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功能弱视综合治疗仪对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眼调节功能、矫正视力、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绵阳万江眼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给予遮盖疗法、精细目力训练、压抑疗法等常规矫正治疗)和观察组(46例,在常规矫正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功能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眼调节功能及矫正视力、屈光度。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及矫正视力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调节滞后量、屈光度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多功能弱视综合治疗仪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可改善患儿视力水平,提高眼的调节功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不同遮盖时间对远视性弱视患儿临床疗效及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本院眼科接收的远视性弱视患儿128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64例,每天遮盖远视性弱视眼6 h;观察照组患儿64例,每天遮盖远视性弱视眼12 h。两组患儿同时接受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进行7 d散瞳。对弱视眼遮盖1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最佳矫正视力(BCVA)、治疗时间及立体视功能的重建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31%、BCVA为(0.96±0.15)、立体视功能重建率为64.06%,均高于对照组的84.38%、0.78±0.11、43.75%(P值均<0.05),观察组治疗时间为(11.64±1.52)月,短于对照组的(13.85±1.84)月,(t=7.408,P<0.05)。结论 每天遮盖12 h能够更好治疗远视性弱视眼患儿,提高治疗有效率,提高患儿BCVA,缩短治疗时间,更有利于立体视功能的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视知觉训练对弱视儿童的临床疗效,以寻求更佳的弱视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丽水市人民医院眼科门诊收治的弱视患儿共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5例(51眼),观察组35例(53眼)。对照组患儿进行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予以视知觉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log MAR视力、P100波在1°空间频率、15°空间频率潜伏期、P100波振幅及立体视锐度及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log MAR视力、P100波在1°空间频率与15°空间频率潜伏期和P100波振幅和立体视锐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视力、立体视锐度均改善,且观察组患儿的log MAR视力、立体视锐度均优于对照组患儿(0.17±0.08 vs. 0.30±0.11,132.69±30.16 vs. 160.73±3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儿视觉诱发电位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为96.23%,显著高...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学工程》2019,(9):1195-1196
目的探讨不同遮盖时间对单眼远视性弱视患儿双眼立体视重建及患眼视力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单眼远视性弱视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均采用配镜加健眼遮盖联合弱视训练进行治疗,连续随访12个月;根据遮盖时间的不同分为A组(2 h/d)、 B组(6 h/d)和C组(12 h/d)各35例。比较三组患儿双眼立体视重建情况及患眼视力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 B组、 C组的双眼立体视重建和患眼视力提高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P <0.05),但B组与C组的双眼立体视重建和患眼视力提高总有效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单眼远视性弱视患儿采取中长时间的遮盖治疗,能有效提高双眼立体视重建效果和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眼部分遮盖屈光与双眼交替遮盖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接受单眼部分遮盖屈光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双眼交替遮盖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视力水平、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情况。结果治疗后1、2、3、4周时,观察组患眼视力(0.45±0.07)、(0.71±0.11)、(0.74±0.10)、(0.78±0.12),高于对照组的(0.20±0.04)、(0.32±0.04)、(0.47±0.06)、(0.61±0.08);观察组患者的P-VEP P100波幅(542.15±69.35)Uv/deg2、大于对照组的(451.52±58.37)Uv/deg2;潜伏期(29.47±3.94)ms、短于对照组的(42.58±4.84)ms。结论单眼部分遮盖屈光治疗有助于提高视力水平、改善视觉敏感度和视神经传导功能,是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视觉训练对弱视患儿视觉恢复及立体视觉重建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1月治疗的弱视患儿7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如配镜、常规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视觉训练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疗效,对比敏感度、神经行为能力。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8%)高于对照组(6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弱视的患儿治疗效果更佳。观察组儿童空间对比敏感度提高值(0.39±0.22)优于对照组(0.13±0.31)(P0.05)。观察组托腹抬头、拉起坐直、跨越反射、踏步反射等项目(20、21、19、17例)均优于对照组(8、9、7、6例)(P0.05)。结论视觉训练提高了弱视患儿的立体视觉重建功能,并提高了其治疗积极性和顺应性,视力得到了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7.
