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总结1例VACTERL综合征低体重早产儿行食道闭锁根治及心内畸形矫治术的术后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重视呼吸道的管理,制订个体化的脱氧计划,加强支撑胃管的护理,并提供科学的喂养与营养管理及口腔康复锻炼,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改善患儿预后。经治疗与护理,患儿康复出院,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杨颖  卞兰峥  盛玉  潘芳  陈丽珍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4):3034-3037
总结2例特发性胆道穿孔患儿术后实施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组建营养管理团队,重视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估,制订个体化肠外营养方案,启动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并加强喂养耐受性评估;实施自体消化液回输;加强胃造瘘的护理;开展家庭肠内营养指导及延续性护理。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2例的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好转出院。出院后6个月随访,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3.
总结5例新生儿红斑狼疮患儿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加强心脏损害、血液系统损害护理,按医嘱用药,同时重视药物副反应观察;动态观察皮疹情况,做好皮肤护理;重视合理喂养,视患儿情况给予人工喂养或肠外营养,以保证营养;出院前做好宣教。5例患儿均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4.
报告极低体重儿的管理,重点为监测生命体征、保暖、喂养、抢救和护理,认真做好出院指导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应用部分静脉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对78例早产儿在静脉营养的同时,早期肠道喂养,观察患儿体重增长情况、住院天数、有无代谢合并症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等。结果78例早产儿中,住院期间64例体重增长明显,日平均增长30~50g,10例体重日平均增长10~30g,均无代谢合并症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有4例放弃治疗出院。结论早期提供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生后体重丢失,减少代谢合并症、吸入性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婴儿早期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体温管理联合喂养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NICU早产儿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成2组。对照组51例早产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9例早产儿实施体温管理+喂养护理干预,比较2组早产儿的临床相关指标、生长发育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达到全量肠内营养的时间早于对照组,NICU治疗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出院时和出院后1个月,2组的体重均重于干预前,身长均长于干预前,头围均大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家长护理总满意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在NICU早产儿护理工作中采取体温管理联合喂养护理,可加快早产儿的康复进程,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提高家长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总结5例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关胸患儿程序式喂养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由儿童心脏病专家、心胸外科医生、心脏专科护士、营养师、胃肠病专家、康复治疗专家联合制订程序式喂养方案;微量喂养以维持其肠道功能;肠道功能评估后尽早启动肠内营养,初始喂养量设定为1~2 ml/(kg·h);联合使用腹围测量(1次/12 h)、肠鸣音及胃肠道症状评估喂养不耐受;有序规律地推进肠内营养的实施,持续监测患儿的营养状况,每周监测2次体重、1次身长。本组均顺利关胸,达到全量经口喂养,病情缓解后出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例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救治成功的经验.方法: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针对本例患儿的临床特点,采取个体化精心护理.结果:患儿出生体重由810 g增至2 010 g,住院57 d,痊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婴儿生长发育正常,体重增至3 500 g.结论:掌握有效的保暖方法、良好的呼吸管理、早期微量喂养和有效的肠外营养及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是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何家仪   《妇幼护理》2022,2(15):3504-3506
目的 探讨对早产低体重儿实施营养护理干预后对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6 月期间我院出 生的 80 例早产低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 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营养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指标、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 果 出生时,观察组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血浆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水 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早产低体重儿加强营养护理干预,可改善早产低体重儿的营养状况,提升营养水平,减少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提 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杨颖 《南京护理》2023,(1):55-59
总结2例特发性胆道穿孔患儿术后实施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组建营养管理团队,重视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估,制订个体化肠外营养方案,启动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并加强喂养耐受性评估;实施自体消化液回输;加强胃造瘘的护理;开展家庭肠内营养指导及延续性护理等。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2例患儿的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好转出院。出院后6个月随访,生长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11.
总结30例极低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的护理。认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能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较快的达到足量喂养.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高营养护理,观察组尽早胃肠道喂养,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剂量从小到大直至全胃肠喂养。比较两组患儿2周后体重及达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出生2周后体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喂养和静脉营养的护理,不仅能提高患儿体重,缩短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且能提高患儿生存率,降低患儿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爱莲  赵云  毕秀兰  陈蕾 《护理研究》2009,(5):1236-123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症处理和静脉营养;实验组30例,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同对照组,同时施加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灌肠及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血清胆红素值和光疗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在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出生14d体重增长明显,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胆红素值明显降低,光疗时间显著缩短。[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是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护理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23例胎龄<28周的早产儿肠内营养护理.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过程中,制订合理的喂养方案并通过母乳喂养、舒适体位、合理胃管固定及管理等措施,使早产儿能够尽快适应肠道营养供给,增加营养支持,达到稳定生长并减少并发症的目的.本组患儿平均胎龄(26.96±0.62)周;住院天数(77.17±16.55)d;出生体重(976.30±167.77)g,出院体重(2945.44±685.30)g;恢复出生体重日龄(12.08±3.03)d,恢复出生体重后日均体重增长(30.50±6.66)g.本组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2例(8.7%)发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  相似文献   

15.
总结30例极低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的护理.认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喂养,能缩短静脉营养的时间,较快的达到足量喂养,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16.
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13例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术后合理及时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肠外营养时做好深静脉导管护理,并定时监测血糖及血气分析;肠内营养时正确选用喂养液,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喂养液温度及喂养量,观察患儿腹胀,呕吐等情况.13例患儿中11例治愈出院、2例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症处理和静脉营养;实验组30例,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同对照组,同时施加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温生理盐水灌肠及腹部按摩等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胎粪排尽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体重增长情况、血清胆红素值和光疗时间.[结果]实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减少,在胎粪排尽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全量肠内营养时间、胃管留置时间等方面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出生14 d体重增长明显,生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胆红素值明显降低,光疗时间显著缩短.[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是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护理管理中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基于循证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为出血性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现存问题,检索证据,形成4项集束化护理措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肠内营养管理;基于胃肠动力指导喂养途径选择和喂养速度调整;提供个体化肠内营养制剂;采用腹部按摩、腹部热敷促进胃肠动力)。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肠内营养患者为干预组(n=69),实施集束化护理,选取2020年4月—10月收治的患者为对照组(n=70),实施常规肠内营养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营养管理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管理相关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积极推广集束化护理措施,以改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症状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合并呼吸暂停经口胃管喂养的护理.[方法]经口胃管早期微量喂养,逐渐增加奶量,同时关注喂奶前的准备、喂奶的速度以及喂奶后的护理,如体位、非营养性吸吮、观察及抚触等.[结果]80例患儿置管喂养过程中未发生腹胀、呕吐、呛奶、窒息等喂养并发症,也未发生胃管滑脱现象,78例痊愈或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经口胃管早期微量喂养,能辅助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成熟,保证营养供应,有利于其体格及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方法选择 98例早产儿 ,分成三组 ,一组采用静脉内营养 ,其余两组在消化道喂养同等条件下 ,对其中一组采取头高脚低 (成 2 0°角 )斜坡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消化道喂养组与静脉内营养组比较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进 ,配合全面的综合护理 ,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