眼压[(43.64±4.2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1眼出现浅前房,予以阿托品散瞳局部加压包扎3 d后恢复正常。术后滤过泡:5眼为Ⅰ型功能滤过泡;9眼为Ⅱ型功能滤过泡。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4例(34眼),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7例。研究组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g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激光光凝补充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研究组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注药后眼压、晶状体改变,以及两组患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前房积血、前房渗出和滤过泡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后,两组患者5~10 d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前房、滤过泡差异明显(P<0.05);术后随访6个月研究组患者的4例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13例眼视力与术前无差异。结论: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激光光凝补充治疗,能有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可使其虹膜新生血管快速消退或萎缩,降低术后前房积血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钟珊  李莉  白海琴 《微创医学》2009,4(6):614-616
目的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以来在本院住院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单纯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术后均记录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20.44,P〈0.05),对照组眼压较术前亦明显降低(t=24.4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16眼,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前房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期前房变浅、引流管阻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Avastin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1例(11眼)尚存部分视功能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待新生血管消退或萎缩后1周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消退的时间、眼压的变化、并发症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术后反应、术后虹膜新生血管情况,随诊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2~3 d后,10例(10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1例(1眼)未完全消退,4周后再次行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后2 d新生血管完全消退,此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3月新生血管再次出现,其余10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未再出现.11例(11眼)术后6个月9眼眼压恢复在正常范围,1例(1眼)局部应用1种药物眼压可控制正常,虹膜反复出现新生血管的1眼术后3个月眼压复升,联合2种药物局部治疗无法控制,又行全视网膜冷凝联合原巩膜瓣下瘢痕切除术,眼压控制正常.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Avastin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辅助方法,使新生血管消退后再行滤过性手术可避免术中术后出血,减轻术后炎症反应,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激光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将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观察组)先用氩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另一组(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眼压为(12.72±2.47)mmHg,较术前(41.32±5.76)mmHg明显降低(t=20.44,P<0.05).术后1年观察组较对照组眼压控制良好(P<0.05).术后观察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24眼(85.71%),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较对照组术中、术后前房出血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无浅前房、滤过泡渗漏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6.
吴春  林雨   《中国医学工程》2013,(5):49-49,51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放液、复合小梁切除术、球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综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7例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过前房穿刺多次放液、待眼压下降,前房出血吸收。虹膜表面的新生血管萎缩后,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球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术后6个月后分别对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进行观察。结果在未用降眼压眼药时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者有20例,有3例需要用两种降眼压药物。有3例有一过性眼压升高,均在手术1周内,在前房穿刺口放出积血后,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后,眼压下降,有1例需再次打开巩膜瓣,将巩膜瓣缝合线调松后,眼压下降。有一例在术后两个月后出现眼压升高。需再次手术。结论前房穿刺放液、复合小梁切除术、球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综合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较好的控制眼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 选择44例(44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1)观察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2)对照组: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两组术后均记录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1年两组眼压较术前均下降,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结论 半导体激光虹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均可作为治疗NVG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病情的NVG患者,可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行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3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2组术中均应用0.4g.L-1丝裂霉素.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虹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前房角镜检查前房角结构变化.结果 A组4周内完成全视网膜光凝,前房角为关闭状态,虹膜新生血管部分消失(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1周,眼压为8-13mmHg,术后1月,眼压为9-30mmHg.B组术后1周,眼压为11-17mmHg,术后1月,眼压为12-35mmHg,术后6月随访,2组患者在眼压控制、视力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率:A组84.67%,高于B组65.33%,A组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复发,B组6眼虹膜新生血管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视网膜光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持续高眼压下行玻璃体抽吸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32例经常规降眼压处理3 d后眼压仍大于40 mm Hg的青光眼患者行玻璃体抽吸+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及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21眼视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术后眼压符合完全成功25例(78.1%),符合条件成功4例(12.5%),平均眼压(15.88±6.32)mm Hg,3例(9.4%)失败,27例滤过泡为功能性滤过泡,5例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结论:玻璃体抽吸+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可快速降压,重建前房,降低该手术的难度,减少了并发症,术后效果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1例(334眼)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3~20周,术后Ⅰ型滤过泡227眼;Ⅱ型滤过泡97眼;Ⅲ型滤过泡10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202眼占60.5%,无变化95眼占28.4%,视力下降2行以上37眼占11.1%。眼压控制在10~16mmHg之间198眼占59.3%,眼压控制在17—20mmHg之间129眼占38.6%,眼压控制在25—28mmHg之间7眼占2.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有利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和理想的眼压控制,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38例(44眼)分为3组,A组为治疗组(16眼),巩膜瓣下行羊膜移植术(AMT)联合应用MMC;B组为MMC组(14眼),巩膜瓣下联合应用MMC;C组为对照组(14眼),常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3组病例均留置可调整缝线。