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ngiomyofibroblastoma,AMF)是一种常发生于女性外阴、阴道区[1-4]的良性软组织肿瘤,但在女性泌尿生殖道的其他部位(尿道[5]、膀胱后周间隙[6]、腹膜后间隙[7]、盆腔[8]、宫颈[9,10]、子宫肌层[11]、输卵管[12,13]、阔韧带[14,15])以及男性的腹股沟-阴囊区[16]也偶有病例报道。发生于子宫内膜的AMF极其罕见。现就近来我院收治的一例术前被误诊为子宫内膜息肉,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发生于子宫内膜的AMF病例,结合临床病理报告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加强对此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是常见的难治性妇科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至子宫肌层,使子宫肌层增生和肥大形成局限型或弥漫型病变。AM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力,导致相关不孕症发生[1]。有报道认为AM仅与早产、小于胎龄儿等产科并发症相关,对生育力并未构成重大影响[2]。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AM对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妊娠结局会产生不利影响,可显著降低ART人群的临床妊娠率和植入率,并增加早期流产的风险[3]。而临床妊娠率、植入率、早期流产率均与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息息相关,因此,AM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能导致了生育力下降和不孕不育[4]。相关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与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发生具有相关性[5]。本文旨在回顾目前已知的AM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因素的影响,并综述其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一种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向子宫肌层不规则浸润为病理特征的妇科良性疾病[1]。ADS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为7%~23%,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痛经、月经失调、子宫增大和生育力低下[2-3],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AD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年来最被广为接受的是子宫内膜基底层内陷学说[4],此外还有干细胞化生学说、炎症刺激学说、免疫学说等[3,5]。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二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各地迎来了新的人口生育高峰,高龄产妇的比例明显增加[1]。医学上将年龄在35岁及以上的产妇定义为高龄产妇[2]。高龄产妇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妊娠次数增加,更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早产、胎儿发育异常等妊娠并发症。产褥期是指胎盘娩出后,产妇全身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未孕状态所经历的时期,约为6~8周,是产妇生理与心理恢复的关键时期[3]。  相似文献   

5.
产褥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为6周〔1〕。在此期间,母体全身各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生殖系统的变化是最为重要的。随着宫体肌纤维缩复和宫内膜再生,子宫体复旧,子宫约在产后6周恢复至未孕大小,阴道腔重新出现粘膜皱襞,恢复紧张度,盆底肌肉及其筋膜部分恢复弹性;产后在神经体液调节下,乳房开始分泌乳汁;妊娠期增加的血容量和心输出量也于产后2-3周恢复至未孕状态;消化系统的变化主要是: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减弱,此时产妇长期卧床,缺少运动,腹肌和盆底肌松弛,容易发生便秘;…  相似文献   

6.
<正>人类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经历的组织学和结构变化,是妊娠的解剖学前提条件,为受孕后胚胎着床和非受孕后内膜周期性剥脱和再生做准备,其拥有正常着床的能力被称为容受性,容受性处于最佳状态将引导正常的着床过程,因胚胎着床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内膜受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影响,其仅拥有狭窄的种植窗,在其他大多数时间均不利于胚胎着床[1]。大多数女性在雌二醇(E2)和孕激素(P)的作用下于黄体期中期获得正常的种植窗口。下游分子反应现已得到充分阐述[2],包括这些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其中,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下调似乎是维持容受性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3]。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的因素包括内分泌、炎症、子宫内膜菲薄、肌瘤、息肉、子宫纵隔和免疫紊乱等。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大多数是良性的,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其他宫内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肉瘤和癌等[4]。EPs患病率为7.8%~34.9%  相似文献   

7.
女性生产时子宫遭受到极大的伤害,除了剖宫产等手术导致的创伤,即使自然分娩,从子宫剥落胎盘也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伤痛,身体的康复也需要时日。常规而言,分娩后子宫恢复孕前大小需6~8周,通常是缩复子宫肌纤维、再生子宫内膜。产后复原子宫时应关注哪些问题呢?产后子宫的康复方式1.产褥期勿“赖床”。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允许囊胚种植并侵入子宫内膜间质及血管的能力[1-2]。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接受胚胎着床,通常在排卵后5~7 d,这段时间也称为种植窗[3]。在雌、孕激素等类固醇激素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一系列分子转化,使子宫内膜进入能够接受胚胎着床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时会出现反复着床失败、复发性流产及前置胎盘等问题,常见的造成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原因包括解剖因素(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宫腔粘连)、炎症因素、免疫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1]。其中,子宫肌瘤是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盆腔压迫感或疼痛及不孕等[4-5]。据统计,约70%的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其中约25%~50%有临床症状[5]。子宫肌瘤对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是其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改善子宫肌瘤患者内膜功能成为生殖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各种因素作用下两个腹直肌之间连接的白线拉伸和变薄,从正中向两侧分离的现象。DRA可见于婴幼儿、腹部术后患者、中心型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妊娠晚期及产后妇女等[1-2]。DRA在妊娠晚期患病率最高,约为33%~100%[3]。虽然产后DRA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过程,但Sperstad JB等[4]研究发现,32.6%的妇女在产后1年仍然存在DRA,以轻度分离最多见。其原因可能为:一是女性怀孕后腹内压力长期增加导致腹直肌之间的筋膜逐渐软化和扩张,完整性受到损害;二是妊娠期间,黄体酮-雌二醇平衡的改变和皮质酮的释放及松弛素激素浓度的增加[5],使腹白线伸展、松弛及白线间的连接减弱。同时腹壁顺应性也因腹内容量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增加,高达1.5倍[6];三是腹直肌分离、增宽可能是先天性的,这很少见[7]。此外,高龄、剖宫产、多产、孕前体质量指数高是最可能的独立高危因素[8]...  相似文献   

