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脏交织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交织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特点. 结果 术前误诊为恶性肿瘤,于全麻下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肾脏交织状血管瘤.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肾脏交织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变异的肾脏毛细血管良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易误诊为恶性肿瘤,确诊有赖于病理,宜行保留肾单位肾部分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吻合状血管瘤是新近报道的一种毛细血管瘤变异亚型, 其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本文报道1例原发于肾的吻合状血管瘤, 患者行肾切除术, 术后随访13个月, 未见复发与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3.
1前言血管瘤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畸形,儿童发病率约为3~8%犤1犦。血管瘤可以出现于人体的各个部位,以皮肤,皮下组织最为多见。尽管血管瘤是良性的,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另外由于约50%的血管瘤位于头面部,从而造成儿童的美容缺陷,必将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极大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因此对于皮肤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血管瘤的分类1863年Wirchow犤1犦首先将它分为三类,第一类:单纯型和毛细血管型;第二类:海绵状血管瘤;第三类:蔓状血管瘤。我国沿用Wirchow的三级分类法,一:毛细血管瘤,包…  相似文献   

4.
口腔颊部是血管瘤好发部位,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前3种类型临床上常见,而蔓状血管瘤,临床上少见.血管瘤手术比粘液腺囊肿摘除术较为复杂,因血管瘤手术易出血,影响视野及手术,延长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包括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四种类型,临床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多见.肝血管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1].  相似文献   

6.
非肢体血管瘤手术中阻断血供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非肢体血管瘤手术治疗时减少术中出血的方法. 方法 1998年11月~2003年11月共收治非肢体血管瘤49例,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3个月~63岁.毛细血管瘤14例,海绵状血管瘤25例,蔓状血管瘤7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根据血管瘤的性质和不同部位选择不同阻断血供的方法.头面颈部蔓状血管瘤扪清搏动的滋养血管后,于其一侧血管约1 cm处用7号丝线深缝一针,暂时缝扎致血管远端搏动消失再切除血管瘤;腹股沟及大腿上份蔓状血管瘤于瘤体组织近端腹股沟韧带上切开分离出髂总或髂外动脉、或在其远端切开分离出股动脉,通过无创血管夹阻断血流,再切除血管瘤;头面颈部、躯干部的毛细血管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周围用7号丝线间断缝扎,暂时阻断周围滋养血管,再切除血管瘤. 结果通过阻断血供,血管瘤组织不同程度缩小,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4年,49例中47例完全愈合,无复发,外形满意,功能恢复正常.有2例因术后第2天出血行二次手术止血,术后伤口愈合,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手术切除非肢体血管瘤之前阻断血供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为尽可能彻底切除血管瘤、减少复发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是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低温冷冻、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等,但各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较大的混合型血管瘤(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共存)治疗多不尽人意.自2005年以来,我们采用直流电铜针、平阳霉素注射及整张全厚皮片移植等综合技术治疗颌面部混合型血管瘤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的发现率约为0.4~7%。多数为直径小于5cm 的单发性病变,多发性者约占10%,常见位于肝包膜下及肝脏边缘区。过去,肝血管瘤多是在尸检或手术时意外发现的,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和 CT 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组织学上肝血管瘤实际上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所含纤维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4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相似文献   

9.
血管瘤是一种由皮肤毛细血管增生扩张所形成的良性肿瘤。临床可分为四型:①鲜红斑痣,又叫焰色痣。  相似文献   

10.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冷婷婷  霍然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748-1752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都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1982年,Muliken等根据血管性包块病理解剖及生物学特性不同,将此类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二大类,又根据血管畸形病理解剖结构的不同,将之细分为静脉型、动脉型、毛细血管型及混合型血管畸形。根据Muliken分型,血管瘤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畸形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根据这一新的分类方法,过去很多被称为“血管瘤”的疾病实际上是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11.
肾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血管瘤是以血尿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相当罕见的良性肿瘤。从1867年Virchow第一次报道以来已经有大约200例临床病例被陆续报道。本文总结归纳了最近国内外关于肾血管瘤临床治疗研究的文献报道,指出了肾血管瘤在手术治疗及腔内介入治疗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肾血管瘤的类型、手术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对肾血管瘤的治疗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尸检的发现率约0.4~7%。多数为直径小于5 cm 的单发性病变,多发性者约占10%。组织学上肝血管瘤实际上是一种血管畸形,根据其所含纤维的多少,可分为硬化型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  相似文献   

