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允许囊胚种植并侵入子宫内膜间质及血管的能力[1-2]。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接受胚胎着床,通常在排卵后5~7 d,这段时间也称为种植窗[3]。在雌、孕激素等类固醇激素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一系列分子转化,使子宫内膜进入能够接受胚胎着床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时会出现反复着床失败、复发性流产及前置胎盘等问题,常见的造成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原因包括解剖因素(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宫腔粘连)、炎症因素、免疫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1]。其中,子宫肌瘤是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盆腔压迫感或疼痛及不孕等[4-5]。据统计,约70%的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其中约25%~50%有临床症状[5]。子宫肌瘤对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是其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改善子宫肌瘤患者内膜功能成为生殖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一种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向子宫肌层不规则浸润为病理特征的妇科良性疾病[1]。ADS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为7%~23%,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痛经、月经失调、子宫增大和生育力低下[2-3],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A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年来最被广为接受的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内陷学说[4],此外还有干细胞化生学说、炎症刺激学说、免疫学说等[3,5]。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经历的组织学和结构变化,是妊娠的解剖学前提条件,为受孕后胚胎着床和非受孕后内膜周期性剥脱和再生做准备,其拥有正常着床的能力被称为容受性,容受性处于最佳状态将引导正常的着床过程,因胚胎着床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内膜受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影响,其仅拥有狭窄的种植窗,在其他大多数时间均不利于胚胎着床[1]。大多数女性在雌二醇(E2)和孕激素(P)的作用下于黄体期中期获得正常的种植窗口。下游分子反应现已得到充分阐述[2],包括这些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其中,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下调似乎是维持容受性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3]。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的因素包括内分泌、炎症、子宫内膜菲薄、肌瘤、息肉、子宫纵隔和免疫紊乱等。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大多数是良性的,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其他宫内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肉瘤和癌等[4]。EPs患病率为7.8%~34.9%  相似文献   

4.
<正>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RSA)是一种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指女性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特发性临床自然妊娠遗失,发生率约为1%~5%[1]。目前RSA已知病因主要包括遗传、解剖、内分泌、免疫等因素,但仍有约50%的RSA病因尚不明确,被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2]。文献报道部分RSA的发生与胎儿血液供应不足及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密切相关[1]。螺旋动脉为子宫动脉的终末分支,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反映母胎循环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的慢性炎性疾病。CE发生的高危因素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宫内节育器的植入[1]、既往流产史、双侧输卵管堵塞、经期时间延长[2]。微生物感染被认为是引起CE的最主要病因[3-4],最常见的导致CE的细菌是粪肠球菌、肠杆菌科、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阴道加德纳菌、支原体属和其他与性传播感染相关的病原体,如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3]。  相似文献   

6.
<正>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是一种常发生于女性外阴、阴道区[1-4]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但在女性泌尿生殖道的其他部位(尿道[5]、膀胱后周间隙[6]、腹膜后间隙[7]、盆腔[8]、宫颈[9,10]、子宫肌层[11]、输卵管[12,13]、阔韧带[14,15])以及男性的腹股沟-阴囊区[16]也偶有病例报道。发生于子宫内膜的AMF极其罕见。现就近来我院收治的一例术前被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发生于子宫内膜的AMF病例,结合临床病理报告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加强对此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输卵管积水状态下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症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适应证之一。其中,未经处理的输卵管积水患者在接受IVF治疗后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下降,自然流产率增加。推测输卵管积水可能影响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超声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就输卵管积水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相关研究做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8.
因输卵管因素导致的不孕症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适应证之一。其中,未经处理的输卵管积水患者在接受IVF治疗后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下降,自然流产率增加。推测输卵管积水可能影响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超声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就输卵管积水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相关研究做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是影响胚胎植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获得的优质胚胎数量也有所增多,但胚胎植入的成功率仍未达到较高水平。有关胚胎植入的研究大多以胚胎为中心,而对子宫内膜因素的研究较少。需要重视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以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肝素为一种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在妇产科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可用于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多种疾病。此外,肝素还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调控作用,提高胚胎植入的成功率。回顾总结肝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是影响胚胎植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获得的优质胚胎数量也有所增多,但胚胎植入的成功率仍未达到较高水平。有关胚胎植入的研究大多以胚胎为中心,而对子宫内膜因素的研究较少。需要重视研究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以提高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肝素为一种抗凝剂,具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在妇产科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可用于预防手术后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多种疾病。此外,肝素还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调控作用,提高胚胎植入的成功率。回顾总结肝素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指子宫腔外存在子宫内膜样组织,它是一种与不孕症相关的常见疾病,患病后许多女性会出现慢性疼痛[1]。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增殖、凋亡、自噬、迁移、侵袭、纤维化、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逃逸等[2],该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疾病,已知其特征是异位子宫内膜的雌激素依赖性生长以及局部雌激素分泌增加[3]。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容受性在胚胎着床中起重要作用,子宫腺肌病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国内外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降低不孕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且增加流产率,表明治疗子宫腺肌病后能够提高妊娠率,间接证明两者存在关联。本文从子宫腺肌病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影响受孕的角度对合并子宫腺肌病不孕进行综述,为治疗由子宫腺肌病引起的不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囊着床于既往子宫切口瘢痕处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2016年中国《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1]指出包块型CSP属于III型CSP的特殊类型,多见于CSP术后或流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物残留并继续生长,伴凝血块或坏死机化组织而形成。持续性剖宫产瘢痕妊娠(persist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PCSP)在2013年首次报道[2],主要表现为术后出现持续阴道流血或者腹痛及血β-hCG下降缓慢或者下降后再次升高的同时超声提示剖宫产瘢痕部位包块,即包块型CSP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PCSP较普通CSP发生大出血[3-4]、子宫动静脉瘘(uterine arteriovenous fistula,UAVF)及假性动脉瘤[5-6]的风险更大,临床中易误诊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及肿瘤[7-8],临床处理也更加棘手,且延迟识别和管理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排卵治疗为辅助生殖技术(ART)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诱导排卵(OI)和控制性卵巢刺激(COS),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不同的促排卵药物和方案虽然可达到良好的促排卵效果,但会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促排卵治疗的妊娠结局不尽相同。对临床工作者来说,了解促排卵治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选择合适的促排卵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不孕症患者的种植率和妊娠率。目前有众多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良好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的形态学指标、分子生物学指标等多方面综述不同促排卵药物及方案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主要影响育龄期的妇女[1]。患有SLE的孕妇会增加流产、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和先兆子痫的风险[2]。已有多份关于SLE伴有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肌层极薄的病例,有些患者同时被诊断为胎盘植入。  相似文献   

