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重症医学科(ICU)的普及、先进监测治疗仪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重症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得益于此,ICU的转出患者人数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转出ICU后患者及家属身心健康被忽视等原因,患者会出现生理、认知、心理障碍,这个庞大群体的后续康复状况及生活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在2010年的全球危重症会议上,美国危重症学会提出的新名词概念,"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综述将从ICU后综合征的概念、临床表现、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干预措施五方面展开,为科研工作者对PICS的学习研究提供参考,为医护人员对PICS的预防治疗扩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多发伤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间收治于同济医院创伤外科的1 083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年龄<18岁,住院时间<15 d,以及既往有恶性肿瘤,免疫性、消耗性、代谢性疾病史的患者。依PICS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PICS组与N-PICS组(不伴PICS)。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以及ISS评分、GCS评分及SOFA评分等资料,通过 t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多发伤患者的PICS发生率为11.7%(127/1 083)。PIC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68.5%伴颅脑损伤,59%伴胸部损伤,其GCS评分更低,而ISS、APACHEⅡ及SOFA评分更高,与不伴PICS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或 P<0.05)。PICS患者79.5%使用机械通气,76.3%伴肺部感染,其28 d病死率为5.5%,180 d病死率为16.5%,与不伴PICS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多发伤后PICS发生率较高,常见于伴发颅脑和(或)胸部创伤的中老年男性严重多发伤患者。伴发PICS的多发伤患者中长期预后不良,临床上应加强早期识别与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CU滞留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入住ICU病房滞留时间≥8 d的112例患者.依据慢性危重病(CCI)及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成4组:PICS组(27例)、CCI组(30例)、PICS合并CCI组(30例)及非PI...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进展为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的影响因素,并构建PICS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果。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ICU 2017年6月—2023年5月收治的169例严重创伤患者资料。根据ICU住院第14天的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PICS组(78例)和非PICS组(91例)。收集了患者的入院初次诊断指标、血栓弹力图、血小板指标及生化指标,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确定严重创伤并发PICS的危险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和拟合度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在169例严重创伤患者中,78例发展为PICS,91例未发展为PICS。两组在年龄、年龄评分、最大振幅(maximum amplit...  相似文献   

5.
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是在全身性感染或非感染如创伤、烧伤、急性胰腺炎等进入慢性危重症阶段,以持续炎症反应、免疫抑制、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PICS患者免疫抑制、持续炎症及蛋白质高分解代谢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对话,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厘清PICS免疫、炎症和代谢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 研究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并发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ersistent inflammation, immunosuppression and catabolism syndrome, PICS)的早期警示因子, 以期加深对严重创伤后慢性危重症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于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严重多发伤患者276例。入选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27分, 年龄≥18岁, 住院时间>15 d。排除标准:既往有恶性肿瘤、免疫性、消耗性、代谢性疾病史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APACHE Ⅱ评分, 以及伤后第3天的营养及免疫指标等资料, 通过t检验、χ^(2)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PICS的早期警示因子。结果并发PICS患者为PICS组(102例), 不伴PICS的患者为N-PICS组(174例)。PICS组与N-PICS组相比, 年龄偏大, 伴发颅脑与胸部损伤多。在伤后第3天, PICS组IL-6、IL-10水平更高, Treg细胞比率更高, NK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活化T淋巴细胞比率更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年龄>65岁(OR=2.375, 95%CI: 1.442~4.531)、同时伴有颅脑及胸部创伤(OR=2.846, 95%CI: 1.522~5.361)、GCS≤8分(OR=3.431, 95%CI: 1.843~8.512)、伤后早期IL-10>10 pg/mL(OR=2.173, 95%CI: 1.751~5.614)、Treg细胞比率>7%(OR=3.871, 95%CI: 1.723~6.312)是严重多发伤后并发PICS的早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5岁、同时伴有颅脑及胸部创伤、GCS评分、伤后早期IL-10和Treg细胞比率可作为多发伤后并发PICS的早期警示因子。早期警示因子的发现将为早期甄别严重多发伤后潜在并发PICS的高危患者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发生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检验预测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10月在长沙市2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外科术后转入ICU的304例患者进行调查,并于患者转出ICU后3个月时进行随访,根据随访时患者是否发生PICS分为发生PICS组(n=103)和未发生PICS组(n=201),筛选PICS的危险因素并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Bootstrap自助法重抽样1 000次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 结果 最终构建的模型为:Logit P=0.722×性别+0.903×年龄+0.968×心理弹性得分+1.073×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0.706×手术时长+0.797×入住ICU时长-3.212。