10.
<正>产后全身各系统(除乳房外),尤其是生殖系统,因妊娠所引起的变化逐渐恢复到妊娠前状况,此恢复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6~8周。子宫变化分娩结束时,子宫底在脐下1~2横指处,以后由于肥大的肌纤维缩小,水肿及充血现象消失,子宫逐渐缩小。宫底每日下降约1.5厘米,产后4~5天达脐耻间中点,10~14天降入盆腔,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指子宫腔外存在子宫内膜样组织,它是一种与不孕症相关的常见疾病,患病后许多女性会出现慢性疼痛[1]。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增殖、凋亡、自噬、迁移、侵袭、纤维化、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炎症和免疫逃逸等[2],该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EMs是一种雌激素依赖的疾病,已知其特征是异位子宫内膜的雌激素依赖性生长以及局部雌激素分泌增加[3]。  相似文献   

12.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DS)是一种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向子宫肌层不规则浸润为病理特征的妇科良性疾病[1]。ADS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为7%~23%,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以及继发不孕等,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身心健康[2-3]。虽然ADS是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肿瘤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制生长、局部侵袭和复发等。  相似文献   

13.
<正>子宫解剖结构的内层,即子宫内膜,对正常的生殖周期、母体对妊娠的识别及母体与胚胎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1]。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的严重损伤通常伴随着薄型子宫、内膜纤维化或宫腔粘连(interuterine adhension,IUA)的形成[2],表现为无症状的条索状粘连、月经减少及闭经。研究表明IUA患者中大约50%有继发性不孕或习惯性流产史[3]。目前IUA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对于轻中度患者疗效尚可,但部分重度IUA则难以修复且容易发生再次粘连,导致胚胎移植不易着床、再次自然流产、胚胎停育等。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治疗IUA的新的、可行有效的方法。文献查询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有向子宫内膜迁移、分化的潜能,这为受损子宫内膜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近10年的MSCs治疗IUA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4.
产后42天放置IUD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分娩后,产褥期产妇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变化逐渐恢复。分娩创伤所致的子宫体、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内膜、宫颈管在产后1~6周完全修复,仅宫颈部分在3周后愈合,留下疤痕致宫颈口成陈旧横裂。由  相似文献   

15.
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产后6周。在这一时期内,产妇身体的各器官,尤其是生殖器官均逐渐恢复至妊娠前的正常状态,而乳腺则在妊娠变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至旺盛的泌乳阶段。因分娩造成产妇的体力消耗及机体损伤,加之为新生儿哺乳的需要,均需在产褥期进行修复与补充[1]。通过产后访视,了解产褥期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需求,给予健康指导。2010年7月——2011年9月,我们对管辖小区居民132例产褥期妇女进行家庭访视,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是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的慢性炎性疾病。CE发生的高危因素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宫内节育器的植入[1]、既往流产史、双侧输卵管堵塞、经期时间延长[2]。微生物感染被认为是引起CE的最主要病因[3-4],最常见的导致CE的细菌是粪肠球菌、肠杆菌科、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阴道加德纳菌、支原体属和其他与性传播感染相关的病原体,如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3]。  相似文献   

17.
<正>子宫平滑肌瘤是平滑肌细胞形成的一种良性间质性肌瘤,它有多种组织学表现形式[1]。术后病理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子宫平滑肌瘤——伴有奇异核的平滑肌瘤(leiomyoma with bizarre nuclei,LBN),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改称它为非典型性平滑肌瘤,2014年版又恢复了伴有奇异核的平滑肌瘤这一称呼[2],还称奇异型或多形性平滑肌瘤,约占子宫平滑肌源性肿瘤的1%左右[3],  相似文献   

1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治愈率低且复发率高的妇科疾病,累及10%~15%的育龄妇女[1]。EMs在我国的发病率有显著增高的趋势,有研究显示,80%的EMs患者伴有盆腔痛,50%合并不孕,严重影响中青年妇女健康和生活质量[2]。关于EM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以经血逆流理论为主,另外也有遗传、免疫与炎症等多种因素[3],  相似文献   

19.
<正>痔疮是指肛垫下移及肛门静脉丛曲张而形成的团块,多表现为肛门周围局部肿物,质地较硬,不易纳回,水肿,有肛门坠胀感、局部疼痛,甚至出现排便时出血等。产后痔疮是产妇常见疾病之一,总发病率超过70%[1]。产后痔疮相关的肛周坠胀感、水肿、疼痛甚至便血等症状,给产妇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适,导致多数产妇产后不愿活动,排尿排便困难,影响产后正常子宫收缩,使产后出血危险增加,也会影响产妇产后休息睡眠,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进而引发产后抑郁[2],影响新生儿的喂养。目前痔疮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及手术治疗[3],近年来,也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术及大肠杆菌悬浮液治疗等[4-5]。产后痔疮治疗的关键在于快速减轻或消除症状,但产妇分娩时产道往往遭受压迫损伤,肛门与产道解剖位置紧密相连,因此不易进行手术及操作,同时因术后创面渗液等原因,易出现感染现象,使恢复更加困难。故在产后痔疮发生时期,治疗手段往往受限,部分产妇不愿意接受药物治疗,同时有些药物不能快速缓解痔疮...  相似文献   

20.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主要影响育龄期的妇女[1]。患有SLE的孕妇会增加流产、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和先兆子痫的风险[2]。已有多份关于SLE伴有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肌层极薄的病例,有些患者同时被诊断为胎盘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