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肝恶性肿瘤发病隐匿,进展迅速,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已失去手术根治机会。随着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影像引导下的射频消融治疗在肿瘤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射频消融术(RFA)是在影像学设备(超声、CT等)引导下,通过热效应造成肿瘤组织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安全性高,且疗效较好[1]。但有临床发现,超声、CT由于设备的局限性,可存在死角、盲区,难以显示肿瘤特殊部位或微小组织,从而降低RFA治疗效果[2]。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Atrial Fribrillation,AF,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可导致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给患者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和冷冻球囊消融。射频消融是目前被广泛接受且安全、有效的最主要的房颤治疗技术[1]。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据统计,现阶段我国约有790万房颤患者[1]。节律控制是房颤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导管消融术是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长期用药房颤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目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的一线治疗,在国际指南中为Ⅰa类推荐[2]。然而,消融成功率仍有限。临床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1年内单次消融的成功率约为60%[3],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则更低。本文将就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肺静脉电传导恢复2017年房颤消融专家共识指出:环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VI)是房颤消融的基石[4]。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成人的患病率为2%~4%。房颤无法预测易反复发作,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导管消融术能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和改善症状,是药物难治性房颤的I类推荐治疗措施,但术后复发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患者早期复发率约为50%,术后3个月至1年的复发率为25%~40%,并且晚期复发率随时间的延长将继续增加[2]。肺静脉隔离是所有类型房颤导管消融术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全世界有房颤患者3 350万例且每年增加500万例[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2],参与房颤的发生与进展。现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是正常血压者的2倍,且>15%的高血压患者伴有房颤[3]。高血压导致房颤的机制有待深入研究,其中高血压引起心房心肌病及其机制是房颤发生的研究新热点。2016年,  相似文献   

6.
<正>原发性肝癌(HC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在临床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处于巴塞罗那分期B-C期,大部分都无法行外科手术切除〔1〕。现在临床主要采用介入的治疗方案,其中以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和射频消融术(RFA)为主要的方法,且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4〕。本文对近2年在我院先进行TACE治疗后联合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SA)引导下RFA治疗的HCC患者给予临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房颤,AF)是一种与心力衰竭,中风以及高住院和死亡风险相关的疾病,且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射频消融[1]。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手术引起的组织损伤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抑郁与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04年至2008年98例经环肺静脉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均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抑郁情况的评估,并随访术后复发情况。出现房颤症状及心电检查阳性结果判断为复发。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6.16±13.22)岁,术后随访(14.7±...  相似文献   

9.
<正>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全球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心脏病,发病率为1/200~500[1-2]。约70%的HCM患者合并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LVOTO)[3]。LVOTO不仅与劳力性呼吸困难、乏力、胸痛、活动耐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关,而且还会增加HCM患者的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 death,SCD)的风险[3]。因此,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的治疗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总结HOCM的治疗最新进展,包括新兴药物、室间隔减容术(septa reduction therapy,SRT)、射频消融术以及经导管二尖瓣成形术。  相似文献   