预测模型的ROC下面积为0.817,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85.6%。Bootstrap自助法进行内部验证的结果显示,C指数为0.804,提示模型预测效果良好。 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PICS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良好,有助于预测PICS的发生,为今后相关干预措施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患者症状特征的潜在类别并分析各类别患者在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特征上的差异。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8月16日—2020年1月16日、2020年6月8日—2020年10月30日选取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ICU的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患者转出ICU 1个月时,采用PICS相关症状评估量表对其进行电话随访。对PICS患者的症状特征进行潜在类别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识别其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299例ICU患者,其中165例(55.18%)出现PICS症状。PICS患者的症状特征分为3个潜在类别,分别为“疲劳-睡眠障碍组”(44.24%)、“焦虑组”(16.97%)、“症状高发组”(38.79%)。“症状高发组”与“疲劳-睡眠障碍组”比较,PICS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越高归于“疲劳-睡眠障碍组”的概率越小(OR=0.882,P=0.001),无呼吸系统疾病史和无气管切开归于“疲劳-睡眠障碍组”的概率较大(OR=5.443,P=0.048;OR=4.015,P=0.006);“症状高发组”与“焦虑组”比较,PICS患者的APACHE Ⅱ越高归于“焦虑组”的概率越小(OR=0.903,P=0.027),年龄<50岁归于“焦虑组”的概率较大(OR=3.392,P=0.025);“疲劳-睡眠障碍组”与“焦虑组”比较,年龄<50岁的PICS患者归于“焦虑组”的概率较大(OR=4.422,P=0.005)。结论 PICS患者的症状特征存在异质性,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高APACHE Ⅱ、有呼吸系统疾病史和气管切开的PICS患者归为“症状高发组”的概率较大,年龄<50岁的PICS患者归为“焦虑组”的概率较大。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PICS患者症状特征的异质性,对不同类别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游琳琳  江智霞  周静  胥露  鲁鑫  张习莹 《循证护理》2023,(15):2677-2684
目的:探讨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幸存者重症监护室后综合征(PICS)的发生现状,为临床医务人开展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查找已发表的有关PICS发生率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文献方法学质量,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项研究,涵盖7个国家,成功随访ICU幸存者4 607例。15项研究报告PICS总体发生率为24.8%~100.0%;Meta分析合并PICS发生率为64%[95%CI(0.55,0.73)],其中认知障碍的发病率为2%~56%,合并结果为23%[95%CI(0.13,0.36)],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9%~61%,合并结果为30%[95%CI(0.21,0.39)],生理障碍的发病率为18%~96%,合并结果为49%[95%CI(0.38,0.60)]。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外科ICU病人、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对ICU患者出院后的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ICU病房住院治疗的365例患者。在患者转出ICU当天,采用10m步行测试检测患者身体障碍,迷你智力状态评估量表(Mini-Cog)检测认知功能障碍,两条目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2)检测精神障碍。通过审查病历或电话随访确定患者的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2.5年。研究PICS及其各亚型(身体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90例(52.1%)患者被诊断为PICS。26例患者在出院后平均(1.0±0.6)年的随访期间死亡。与无PICS的患者相比,PICS患者的生存率更低(86.14%vs. 97.1%,Log rank P=0.024)。与未发生身体障碍、认知障碍和精神障碍的患者相比,发生身体障碍(82.6%vs.98.8%,Log rank P<0.001)、认知障碍(84.0%vs.99.0%,Log rank P<0.001)的患者2.5年生存率更低,而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4%vs.99.3%,...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如ICU获得性虚弱、身体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并发症对ICU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明显,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早期活动作为改善PICS的有效措施也受到医疗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外对于ICU患者早期活动相关的理论框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通过综述ICU患者早期活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支持联合多学科合作为主导的过渡护理模式在预防患者ICU后综合征(PIC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2月期间本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0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ICU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支持联合多学科合作为主导的过渡护理模式干预,并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PICS发生率、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睡眠情况及焦虑抑郁情况。结果随访期结束,观察组患者PIC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个月时,两组患者简要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转出ICU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2个月时,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焦虑抑郁量表(HAD)焦虑维度评分、HAD抑郁维度评分均低于转出ICU时,且观察组患者上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支持联合多学科合作为主导的过渡护理模式可有效预防患者PICS的发生,同时可促进ICU患者认知状况、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研究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5-2014-06我院收治的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96例,根据其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25g/L组、25~35g/L组和35g/L组,比较3组患儿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IC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目、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及放弃或死亡例数差异情况,并对PICS与血清白蛋白水平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与PICS呈显著正相关(r=0.352,P0.01),且3组患者中,血清白蛋白越高者其MODS受累脏器数目越少,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住院时间越短,放弃或死亡例数也越少(P0.01)。结论:机械通气危重症患儿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其预后有着明显关联,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的患儿其预后越差,在临床上检测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有利于评估其病情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吴月红  梁红霞 《全科护理》2021,19(26):3620-3623
