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父母温暖和拒绝对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方法:选取454例高中生,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ANSAQ)、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R)、自我概念与同一性量表(SCIM)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进行施测。结果: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总检出率为22.7%,非自杀性自伤检出率在是否独生子女(χ2=21.19,P<0.001)和家庭居住地(χ2=13.04,P<0.001)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同伴依恋和同一性形成在父母温暖和拒绝与非自杀性自伤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结论:父母温暖和拒绝既能直接影响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又能通过同伴依恋和同一性形成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患者是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发群体。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可能与脑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但目前其独特的发生机制仍不确定。结构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与额叶和前扣带回体积减少有关,海马及颞叶体积减少与自杀相关,岛叶体积减少与非自杀性自伤有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和非自杀性自伤均显示默认网络和显著网络之间正向连接减少,而非自杀性自伤者存在额叶边缘系统的改变,以杏仁核为种子点的连接差异可能是区分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一个神经影像学标记;任务态功能磁共振相关研究提示,自杀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均与自我意识、奖赏环路、情绪处理环路异常有关,而非自杀性自伤还与执行功能、疼痛环路异常有关。本综述从脑结构和脑功能的角度分析抑郁患者自杀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神经影像学改变异同,为进一步揭示其发生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琳  李云雁  李素萍 《护理研究》2023,(15):2794-2799
目的:分析分阶段干预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收治的90例青少年抑郁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4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分阶段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BIS-Ⅱ)、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Piei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出院6个月后干预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抑郁、冲动行为、自我伤害及自我意识评分改变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实施分阶段干预有助于缓解其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意识水平,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在实施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的心理体验和内心感受,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5月—7月对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收治的11例康复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归纳、提炼资料。结果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心理体验和感受可归纳为4个主题:①非自杀性自伤前存在负性情绪,渴望得到理解与支持;②非自杀性自伤后出现获益感,希望得到关注与爱护;③父母及家庭给予的压力较大,得到的心理支持不足;④缺乏负性情绪的应对策略,渴望专业人员的帮助。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情绪变化,做好心理的动态评估,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家庭干预系统,重视培养患者积极的应对策略,减少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促进其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入了解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 于2022年6—10月选取在淮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12名青少年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患者的父母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父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认知与心理体验共提炼出3个主题, 分别为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各种负性情绪的体验经历、渴求多方支持与帮助。结论父母普遍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并存在认知误区, 而且负性情绪比较严重, 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父母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其心理体验, 构建并完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管理体系, 以降低其再自伤及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6.
正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生理机能的日趋成熟与心理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此期孩子的内心冲突非常激烈。因此,部分青少年采取非自杀性自伤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性情绪。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含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且不会导致死亡的行为[1]。研究资料显示,具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占社区人群的比例为15%~32.7%,而它在精神障碍患者中高达  相似文献   

7.
校园欺凌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校园伤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研究不断增加,其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提示校园欺凌是非自杀性自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理韧性与校园欺凌、非自杀性自伤均存在关联。心理韧性不仅可以减少个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的风险,也可以在个体被欺凌后减少发生NSSI的风险,但心理韧性在被欺凌和NSSI之间是否具有其他作用尚不清楚。本文拟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青少年校园欺凌与非自杀性自伤的防控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深入了解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自我表露的意愿及期待,为临床护理人员制订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法,选取2022年2月—5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联合门诊就诊的23例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1)有自我表露意愿和行为的青少年,情绪体验存在差异;(2)有自我表露意愿但没有自我表露行为的青少年,内心矛盾纠结;(3)没有自我表露意愿及行为的青少年,感受极端化;(4)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期待得到表露对象的积极回应。结论 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的认知和表露对象的回应会影响青少年自我表露的意愿和行为,青少年对表露对象的回应存在着诸多期待。临床护理人员应提升青少年及相关群体对非自杀性自伤的认知,鼓励青少年自我表露,并给予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描述和分析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照护及应对体验,为构建家庭支持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该研究为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10月在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19名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父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1)父母存在多种负性情感体验,包括彷徨无助和不知所措、恐慌和自责、愤怒而又悲痛;(2)父母通过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获取相关知识、改善沟通方式、增加陪伴时间;(3)部分父母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处理问题的策略单一,包括暴力沟通、强硬制止、盲目满足;(4)外部支持不足,父母希望获得更多帮助,包括希望获得学校、医院及社区的帮助。结论 父母在面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时存在复杂的负性情感体验,期望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同时希望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医护人员应给予父母正向引导及情感支持,联合家庭、学校、社区制订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深入了解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父母经历子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探讨针对父母进行干预的临床意义和对策,为预防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收治的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境障碍青少年患者的父母14例,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提炼主题。结果 提炼出5个主题:①多重负性情绪体验②照顾负担重③疾病照护能力匮乏④个人及家庭成长⑤渴望专业帮助。结论 医护人员需关注非自杀性自伤青少年患者父母的负性情绪及心理负担,通过专业干预提高其疾病认知、改善其家庭功能,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护理需求。方法:选取2021年9月1日—2022年3月1日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的16例抑郁症与焦虑症青少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迫切渴望得到帮助应对急性负性情绪;需要处于安静、安全的环境。非NSSI发作阶段,青少年渴求增强情绪调节能力;希望建立与父母沟通的桥梁;希望获得情绪支持;希望全面认知自身疾病。结论:护士应积极满足发生NSSI的青少年的护理需求,帮助其有效应对急性负性情绪,减少及停止NSSI。  相似文献   

12.