16.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DS)是一种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向子宫肌层不规则浸润为病理特征的妇科良性疾病[1]。ADS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为7%~23%,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以及继发不孕等,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身心健康[2-3]。虽然ADS是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肿瘤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制生长、局部侵袭和复发等。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解剖结构的内层,即子宫内膜,对正常的生殖周期、母体对妊娠的识别及母体与胚胎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1]。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的严重损伤通常伴随着薄型子宫、内膜纤维化或宫腔粘连(interuterine adhension,IUA)的形成[2],表现为无症状的条索状粘连、月经减少及闭经。研究表明IUA患者中大约50%有继发性不孕或习惯性流产史[3]。目前IUA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对于轻中度患者疗效尚可,但部分重度IUA则难以修复且容易发生再次粘连,导致胚胎移植不易着床、再次自然流产、胚胎停育等。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治疗IUA的新的、可行有效的方法。文献查询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有向子宫内膜迁移、分化的潜能,这为受损子宫内膜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近10年的MSCs治疗IUA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经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手术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及是否能提高多次IVF-ET失败不孕患者IVF-ET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方法:选取连续3次及以上IVF-ET周期治疗失败的不孕症患者20例,于种植窗期宫腔镜下实施子宫内膜微创术。运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定位及半定量检测术前、术后子宫内膜ER、PR、LIF、VEGF的表达情况。术后患者再次进行胚胎移植,追踪其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结果:1术后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强(P<0.05)。2术后子宫内膜LIF、VEGF的表达与术前相比明显増强(P<0.05)。3术后患者再次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着床率为33.333%,妊娠率为27.800%。结论:宫腔镜子宫内膜微创术可以增强植入窗期子宫内膜ER、PR、LIF、VEGF的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提高IVF-ET的胚胎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容受性在胚胎植入中起关键作用,约2/3的胚胎植入失败是由于子宫内膜容受性不佳。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之一,其在种植窗子宫内膜腺上皮高表达,参与调控胚胎植入过程中子宫上皮细胞的信号转导,将子宫内膜从非接受状态转化为接受状态。LIF表达异常可使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与不孕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其表达具有类固醇激素依赖性,并受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控。综述LIF在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胚胎植入、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的表达、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女性生殖器官在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受到遗传和(或)环境影响,可能导致各种发育异常。不全纵隔子宫属于副中肾管衍生物融合障碍所致的异常,临床中常引起不孕、流产、早产等,纵隔子宫双腔同时妊娠临床中较罕见,1989年尹立红等[1]报道纵隔子宫双腔同时受孕1例,1993年夏成[2]报道纵隔子宫双腔同时妊娠误诊1例。本文现报道不全纵隔子宫双腔同时妊娠漏诊漏吸1例,并做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