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在胸痛患者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测定83例2013年1月至6月因胸痛就诊于空军总医院的ACS患者和56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血小板参数,通过组间均值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效指标,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在ACS判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与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相比,ACS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191.28±67.07)x10^9/L vs(236.75±64.09)x10^9/L], MPV[(11.88±1.24) vs (10.73±1.08)fL]、血小板分布宽度(PDW)[(15.54±1.87) vs(13.40±2.35)fL]和P-LCR[(47.49±9.55)% vs (35.11±10.00)%]等明显升高(P<0.05);(2)不同临床类型的ACS患者血小板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3)logistic分析表明P-LCR和MPV是ACS的辅助诊断指标;(4)ROC曲线显示肌钙蛋白Ⅰ、P-LCR、MPV、肌酸激酶同工酶对应的诊断界值分别是0.15μg/L、38.5%、11.05fL和19.0U/L,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7,0.817,0.754和0.598,灵敏度为97.3%,92.8%,71.1%和45.8%,特异度为90.3%,64.3%,62.5%和73.2%,诊断符合率100%,80%,72.6%和67.2%。结论 MPV和P-LCR分别有助于ACS的发现,可作为胸痛患者ACS的辅助诊断指标,由于MPV和P-LCR升高对ACS的判断准确性较高,因此可以为ACS的早期判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在急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280例急高危胸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90例患者实施了院前急救为观察组,有90例患者是被其家属送至我院急诊科救治的为对照组。通过心电图检测诊断出有236例患者为心肌梗死,44例为普通胸痛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心率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救治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心率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恶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在救治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高危胸痛患者采用院前急救不但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心率衰竭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以及恶性心血管,还缩短了患者的救治时间,在急高危胸痛患者救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为了优化、简化、规范我国胸痛救治流程,提高我国胸痛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在急诊科设立胸痛中心对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急诊科设立胸痛中心并研究其对急性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方法在急诊科设立急性胸痛中心,每周开诊3d,时间随机确定,其余时间由急诊科按常规流程对胸痛患者进行诊疗,由研究者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和诊疗时间进行注册登记。结果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就诊北京军区总医院急诊科或胸痛中心的患者共696例,心源性胸痛244例(35%),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41例(20%),不稳定型心绞痛81例(12%),稳定型心绞痛17例(2.4%),主动脉夹层2例(0.3%),急性肺栓塞3例(0.4%);非心源性胸痛452例(65%),呼吸系统41例(6%),消化系统70例(10%),胸膜骨骼肌肉41例(6%),神经精神或其他299例(42%)。经胸痛中心诊治的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与常规诊疗流程相比都有所缩短。急性心肌梗死(70.1±31.7)min vs(115±40.5)min(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228±54)min vs(264±78)min(P=0.02);非心源性胸痛(108±66)min vs (126±96)min(P=0.03)。结论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中,心源性者占35%,以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非心源性者占65%。胸痛中心模式能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胸痛中心建设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痛”是急诊科或心内科常见的就诊症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与之相关的致命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张力性气胸等,快速、准确地鉴别诊断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胸痛是急诊处理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6.
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9例UA患者入院时分别测定CRP、心脏肌钙蛋白T(cTN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随访三个月,观察终点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源性猝死。结果:在109例UA患者中,CRP升高37例(34.2%),正常72例(66.1%),三个月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源性猝死5例,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5例,冠脉搭桥术(CABG)6例。其中CRP升高组A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但死亡率无明显差别。CRP的敏感度(83.33%)较TNT、CK-MB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P升高、cTNT升高、陈旧性心梗和胸痛次数是预测近期AMI、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P对UA患者的近期预后和早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危险分层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进行调查研究,并观察胸痛中心对急性胸痛患者诊疗时间的影响.方法:胸痛中心每周开诊3 d,时间随机确定,其余时间由急诊科按常规流程对胸痛患者进行诊疗,由研究者对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和诊疗时间进行注册登记.结果:2006-01-2007-12因急性非创伤性胸痛就诊急诊科非胸痛中心或胸痛中心的患者共696例,心源性胸痛244例(35%),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41例(20%),不稳定型心绞痛81例(12%),稳定型心绞痛17例(2.4%),主动脉夹层2例(0.3%),急性肺栓塞3例(0.4%);非心源性胸痛452例(65%),呼吸系统41例(6%),消化系统70例(10%),胸膜骨骼肌肉41例(6%),神经精神或其他299例(42%).