张苑  艾宪英  王淑娜  张帮峰 《循证护理》2023,(23):4274-4277
主要从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的流行病学现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3个方面进行概述,旨在提高人们对非自杀性自伤的认识,为更好地干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病人人格特征、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症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8例青少年抑郁症病人(观察组)和67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两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除人格特征的精神质、掩饰程度和正性生活事件外,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外向、生活事件总分、社会支持总分、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病人的抑郁情绪。[结论]人格特征不稳定、面临生活事件较多、社会支持不足及应对方式不良等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抑郁症病人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张瑞珂  王玉秀 《护理学报》2022,29(22):20-25
目的 探索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理论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身疾病科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制定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度182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选取2021年度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175例作为观察组,在实施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风险管理基础上,借鉴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和步骤,组建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项目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危害分析和护理风险评估、防控关键控制点,实施住院全周期护理安全管理。比较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干预效果。结果 2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住院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减少(P=0.001),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降低(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和步骤组建项目小组,对边缘型人格障碍住院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进行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降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对身体伤害严重程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12月临床心理科收治的76例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2组患者均口服帕罗西汀,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积极心理干预,干预3个月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自我伤害问卷及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TAS)对2组进行评估。结果 2组HAMD得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4.320,P<0.001;F组间=7.680,P=0.020;F交互=11.420,P<0.001);干预后,研究组自我伤害问卷得分低于对照组(t=6.644,P<0.001)。TAS量表总分及描述情感能力、识别情绪困难、外向型思维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4.020,P<0.001;t=2.681,P=0.009;t=3.480,P<0.001;t=2.611,P=0.010)。结论 积极心理干预在抑郁障碍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可降低抑郁程度,减轻自我伤害行为,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好学生标兵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对二者关系可能有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方法对160名三好学生标兵采用一般生活满意度问卷、积极一消极情感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内在一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Frost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三好学生标兵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评分与一般生活满意度问卷、总体幸福感量表评分及积极一消极情感量表情感平衡因子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消极完美主义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心理控制源在积极完美主义、消极完美主义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减弱型情绪调节方式对消极完美的中介效应起着调节作用,增强型情绪调节方式对心理控制源的中介效应起着调节作用。结论生活事件降低主观幸福感水平,完美主义是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心理控制源是完美主义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情绪调节对完美主义及心理控制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总结128例非自杀性自伤患儿的心理干预情况。通过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家庭治疗3种方式的心理干预,增强了患儿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理性思考,正视目前的处境,积极应对,杜绝自伤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乳腺癌病人的希望、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应对方式在希望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Herth希望量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对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13例乳腺癌病人进行调查。[结果]乳腺癌病人的心理韧性总分与希望、面对和回避呈正相关(P0.01),与屈服呈负相关(P0.01);希望与面对、回避呈正相关,与屈服呈负相关;面对和回避应对方式在希望和心理韧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希望水平对乳腺癌病人的心理韧性有重要影响,面对和回避应对方式在希望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护理本科生自杀意念现状,探讨边缘型人格、儿童期虐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分层抽取护理本科生796名,应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人格诊断问卷、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有自杀意念的护理本科生为85名,占10.68%,男生高于女生(P<0.01)。有自杀意念组自杀意念评分为(3.58±0.44)分,无自杀意念组为(0.59±0.15)分。有自杀意念组护理本科生在边缘型人格、儿童期虐待总分、情感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消极应对评分高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或P<0.05),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积极应对评分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1或P<0.05)。边缘型人格、儿童期情感虐待、儿童期性虐待、消极应对是护理本科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护理本科生中有自杀意念的发生,边缘型人格、儿童期情感虐待、儿童期性虐待、消极应对方式可作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郭文静  庞雪莲  宋雅群  刘晔 《全科护理》2023,(18):2571-2574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知信行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病人社会支持与运动恐惧间的中介效应及屈服的调节效应,以便后期制订干预措施。方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复查的239例PCI术后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康复运动知信行问卷、心脏病病人运动恐惧量表以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SS 26.0软件中的PEOCESS进行分析。结果:社会支持对运动恐惧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β=-0.26,P<0.01),康复运动知信行在社会支持与运动恐惧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44.98%。屈服对中介模型的后半路径具有调节作用(β=0.03,P<0.05)。结论:康复运动知信行在社会支持与运动恐惧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且屈服削弱了康复运动知信行对运动恐惧的负向预测作用。医护人员应提高病人社会支持及康复运动知信行水平,降低病人屈服水平,从而降低运动恐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