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的立体视觉恢复状况及其与不同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用颜氏和Titmus立体图检查法对治疗后的234例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中度弱视患儿和100例同龄正常儿童进行近立体视觉检测;用同视机对弱视患儿作远立体视觉定性检查。【结果】弱视治愈组的近立体视锐度比未治愈组好,但仍比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1)。弱视治愈近视组的近立体视觉最好,远视组次之,其次是混合性散光组,屈光参差组最差(P<0.05)。治愈组中具远立体视者47例(48%),未治愈组为49例(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愈组开始治疗年龄较未治愈组小(P<0.05)。【结论】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比未治愈患儿好,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仍未完善。弱视儿童应尽早行相关治疗,并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双眼视功能检查和训练,以促进其立体视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近立体视觉因为屈光状态的不同其恢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与单光框架眼镜对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改善效果。方法抽选2013年2月—2014年3月就诊于本院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9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两组儿童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配戴单光框架眼镜,观察组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比两组儿童1.5年后视力情况、远立体视力和近立体视力,随访配戴过程中儿童舒适度和并发症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显著改善,≥5.0者为32.61%,明显较对照组(6.52%)多,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视力提高≥2行及远立体视力Ⅲ级功能增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93.48%、36.96%、69.57%、17.39%),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改善效果优于单光框架眼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间断遮盖治疗对弱视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8月于该院治疗弱视的患儿176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88例,行间断遮盖治疗,对照组患儿88例,行常规光学矫正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治愈率、与不同时间节点时的视力(1个月、3个月、6个月)、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结果观察组患儿6个月弱视治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58%(P0.01);治疗前观察组患儿视力与对照组患儿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间节点的视力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组内前一时间节点相比,视力明显高于同组前一时间节点(P0.05),观察组患儿于治疗后每个时间节点视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后,观察组p100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振幅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M振幅、B/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间断遮盖治疗儿童弱视的效果优于光学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眼部分遮盖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6月15日—2019年6月15日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192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合计192眼,及观察组96例,合计192眼。观察组患儿接受单眼部分遮盖疗法;对照组患儿则接受双眼交替遮盖疗法。观察比较治疗结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P-VEP P100潜伏期及波幅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P-VEP P100潜伏期及波幅密度均较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儿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视力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1~4周各时间点,观察组患儿患眼视力水平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应用单眼部分遮盖疗法治疗,能明显提高病患儿视力,还能提高视觉敏感度、视神经传导能力,安全性较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同视机脱抑制疗法在弱视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2例(116眼)弱视患儿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60眼)应用常规弱视综合治疗和同视机主动脱抑制联合治疗,对照组50例(56眼)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视力提高速度较快,6个月的基本治愈率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结论:同视机主动脱抑制治疗可有效消除弱视眼的抑制,快速提高弱视患儿视力,加快弱视治疗速度。  相似文献   

12.
李晶 《现代保健》2012,(5):23-24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比较5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和治愈后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患儿基本治愈后,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中,应重视双眼视觉的检查和训练,以巩固弱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立体视觉缺损对弱视儿童弱视眼的视力、游标视力及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采集了257例弱视患者的立体视觉及弱视眼的视力、游标视力、边界对比敏感度和光栅视力数据,并用SPSS及MatLab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相同的光栅视力水平下,成人弱视中有立体视觉组(立体视≤800 s)弱视眼的视力、游标视力和边界对比敏感度与无立体视觉组(立体视>800 s)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P=0.006 2,P=0.031 8);②在相同的光栅视力水平下,弱视儿童中有立体视觉组弱视眼的视力与无立体视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③在相同的光栅视力水平下,弱视儿童中有立体视觉组弱视眼的游标视力、边界对比敏感度与无立体视觉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 8,P=0.260 2)。结论:弱视儿童弱视眼的视力在无立体视觉的情况下缺损更严重,而游标视力和对比敏感度无显著的变化。但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后,无立体视觉的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游标视力显著差于有立体视觉的患者。因此,在弱视的治疗过程中,对于无立体视觉的患儿,当弱视眼的视力恢复到一定水平后,应该积极配合立体视觉训练,以助于弱视眼的康复。  相似文献   

14.
