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面临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与出血的矛盾问题。对拟手术且正接受抗凝治疗的病人进行有效评估,围手术期制定合理替代方案,采取正确的药物管理方法与策略,谨慎评估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以指南为核心进行个体化抗凝,以保证病人围手术期安全过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在控制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颅骨修补175例患者,比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及未预防性抗癫痫治疗两组颅骨修补术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癫痫治疗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继发性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预防性抗癫痫治疗患者,但不影响患者肝功能。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可以降低颅骨修补术后继发性癫痫的发病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MPCNL)治疗口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的上尿路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47例接受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行MPCNL治疗,围手术期采用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采用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选取同期行MPCNL治疗的未接受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无凝血功能障碍的上尿路结石患者50例进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结石大小等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血红蛋白下降值、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凝组患者住院时间较非抗凝组时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围手术期予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术后予气囊尿管作为肾造瘘管牵拉压迫止血,口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上尿路结石患者行MPCNL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结直肠癌围手术期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经验。方法 50例结直肠癌围患者手术期均进行有效正确的病情评估,给予积极的预防肺部感染的全身治疗和护理干预。结果本组50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通过预防性的护理措施,住院18~35d后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无肺部感染症状发生。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营养支持,加强肺部感染的监测和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Ѫҩ����Χ�����ڵ�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些病人往往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但是这些药物可能增加术中和术后出血。怎样正确使用抗凝及止血药物,并在这一对矛盾中取得平衡是围手术期管理所面临的新问题。1常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在围手术期的应用凝血酶和血小板的作用是血栓形成中互相促进的两个主要环节。因此,通常意义上的“抗凝”治疗其实就是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静脉系统血栓的防治主要针对凝血酶;动脉血栓的防治则以抗血小板为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长期的口服抗凝药物(Oral anticoagulant,OAC)治疗.抗凝药物主要应用于血栓性疾病及容易形成血栓栓塞的高危险人群中,如房颤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患者等.在围手术期,患者术后血流缓慢、机体应激高凝状态、以及逆转或突然终止抗凝治疗,可能导致反弹性高凝状态,这些是术后并发血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目前外科临床不重视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及术后滥用止血药的状况,提出对肺栓塞中、高危病人实施围手术期抗凝治疗。方法根据我科2005年诊治的急性肺栓塞5例的诊疗体会制定常规,对2006年1月~2007年5月胃肠道恶性肿瘤大手术后肺栓塞中、高危病人共38例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急性肺栓塞5例中,死亡3例,存活2例,Wells及Wicki评分均为高危;中、高危病人38例中,并发出血1例,无肺栓塞病例。结论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大手术后肺栓塞中、高危病人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和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下半年206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6例围手术病例中有195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占94.66%。其中192例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占98.46%;3例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占1.54%。192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共涉及4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应用最多(86.98%),其次为硝基咪唑类(27.08%)。其中4例选药不合理,占2.08%。术前用药时间不合理5例,占2.66%。预防性给药,剂量偏大的有57例,占29.69%。结论笔者所在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基本合理,但在选药、用药时间、用药疗程、用药剂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应该切实加大抗菌药物的监控与管理力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进行适当干预,以提高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 慢性疼痛患者往往长期接受一系列的治疗措施来控制疼痛,如因某种疾病要接受手术治疗时,这类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是非常棘手的. 目的 了解不同慢性疼痛治疗措施下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进展. 内容 分别阐述口服阿片药物、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应用脊髓刺激器及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等慢性疼痛治疗措施下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策略.趋向 对长期接受慢性疼痛治疗患者的围术期疼痛管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这类患者在围术期的舒适度及安全度,加快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接受手术和麻醉的脆弱肺功能患者逐年增加.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保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目的 了解影响肺功能的因素及相应的肺功能保护措施. 内容 综述围手术期影响肺功能的因素以及肺功能保护的策略和方法. 趋向 围手术期存在多种影响肺功能的潜在因素,采取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术后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非常重要,是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目前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茵药物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方法 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1200例手术患者,对其抗茵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37.9%没有用药指征.Ⅰ、Ⅱ、Ⅲ类手术有>60%在术后给药.普外科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72 h的占97.2%.预防用药共7种,其中二线及其以上抗茵药物占78.70%.结论 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茵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日益增多,其中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些患者如果短期内需要接受非心脏手术将面临失血增加的危害,但是如果停止抗血小板治疗,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将增加。文章针对上述问题就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后抗凝治疗的主要药物、有效性及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设立对照组(236例)和试验组(248),对照组围手术期行止血治疗;试验组围手术期以潘生丁、阿司匹林、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针行抗凝治疗.结果对照组有24例发生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静脉栓塞,发生率为10.2%,而试验组发生6例,发生率为2.4%,经卡方检验X2=12.49,P<0.01,显示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骨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可以降低心肌梗塞、脑梗塞、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华法林患者不停药行Lichtenstein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及手术的口服华法林腹股沟疝患者4例,分析总结患者在围手术期不停药行Lichtenstein手术的安全性及随访结果。结果 4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均未停药接受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术后2~5 d痊愈出院,随访1周至16个月,无术后血肿、感染及复发。结论对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围手术期不停药行腹股沟疝Lichtenstein修补术可能是一个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目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其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某医院2010年1~12月的Ⅰ类切口手术(乳腺、甲状腺手术)患者病历148份,对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148例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76%,单用的比例为95.87%;使用最多的是第1、2代头孢菌素;术后用药3~7d的比例为44.59%。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医院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被动紧急置入IABP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35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同时需接受IABP置入的患者,根据置入的时机不同分为两组.术前置入组 接受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对照组术中或术后接受紧急置入IABP.比较两组围术期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术后心功能不全和需要正性肌力药物辅助的程度、IABP使用的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停留时间. 结果术前置入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1.1%和0%,较对照组低(65.4%,50%;P=0.007,0.013);两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ABP使用时间、术后需正性肌力药物辅助时间以及术后平均住ICU时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术前预防性置入IABP能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减少对正性肌力药物的需要量和缩短住ICU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应用抗凝药物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96例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非抗凝组48例,抗凝组48例).抗凝组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非抗凝组围手术期未用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抗凝组DVT的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非抗凝组(19%)(x2=5.031,P<0.05);抗凝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2±3)d,明显少于非抗凝组[(22±6)d](t=10.328,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血量,手术前后外周血小板计数,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开始时间,继发不良反应,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抗凝药物围手术期应用可安全有效地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食管癌手术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方法,提高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6接受例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未发生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恢复良好,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对接受食管癌手术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改进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凝治疗对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皮肤软组织愈合的影响,探讨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Sanders分型Ⅱ~Ⅵ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99例(110足),按有无接受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66足与非抗凝组44足,均采用手术治疗,观察围手术期术口出血量、术口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及AOFAS评分和术口愈合情况。结果抗凝组术后出血量显著多于非抗凝组(P0.05);抗凝组术口干燥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非抗凝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甲级愈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会增加跟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出血量及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愈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目前普外科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和存在问题,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方法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1200例手术患者,对其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37.9%没有用药指征。Ⅰ、Ⅱ、Ⅲ类手术有>60%在术后给药。普外科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72h的占97.2%。预防用药共7种,其中二线及其以上抗菌药物占78.70%。结论在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医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和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