经胸痛中心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非心源性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分别为(70.1±31.7)min、(3.8±0.9)h、(1.8±1.1)h,较非胸痛中心诊治时间[(115±40.5)min、(4.4±1.3)h、(2.1±1.6)h]均有所缩短(P<0.01、P<0.05、P<0.05).结论:急性胸痛患者的病因中,心源性者占35%(以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为主),非心源性者占65%;胸痛中心模式能显著缩短急性胸痛患者的诊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正>急性胸痛是门急诊和住院病人中极为常见的症状。胸痛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在非心源性胸痛患者中,10%~30%表现为心绞痛样胸痛,极易与心源性胸痛混淆,其中食管源性胸痛占非心源性胸痛的30%~60%。现报告20例酷似心绞痛样胸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与术后患者炎性标记物: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和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基元-1(ADAMTS-1)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 ACS 患者149例,其中急诊 PCI 急性心肌梗死(AMI)39例,PCI 不稳定型心绞痛(UA)42例;非 PCI 患者 AMI 32例,UA 36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冠脉无狭窄对照组56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采静脉血,ACS 入院12小时后再次采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外周血 IL-6R、ADAMTS-1及 ox-LDL 水平。结果入院时 PCI AMI 组、PCI UA 组、AMI 组及 UA 组 IL-6R、ADAMTS-1及 ox-LDL 血清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时 PCI AMI 组及 AMI 组 ox-LDL 血清水平高于 PCI UA组、U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入院12小时后 PCI AMI 组、PCI UA 组 IL-6R、ADAMTS-1水平均较入院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入院12小时后 AMI 组、UA 组 IL-6R、ADAMTS-1水平较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IL-6R、ADAMTS-1是 ACS 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ACS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炎症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诊断胸痛的主要目的有2个,首先是快速识别高危患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张力性气胸等,并迅速采取措施,若漏诊这些疾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在急诊科中误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约为25%,是住院患者的2倍,并可引起一定比例的医疗纠纷.与ACS相比,肺栓塞、主动脉夹层、急性心包炎和气胸相对少见,虽也可危及生命,但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其次是排除低危患者.对于无生命危险的非心源性胸痛,如骨骼和肌肉源性的胸痛、胃食管疾患或焦虑综合征,若误将这些疾病当成心源性胸痛而收入院,不但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也导致了医院的床位紧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81例女性和214例男性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期间女性AMI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26%与14%;P<0.01).女性AMI患者具有发病年龄大、胸痛少、糖尿病较多、广泛前壁及复合部位梗塞较多、血清肌酸磷酸肌酶水平较低,心源性并发症多等特点.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心绞痛、糖尿病、心力衰竭及休克为预示女性AMI死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环miRNA-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急性起病状态时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2016年11月—2017年3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胸痛中心的ACS病人90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非心源性胸痛组(对照组)各30例。受试者皆于入院后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miRNA-21水平。结合试验对象一般资料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临床资料阐述其临床意义。结果与UA组、对照组相比,AMI组miRNA-21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A组和对照组相比较两组间miRNA-2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血浆miRNA-21表达水平和cTnI、NT-proBNP呈正相关。结论 ACS病人急性起病时,其循环miRNA-21的表达水平是上升的,miRNA-21在ACS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长链非编码(lnc)RNA[a缺氧诱导因子(HIF)、心肌梗死相关转录体(MIAT)]的表达水平及其对AC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91例ACS患者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9例。选取同期非缺血性胸痛患者49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样本aHIF和MIAT表达水平,并检测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指标。结果 ACS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HIF和MIAT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AMI亚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HIF表达水平显著高于UA亚组、MIAT表达水平显著低于UA亚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K与aHIF呈低程度正相关(r=0.317,P0.05)。aHIF对ACS和AMI诊断敏感度分别为60.2%、59.0%,特异度分别为82.0%、98.0%。aHIF对诊断ACS和AM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均0.5。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aHIF表达水平升高,有望作为ACS诊断的潜在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对转运实施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效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绵阳市17家通过验收的胸痛救治单元在建设期间(2021年4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1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为胸痛救治单元组,以及去年同期(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1例急诊PCI患者为非胸痛救治单元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心电图确诊时间、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时间、转入-转出时间和院内死亡率。