介绍国外重症监护室(ICU)日记和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我国探索ICU日记预防危重病幸存者ICU后综合征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改善危重病幸存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儿童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 in pediatrics,PICS-P)是指患儿转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后,其生理、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发生新的损伤或恶化,并对家属心理、社会功能产生影响[1]。PICS-P严重干扰患儿的生长发育轨迹[2],阻碍其回归学校生活[3],影响其健康结局。随着重症医疗技术的发展,PICU内存活率逐年提升,研究者对患儿预后及康复关注增加,PICS-P开始成为国内外ICU后综合征(post 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以流行病学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为主,且部分影响因素(如年龄、镇静、机械通气时长)存在争议[4],而PICS-P的诱发因素及干预措施与成人的PICS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PICS-P的影响因素和国内外干预现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儿科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共享决策对患者及其家属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 PICS)的影响效果。方法 于2020年1月-2022年7月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ICU出院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3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试验组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共享决策进行3个月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出院后第1个月、3个月的PICS,即多维功能状态(认知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分别采用福尔斯坦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应激障碍综合征检查量表平民版(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TSD PCL-C)、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y of dailying living scale, ADL)、Lawton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Lawton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  相似文献   

17.
脓毒症一直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随着对脓毒症的不断研究发现,免疫紊乱已成为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机制。脓毒症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全身炎症反应期(SIRS)和代偿性抗炎反应期(CARS),并可能伴随有持续性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脓毒症免疫紊乱同时涉及适应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异常。近年来脓毒症的免疫治疗兴起,对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判断及监测尤为重要,免疫监测方法也不断进步,淋巴细胞亚群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发生脓毒症时淋巴细胞亚群可出现比例失衡,并与患者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作为挽救危重患者生命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承担着抢救生命、降低患者死亡率、维持生存的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得到重视且飞速发展,ICU转出率不断提高~([1]),但由于ICU的密闭环境、各种有创性操作、机器报警及与医护人员沟通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存在~([2]),致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在生理、心理、认知等方面出现障碍,导致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的发生。这些障碍甚至可持续至患者转出ICU后,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后期康复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以目标理论为指导的集束化护理在重症监护后综合征(PIC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收治的118例PIC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便利抽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应用集束化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选择以目标理论为指导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应激心理状态[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实验室血气指标[包括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8 d、干预1个月,观察组IES-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 d、干预1个月,观察组pH值、PaO2、PaCO2优于对照组(P<0.01),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目标理论为指导的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P...  相似文献   

20.
正衡量儿童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的重症医学质量的指标往往聚焦于复苏、疾病的稳定管理和脏器功能的恢复,为保证患儿安全舒适和血液循环的稳定,患儿常常处于长期镇静、制动的约束状态[1],这样虽可降低代谢和耗氧量,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但由于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患儿缺乏运动,导致患儿易出现ICU后综合征(post-intensive care syndrome,PICS)。国外学者[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