1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在皮肤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1)和2型受体(AT2)在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血管紧张素Ⅱ与毛细血管瘤发生、发展及自然消退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T1和AT2受体在29例毛细血管瘤和9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规律.结果:在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扩张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仅见AT1受体表达,未见AT2受体表达.在消退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扩张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可同时检测到AT1和AT2受体阳性染色信号.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AT1和AT2受体参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自然消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肾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肾血管瘤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术前明确诊断,行肾部分切除术;2例行肾切除术,手术后诊断明确;3例均治愈,疗效满意,无并发症,术后随访10个月~9年,未发现血管瘤复发。结论B超、CT对肾血管瘤术前明确诊断缺乏特异性,DSA有助于诊断;该病肾切除率较高,但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肿瘤,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可出现,是一种在婴幼儿中发病最高的先天性皮肤或皮下组织的良性血管病变。1863年,Virchow把血管瘤分为单纯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20世纪以后,Virchow所称的单纯型血管瘤被改为意义相同的毛细血管瘤。在我国,基本沿用Virchow分类,将血管瘤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1982年Mullikcn根据血管瘤内皮细胞生物学特征将传统分类中血管瘤划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两类。前者具有以内皮细胞增生和细胞密度增高为特征的增生期和消退期,后者是胚胎血管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大部分血管瘤在幼儿均可缓慢自行消退,其消退速度和程度因人而异,但有相当一部分婴儿血管瘤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溃疡、出血等。另外,位于某些特殊解剖学部位的血管瘤可压迫周围器官,甚至引起死亡,故也需早期干预治疗翻。近20年来,随着激光医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激光治疗血管瘤的方法,由于其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已成为治疗部分儿童皮肤血管瘤的常用方法。本文就其临床激光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业发  陈汉  吴孟超 《腹部外科》2004,17(5):317-318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或B型超声的检出率为0.4%~20%。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70岁多见,平均47岁,男女比例为1:3。肝血管瘤可分为小的毛细血管瘤和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前者较为常见,但无重要临床意义。后者可与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并存,某些病人特别是儿童还可同时有皮肤或其它内脏器官血管瘤的存  相似文献   

17.
泌尿系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7  
目的 探讨泌尿系各部位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血管瘤患者 2 0例 ,血管瘤发生于肾脏 5例、输尿管 2例、膀胱 10例、尿道 4例 ;其中发生于膀胱和尿道者 1例 ,膀胱和头颈部者 1例 ,尿道和会阴部者 1例。术前诊断主要采用B超、CT、IVU及内窥镜检查等。手术治疗 19例(95 % ) ,1例尿道血管瘤者行激光治疗。 结果 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血管瘤术前确诊分别为 0、1、9和 4例。病理类型 :海绵状血管瘤 13例 ,毛细血管瘤 6例 ,蔓状血管瘤 1例。随访 9个月~ 16年 ,1例膀胱多发性血管瘤手术后 1年复发。 结论 泌尿系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 ,肾实质或肾表面血管瘤的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 ;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盂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9月收治的1例经CT引导下肾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为肾盂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行病理免疫组化,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患者穿刺活检病理结果示左肾盂见密集血管腔样结构及少量肾组织,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血管源性肿瘤特征,倾向毛细血管状血管瘤。定期随访至2022年8月,期间未发现肉眼血尿,实验室检查示尿潜血阴性,尿脱落细胞学未发现肿瘤细胞,影像学检查瘤体无明显增大。结论 肾盂血管瘤虽临床罕见但其预后较好,该病需与肾盂癌相鉴别,临床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结合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定期随访能减少临床上将其误诊为肾盂癌等恶性肿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肾血管瘤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肾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B超及CT对4例肾血管瘤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并以手术切除治疗。结果:4例均治愈,疗效满意,无并发症,术后随访4个月 ̄6年,未发现血管瘤复发。结论:CT可对部分肾血管瘤术前确诊提供依据;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良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TGFβRⅡ和Smad4在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畸形组织中TGFβR II和Smad4的表达,以探讨血管瘤组织中两者的关系及其在血管瘤增生退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结果示TGFβRII和Smad4在增生期血管瘤组织中呈低~中度表达,退化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中~高度表达,而在血管畸形组织中低表达或无表达.提示TGFβ信号通过Smad4依赖型信号转导通路在退化期血管瘤中发挥作用,可抑制血管增生和促进内皮细胞调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