10.
<正>心脏损伤后综合征(PCIS)并不常见,多发生于心脏外科术后[1]。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胸痛、心包摩擦、心包积液,伴或不伴胸腔积液[2]。虽然PCIS的发生在心血管内科较罕见,但随着心脏射频消融术(RFCA)的广泛应用,心脏损伤后综合征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本文报道1例左侧旁道参与的预激综合征患者于RFCA术后反复发作胸腔-心包积液,疗效明显的PCIS,以供临床参考。1病例患者女性,56岁,因预激综合征入院。既往无特殊病史。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正常。入院时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和心室预激A型(图1A)。食管电生理提示预激综合征(左室旁路)。超声心动图未见异常(图2A)。胸片正常。诊断为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型预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群体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上升,≥75岁的老年房颤病人患病率>12%[1]。房颤可导致卒中及相关栓塞性疾病,因此需要预防性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tion,OAC)[2]。依据CHA2DS2-VASc栓塞风险评分[3],在≥75岁的老年房颤病人中,如无禁忌证,均应抗凝治疗。然而,其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老年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仅为14%~32%[4-5],明显低于非老年病人。既往研究多集中于探讨抗凝治疗不足的影响因素[5-6],对老年病人未使用OAC的直接原因研究较少[7],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诊治的年龄≥75岁且具有抗凝适应证的729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RFA)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在我院接受过RFA的AF患者资料,按照RFA后6个月随访时房颤是否复发,将其分为复发组(n=28)和未复发组(n=52).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R F A后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相比,复发组患者的房颤病程、C反应蛋白(CRP)和左心房内径(LAD)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CRP和LAD是RFA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应加强对有RFA术后复发危险因素患者的监测和随访,早期识别房颤的复发并尽早处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消融(RF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重构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在2014年5月-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行CBA或RFA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半年、1年、2年和3年时行12导联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电重构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及术后心功能和左房内径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药物治疗无效,接受RFC治疗的房颤患者的资料。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指导下对该28例房颤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前,术后3、6月用心脏超声仪评价心功能及左房内径的变化;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RFCA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肺静脉隔离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6个月28例患者中有27例(96.4%)未复发房颤,与术前比较,心脏超声检查示左房内径[(37.3±4.8)mm比(34.1±4.6)mm]明显降低,左室射血分数[(59.8±8.7)%比(64.2±6.8)%]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心功能和左房内径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正>紧张型头痛(TTH)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女性患者多见,可表现为轻度至中度头痛、双侧部位、压迫或紧绷性质的头痛[1],同时还伴有头晕、失眠、焦虑、抑郁或胃肠道不适[2],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目前非甾体抗炎药、抗焦虑抑郁等药物可用于TTH的治疗[3],有研究表明应用黛力新治疗能缓解TTH[4],但药物的过度使用也可导致其发生[5]。除药物治疗,TTH的非药物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针灸治疗[6]、心理疏导疗法等;此外,近年来学者们对于经颅磁刺激(TMS)治疗慢性头痛进行了临床研究,有研究表明重复TMS(r TMS)通过产生感应电流来改变大脑内部的电路活动,通过刺激靶向皮质区域有效治疗TTH[7]。同时有研究表明,综合治疗能显著改善TTH的头痛症状且能缩短其治疗疗程[8]。本研究将探讨黛力新联合低频r TMS治疗慢性TTH(CTTH)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导管消融术是一项治疗心房颤动(AF)的成熟技术。冷冻球囊消融术(CBA)是射频消融术(RFA)的替代选择。然而,两种术式治疗中国阵发性AF患者的对比资料较少。本研究将从手术资料、有效性、安全性等方面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4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选择CBA或RFA治疗阵发性AF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为AF复发,即术后3个月的空白期外,由心电图记录到持续时间30s的AF、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此外,本研究对手术相关资料以及主要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共纳入阵发性AF患者399例(CBA组102例,RFA组297例)。CBA组总手术时间[(124.6±40.0)vs.(112.6±41.4)min,P=0.012]及总透视时间[15.0(10.0,25.0)vs. 10.0(8.0,16.0)min,P0.001]均长于RFA组。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为期1年的随访期间,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vs. 27.9%,P=0.706)。结论:CBA和RFA治疗阵发性AF的1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A的总手术时间及总透视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AF)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全球约有3350万例AF患者,其中中国约占800万例,AF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为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相关研究表明,AF的发生机制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炎性因子可引起心肌细胞溶解、变形、纤维化等,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促进折返的形成[2]。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目前患病率达1%~2%[1],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医疗经济负担[2]。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自1994年首次用于治疗房颤至今已衍生出多种手术方式[3],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其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卫生经济学成本等方面优于药物治疗[4]。最新的专家共识指出,一种或以上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以及患者不能耐受药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精确展示心脏三维形态结构,评价左心房纤维化程度,为AF患者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依据。心脏射频消融术是治疗AF的有效手段,CMR可以指导AF患者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提高手术成功率,还可以评估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和AF复发情况。因此,CMR在AF管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文综述了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左心房三维结构与心房颤动(房颤)类型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接受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115例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75例、持续性房颤组25例和长期持续性房颤组15例;另选择同期入院的无房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术前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测量左心房容积(LAV)和左心房前容积(LA-Ant)/LAV比值,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LAV、左心耳、LA-Ant、左心房后容积(LA-post)和LA-Ant/LAV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持续性房颤组LAV、LA-Ant、LA-post明显升高(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LAV(OR=0.965,95%CI:0.9370.983,P=0.014)和LA-Ant/LAV比值(OR=0.885,95%CI:0.8210.983,P=0.014)和LA-Ant/LAV比值(OR=0.885,95%CI:0.8210.989,P=0.013)为房颤复发的预测指标。结论老年性房颤患者,LAV和左心房的不对称是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长期持续性房颤具有左心房逐渐不规则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