结果 胸痛救治单元组的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4.51±2.87)min比(29.41±10.23)min]、心电图确诊时间[(3.47±1.15)min比(10.25±4.55)min]、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时间[(4.84±2.11)min比(22.33±7.99)min]、转入-转出时间[(26.87±9.62)min比(102.27±21.23)min]和院内死亡率(4.23%比11.48%)均显著低于非胸痛救治单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胸痛救治单元建...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冠心病(CHD)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78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不稳定性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源性胸痛为对照组。采集所有患者静脉血并用COULTER-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参数。结果血小板计数在SA组、UA和AMI组、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别。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心源性胸痛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都明显增大。结论血小板体积变大和活化过程可能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缺血修饰白蛋白(IMA)作为心肌缺血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入选2007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救治的发病6h内可疑缺血性胸痛,且不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诊断标准者。全数患者在入院即刻分别检测IMA、cTnT、CK-MB,并在发病12h后再次检测cT-nT。由2名心脏科专家在对IMA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做出12h和临床最终诊断。根据12hcTnT结果和临床最终诊断,分别计算IMA诊断精确度。结果:313例可疑胸痛者中12hcTnT阳性、最终诊断ACS者分别为116和163例。对预测12hcTnT阳性,以急诊即刻cTnT特异性(99.49%)、阳性预测值(96.55%)、阳性似然比(47.31)最高,IMA测值最低;IMA敏感性(94.83%)、阴性预测值(95.59%)最高,阴性似然比(0.08)最低,IMA阴性组有6例患者12hcTnT阳性。对最终诊断ACS,IMA的特异性(90.79%)和敏感性(74%)均较低。163例最终诊断为ACS的患者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66例,STE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7例。3组IMA水平无显著差异,但较非ACS组IMA水平显著升高。结论:IMA存在少数假阴性,使临床安全性受限。由于IMA极低的检验特异性,且无法区别UA和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ACS危险分层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当代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猝死等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总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ACS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人们健康的超级杀手,在我国的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近年来,随着对ACS的研究不断深入,临床概念、病理生理机制、治疗策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覃小梅  谭晓明  曾显媛 《内科》2010,5(6):590-59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及血尿酸(SU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169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63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的TBIL、TBA及SUA指标。结果实验组的TBA与SUA由SA、UA到AMI依次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由SA、UA到AM I依次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TB IL由SA、UA到AM I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BA与SUA由SA、UA到AMI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L、TBA及SUA与ACS的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血小板比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36例,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和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UA/NSTEMI)组,选择同期非缺血性胸痛患者60例为对照组。人院后空腹采静脉血检测血常规、生化、凝血四项、血小板聚集率等。结果大血小板比率UA/NSTEMI组高于STEMI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大血小板比率可对鉴别胸痛患者是否为心脏缺血所致提供客观依据,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优化和畅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疗流程,缩小临床试验与循证医学的差距,持续改进诊疗质量,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使患者最大获益。方法以宝鸡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干预前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194例ACS患者作为执行路径前病例,执行路径干预后连续收集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ACS病例175例。根据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及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指南制定我院ACS临床路径,将临床路径附在病例中,对诊治关键环节进行干预,每6个月对执行情况评估1次,分析数据,提出改进措施。结果临床路径干预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时间较干预前明显缩短,其中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了3.5d,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6.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高危患者接受冠脉造影率为66.1%,较干预前的32.9%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TEMI患者入院到球囊扩张时间(D-B时间)较干预前下降了43.4%(P〈0.01)。12h内到达医院的STEMI患者中早期再灌注治疗率干预前后分别为63.6%和87.3%(P〈0.05)。ACS药物规范治疗方面,干预后明显提高。干预后ACS患者住院死亡率下降4.1%(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路径的干预显著降低了AMI患者住院天数、缩短了D-B时间,提高了STEMI患者接受急诊PCI的比例,ACS住院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使临床医生的医疗行为更接近指南的要求,使医疗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对AMI干预的结果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