正常和弱视儿童立体视锐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正常儿童立体视税度年龄特征及弱视儿童立体税税度异常率。方法:用票屋忍的新立体视检查图(ANST)对300名3~12岁正常儿童和100例弱视儿童立体视税度进行了测定。结果:正常儿童中997%立体视锐度通过≤60秒,中度和重度弱视组和斜视性弱视组患儿立体视异常率达92.1%~100.0%。结论:儿童立体视的成熟期在3岁以前,弱视儿童生体视异常率高的现象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渠继芳  李璐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96-4698
[目的]研究压抑疗法与遮盖法治疗对儿童单眼中重度弱视的临床疗效和对立体视重建的影响,并对两种方法的依从性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254例3~10岁单眼中重度弱视儿童,随机分成2组,126例为压抑组,弱视眼过矫+2.50D,优势眼作全部屈光矫正或调整优势眼屈光度,使优势眼戴镜视力低干弱视眼,隔天晚上涂1%阿托品眼膏于优势眼下睑结膜囊内,施行近压抑;128例为遮盖组,弱视眼配适矫镜,优势眼每天遮盖6 h或以上.在9个月时从视力恢复和Titmus立体视重建两方面进行疗效比较,并比较患儿及家长对两种方法的依从性. [结果]压抑组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4.3%;遮盖组为85.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4,P>0.05).Titmus立体视重建压抑组为37例,有效率为72.5%;遮盖组为29例,有效率为5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8,P<0.05).两组的依从性分别为74.8%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8,P<0.05). [结论]本研究显示压抑疗法与遮盖法在治疗儿童单眼中重度弱视具有同等的临床疗效;对立体视重建压抑疗法优于遮盖法;依从性压抑疗法优于遮盖法.  相似文献   

16.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与治疗开始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治疗的屈光不正性中度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状况及其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的关系。【方法】用颜氏和Titmus近立体图检查法和同视机对138例同龄屈光不正性中度弱视儿童检测其近立体视觉、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觉。【结果】治愈组与未治愈组的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觉定性结果、近立体视锐度分别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辐辏和分开范围分别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呈负的直线相关(r1=-0.562,r=-0.454,P均<0.05)。近立体视锐度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呈正的直线相关(r=0.752,P<0.05)。治愈组与未治愈组的弱视治疗开始年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童双眼视功能比未治愈的明显提高。弱视治疗开始年龄越早,其双眼视觉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量治疗下对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主视眼、非主视眼治疗效果。方法治疗前准确检查主视眼组、非主视眼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并记录,根据患儿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记录各组不同时间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经同量治疗1个月后,主视眼组临床总有效率(71.11%)显著优于非主视眼组(31.11%,P0.05);治疗3个月、6个月和1年后主视眼组、非主视眼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随之显著提高(P0.05)。结论应用同量治疗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非主视眼短期疗效对比虽具有一定差异,但经中长期同量治疗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视眼、非主视眼均可获得理想疗效,有利于保障患儿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简称增视能)和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索儿童弱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增视能和综合治疗对392例600眼弱视儿童进行随机化分组治疗,增视能组198例300眼给予视觉刺激、视觉精细等不同训练方案;综合治疗组194例300眼采用遮盖、精细目力训练、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后像、光刷等治疗。对比两种方法在弱视治疗1年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对最佳矫正视力达0.6的无双眼视的弱视儿童增视能组行多维三级功能训练,综合治疗组行视加弱视治疗仪400型附加的三级视功能训练,观察6个月后双眼视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中轻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视能组的中、重度弱视儿童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综合疗法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佳矫正视力达0.6时无双眼视觉功能的患儿,经三级视功能训练6个月后,增视能组获得近立体视有效率高于综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视能智能化多维训练系统是治疗中、重度儿童弱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屈光矫正联合注视训练改善儿童弱视视力水平的效果,为儿童弱视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就诊的300例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应用屈光矫正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屈光矫正治疗与注视训练,连续治疗6~12个疗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双眼调节功能及视力水平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双眼调节滞后量、幅度及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双眼调节滞后量低于治疗前,调节幅度及灵敏度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者双眼调节滞后量低于对照组,调节幅度及灵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在弱视儿童中联合应用屈光矫正治疗和注视训练效果显著,可增强弱视治疗效果,提高儿童双眼调节功能,改善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使用偏振分视的立体视模型探索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及正常儿童立体视功能储备情况,为防治儿童弱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4月收治的68例屈光异常儿童,分为对照组(22例,44眼,屈光不正但矫正视力正常)、屈光不正组(25例,50眼,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组(21例,21眼,屈光参差性弱视).使用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