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治疗组、MMC组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少,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组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是治疗难治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羊膜植入不仅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瘢痕形成的作用,而且早期还有机械引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的改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60例(165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1/3厚度的浅层巩膜瓣、术中前房重建及应用外置可调节缝线的改良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6个月~10年,平均6年2个月。结果165只眼中,158只眼(95.76%)术后眼压控制优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157只眼(95.15%),发生Ⅰ、Ⅱ级浅前房11只眼(6.67%),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改良技术治疗青光眼有助于术后早期前房及滤过泡形成,能主动调整滤过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效果,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MMC),术后联合应用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49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治疗组23眼,给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联合应用5-Fu结膜下注射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26眼,只给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术后不联合应用5-Fu治疗;术后随访半年到两年,观察治疗前后患眼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以及低眼压浅前房和角膜损害等指标,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视力提高5眼(21.7%),视力未提高16眼(69.6%),视力下降2眼(8.7%),术前平均眼压(42.57±4.51)mmHg,术后平均眼压(11.46±3.45)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5眼(21.7%),角膜上皮损4眼(17.4%),前房出血1眼(4.3%),结膜下出血4眼(17.4%);功能滤过泡20眼(87.0%),非功能滤过泡3眼(13.0%);对照组视力提高4眼(15.4%),未提高19眼(73.1%),视力下降3眼(11.5%),术前平均眼压(43.23±5.12)mmHg,术后平均眼压(13.35±4.63)mmHg,发生低眼压和浅前房4眼(15.4%),角膜上皮损害1眼(3.8%),前房出血0眼,结膜下出血1眼(3.8%),功能滤过泡17眼(65.4%),非功能滤过泡眼9眼(34.6%)。结论:MMC和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都可以减少、预防术后滤过泡的粘连包裹引起的青光眼复发,二者联合应用可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术后联合应用5-Fu能加重低眼压浅前房的发生,同时对角膜的损害也相应加大,如果合并全身服用血管扩张剂可致结膜下或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应正确、合理地使用MMC和5-Fu,注意用药的时机、药量和浓度。  相似文献   

14.
汤晓东 《医学综述》2014,20(17):3260-3262
目的评价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辽河油田总医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116例(128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患者分别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眼压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的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7.81%和2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及手术后1个月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显著地低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t=4.638,6.731,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显著地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地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χ2=9.412,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泡形成和远期手术成功率方面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可调节缝线方法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87例103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54眼)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的基础上,加用巩膜瓣可调节缝线;B组患者(49眼)单纯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以及患者住院天数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平均(14.7±0.8)mm Hg,B组患者为(12.9±0.9)mm Hg,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滤过泡45人(83.33%),B组患者39人(79.59%),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术后无浅前房发生,B组患者8人(20.41%)发生浅前房,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6±2.1)d,B组患者(12.1±3.7)d,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以降低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且对患者术后眼压、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艳  赵海滨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42-43,46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手术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6~24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为20 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前房角宽度大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24个月,眼压持续稳定,术后1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彭伟  李劲  刘志远  朱格非 《中外医疗》2009,28(23):183-184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小果切除术中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18例18眼难治性青光眼,术后随访1年,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3。3%;眼压由术前的(45.17±12.01)mmHg降至术后的(16.89±3.42)mmHg。采用配对f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为滤过泡漏,前房出血,浅前房。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可拆除缝线联合透明质酸钠对减少小梁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方法对5i例(6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跟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组27例(35眼)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前房穿刺和可拆除缝线技术,对照组24例(31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对术后主要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浅前房:观察组5眼(14.28%),对照组14眼(45.1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效滤过泡形成:观察组30眼(85.71%).对照组22眼(70.9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血、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分别为8眼(22.86%)、2眼(5.71%)、0眼,对照组分别为13眼(41.94%)、8眼(25.81%)、4眼(12.9%),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透明质酸钠、前房穿刺和可拆除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1例(31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其中17例(17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治疗,14例(14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等状况。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发现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在眼内压降低值[(20.59±7.94)mmHgV8(24.85±14.39)mmHg,P=0.614)]、治愈率(88.24%VS71.43%,尸卸.370)、功能性小泡形成率[76.47%(13/17)vs78.57%(11/14),P=0.094]和并发症发生率【(47.06%(8/17)VS.50.00%(7/14),P=0.38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大多数患者不能用降低眼内压的药物。在小梁切除术组需要额外的手术干预,包括对眼前房的改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法。结论即使在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和并发症患者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手术干预,但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并发性患者时,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显示出类似的眼内压降低值、成功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