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宝珍    席宇飞 《中国药师》2018,(4):665-669
摘 要消化道出血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较为常见的出血并发症,它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且由于治疗矛盾可引起支架内血栓,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死亡率。临床药师对1例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协助医师制定用药方案,针对患者消化道出血后抗栓与止血治疗矛盾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通过全程药学监护保障患者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了冠脉血栓形成的风险,成功治愈了患者的消化道出血。  相似文献   

3.
唐宗伟  李琴 《中国药师》2021,(1):113-116
摘要:临床药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参与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方案优化。通过综合分析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先后暂停阿司匹林和降低氯吡格雷剂量,出血稳定后,临床药师建议恢复氯吡格雷剂量、联合西洛他唑和质子泵抑制药,并对患者院内不良反应监测、用药依从性和院外门诊随访、自我监测、生活习惯进行管理,实现了院内-院外全程药学监护,提高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依从性,患者未再出现血栓和活动性出血,充分体现了临床药师在多学科协作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腾  杜金凤  韩强 《北方药学》2016,(2):159-16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一方面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 另一方面损伤消化道黏膜, 导致溃疡形成和出血, 严重时可致患者死亡。氯吡格雷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 ADP 受体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并不直接损伤消化道黏膜,但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从而阻碍新生血管生成和影响溃疡愈合。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柄“双刃剑”,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但同时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1]。现就一例PCI 术后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致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7岁。因"黑便3d"入院。患者近3d解黑便5次,量多,伴有头晕、恶心呕吐、冷汗,否认腹痛腹胀。前日于我院急诊查血压90/60mm Hg(1mm Hg=0.133kPa),心率140次/min,曾出现短暂意识丧失,急诊予禁食、抑酸、止血、补液扩容治疗后好转,现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平时有进食后  相似文献   

6.
李克涛 《海峡药学》2012,(11):131-13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和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过程中消化道出血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1年10月我院被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日1片(100mg/片);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的双联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日1片(100mg/片),同时加服波立维1日1片(75mg/片)。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均大于0.05,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以及吸烟患者的比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的双联组在消化道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和总出血上均略高于阿司匹林单药组,但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引起消化系统出血无差异的情况下,更能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阿司匹林联合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更应在临床上得到推广。  相似文献   

7.
常仁杰  郭强 《云南医药》2014,(2):177-178
目前,美国约5 000万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每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20万;中国因PCI而需要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2005年登记数量为10万[1],2008年约为16万,预计2014年将超过50万。阿司匹林+氯毗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已经被认可为PCI术置入支架的患者抗栓治疗的基石[2],  相似文献   

8.
9.
王悦  李雅君 《中国医药》2013,8(1):10-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402例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完全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1例。所有患者PCI术前予负荷量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口服氯比格雷75mg/d,共6个月,阿司匹林300mg/d,连续4周后改为100mg/d终生服用。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自PCI前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d,连续应用4周后改为20mg/d应用6个月。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服药期间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十预组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3例(1.5%),且均为消化道小出血;对照组发生消化道m血15例(7.5%),其中4例消化道大出血,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有效地减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且不会增加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匹伐他汀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150例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男43例,女32例,年龄(59.11±6.96)岁;观察组男42例,女33例,...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药学监护,结合相关指南和文献资料,分析抗栓治疗致该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给出止血治疗建议,同时对患者抗栓治疗期间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参与抗栓药物治疗方案重整。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控制,予以出院。临床药师以临床治疗矛盾作为药学服务切入点,参与药学监护和抗栓治疗,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刘毅 《中国处方药》2022,(10):186-188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重要手段,但术后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高,需要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抗栓治疗。目前,对于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加上药物的选择、作用机制以及用药方案不同,STEMI患者术后的实际获益与风险也不同。本文主要从抗血小板药物药物的药理机制、临床效果及用药方案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2018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的ACS患者100例,采用VerifyNow-P2Y12系统检测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并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和不良反应组,收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纳入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纳入不良反应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60.0%,84例(84.0%)患者存在低血小板反应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血小板反应性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组吸烟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51.7%vs27.5%,P=0.016)。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和轻中度呼吸困难,用药后1个月内出血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用药后2~6个月(出血发生率:38.0%vs1.0%,P<0.001;呼吸困难发生率:32.0%vs8.0%,P<0.001)。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女性和贫血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和出血事件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呼吸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早期出血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但程度较轻,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前评估、加强监测,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作用,以优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方法:临床药师参与2例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分析,基于现有的指南和临床研究,考虑用药经济性,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基于循证证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参与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结论:临床药师积极开展药学监护,优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有利于用药有效性、经济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南药学》2019,(5):779-78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急、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用抗栓药物受到限制,停用抗栓药物可能导致血栓事件,也会增加死亡风险。本文报告临床药师参与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病例分析,以期为心肌梗死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抗栓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庆  张华杰  杨杰 《药品评价》2021,(3):175-177
目的:研究达比加群酯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3例.两组均行PCI术,并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致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过程,从具体案例着手,结合患者病情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双联抗血小板、华法林、未系统监测INR、高龄、未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引起患者慢性消化道出血加重,通过对症止血、补血处理及停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对于消化道出血高危人群,应及时加用质子泵抑制剂至少3个月预防治疗。新型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匹特等对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消化道损伤亦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可考虑作为质子泵抑制剂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8.
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周春霞  赵娜  谷亚楠  赵淑健 《河北医药》2013,35(8):1257-125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PCI术后需要充分、长期、至少1年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在业内已经达成共识。对于部分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时需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Ⅱa受体拮抗剂。而抗血小板治疗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现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规律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冠心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致上消化道出血、同时伴有痛风患者的药物治疗,从多角度进行监护,分析治疗方案,提出用药调整,并对全程用药进行干预及优化。结果 通过临床药师的干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好转,临床预后改善,避免了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解决了临床用药的矛盾。结论 药学监护可使患者接受精准药学服务,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水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