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冠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领域,造影剂造成的肾损伤成为心血管医生不容忽视的一大困扰,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关注。阿托伐他汀作为心血管疾病基本治疗药物,其作用及应用范围被不断挖掘及扩大。该文就目前造影剂肾病的相关研究及阿托伐他汀对造影剂肾病预防的作用机制、临床证据及不足之处分别作一综述,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预防造影剂肾病新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引起的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 回顾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24314例患者,对发生冠脉造影剂引起的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9例患者在接受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1小时之内发生严重过敏样反应,发生率0.037%,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降低,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及其他系统的伴随症状。给予吸氧、补液以及大剂量应用升压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结论 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中总的安全性良好,但在应用过程中应重视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引起的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24314例患者,对发生冠脉造影剂引起的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9例患者在接受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1小时之内发生严重过敏样反应,发生率0.037%,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降低,伴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及其他系统的伴随症状。给予吸氧、补液以及大剂量应用升压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结论非离子型冠脉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中总的安全性良好,但在应用过程中应重视急性严重过敏样反应的识别与处理。  相似文献   

4.
陈玉善  刘鹏  张燕 《中国医药》2008,3(7):416-4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以及引起造影剂肾病(CIN)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980例,术前肾功能正常者969例选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碘普罗胺370,术前肾功能异常者11例用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均于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5天分别检查肾功能指标,分析CIN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结果术前肾功能正常者CIN发生率为2.5%,发生CIN患者与未发生CIN患者在糖尿病、造影剂用量和术前补液量等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肾功能异常者未发生CIN,但例数过少,不具说服力。结论造影剂可引起一过性肾功能改变,CIN与糖尿病、造影剂用量和补液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冠脉介入的诊疗及放射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影剂广泛应用,使得其出现的并发症—造影剂肾病(CIN)日益凸显,目前已成为医院内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三位病因。造影剂肾病临床表现多样,多种风险因素可以促进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尚未完全阐明。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只有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其发生,国内还没有被批准用于CIN预防的药物,常用水化疗法预防CIN,因此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就CIN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危险因素、防治措施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用药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虽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及氧供,大大地改善或完全消除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氧需与氧供的平衡失调状态,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其意义已超出了传统作用之外一即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所具有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这里介绍抗凝药物、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断剂等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危险因素、临床预后及防治策略。方法22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48h内的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分为CIN组和非CIN组,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并发CIN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结果术前伴随的高龄、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大剂量使用造影剂与CIN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高龄、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造影剂剂量是4个独立的CIN危险因素。加强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综合管理,特别是水化疗法,是目前防治CIN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8.
宋毓青  吴其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4):3379-3381
糖尿病(DM)是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约20%.3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且糖尿病患者经冠状血管介入(PCI)术后发生心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MI)的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造影剂肾病(CIN)是指血管内注射碘对比剂后48~72h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损害。近年来,随着临床中接受碘对比剂检查的患者逐渐增多,尤其是目前我国心血管内科介入手术水平的高速发展,使得碘对比剂的使用愈来愈广泛,而CIN这一与对比剂使用密切相关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心血管医生的重视。据了解,CIN已成为医院获得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大病  相似文献   

10.
C反应蛋白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高危事件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业已证明除了高血脂、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外,高龄也作为其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存在.而近年炎症与冠心病的关系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认为,C反应蛋白(CRP)对诊断冠心病、判断其预后、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破裂及预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等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有研究报道了CRP可预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本研究观察了10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旨在探讨CRP对其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徐小英 《淮海医药》2010,28(5):395-396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患者应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后所导致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本组选择具有冠脉造影适应证患者133例,所有患者均使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造影前和造影后24 h、48 h、72 h常规测定肾功能,精确记录尿量及尿比重等。结果本组患者发生CIN 21例,其发病率为15.8%,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高龄,大剂量使用造影剂均为CIN发生的相关因素。结论实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较高,往往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早期预见并采取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非典型表现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重视非典型表现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经心电图、心肌酶谱确诊后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梗死的相关动脉狭窄70%~100%,15例患者植入支架21枚.结果 梗死的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成功植入支架恢复TIMI3级血流.结论 非典型表现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明确后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增加了心血管患者的治疗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男性多见,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者居多,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比例为高;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个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呈正相关。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发挥作用,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病变比例较高,随危险因素的增多,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住院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辅以低分子肝素、肠溶阿司匹林等,并于急性心肌梗死后7~14d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左室造影术。结果本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梗死相关血管未见阻塞性病变,斑块〈30%,冠状动脉内血流缓慢,造影剂排空延迟,冠状动脉管壁不光滑等现象。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死其发生机制与冠状动脉痉挛及不稳定斑块破裂冠状动脉血栓形成(CATH)有关。  相似文献   

15.
我院5年间冠脉介入术中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监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和分析冠脉介入术中碘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的特点,为降低碘造影剂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使用风险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7~2012年住院冠脉介入手术(包括冠脉造影)中发生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病例资料,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过敏反应的碘造影剂种类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在79102监测到48例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过敏反应,发生率0.61%o(48,78600)。其中男性患者为44例、女性患者为4例,男女比例11:1;涉及药品包括碘海醇、碘佛醇、碘帕醇、碘克沙醇、碘普罗胺等常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以碘普罗胺和碘克沙醇为多。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多样,以皮疹等皮肤黏膜表现最为常见,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其中死亡2例。结论在冠脉介入术中应用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安全性良好,但仍需重视对其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与分析;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提高用药安全与冠脉介入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开展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急诊科心血管医师冠状动脉介入与常规模式介入的效果有何不同.方法 对两组共2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实行急诊科心血管医师介入(研究组)与病房医师介入治疗(对照组),分别观察住院期间及12个月时两组疗效有无差别.结果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保持了较好的心功能,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12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心源性死亡、心室重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功能亦好于对照组.结论 由急诊科心血管医师实施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更加及时地开通罪犯血管,减少患者的近期及远期心源性死亡率,而且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并发造影剂肾病(CIN)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收集21例老年冠心病造影术后并发CI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IN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与护理方法。结果21例CIN患者中,19例采用水化疗法治疗后痊愈,剩余2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行透析治疗痊愈。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并发CIN危险性大,术前充分评估危险因素,并采取系统化的护理可降低其发生率且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AMI患者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可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o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老年STEMI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溶栓为主,但老年患者由于常伴发多种基础疾病,尤其是有出血危险因素的患者,其性溶栓治疗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手术治疗对于老年急性STEMI患者临床较为常见。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术后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对其预后质量影响较大[1]。  相似文献   

19.
蔡运昌  吴强  张陈匀 《贵州医药》2012,36(12):1143-1146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占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29%~47%,其严重程度在ACS的几种临床谱中仅次于猝死[1].对在急诊再灌注时间窗内的STEMI患者采用溶栓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能显著减少梗塞面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目前的指南倡导对症状发作12h内的STEMI患者作积极的再灌注治疗[2-4],最近的GRACE(急性冠脉事件全球注册)分析也表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首选的策略[5].本文综述对STEMI患者实施现代再灌注治疗策略及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急危重症,死亡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及早期溶栓等再灌注治疗的开展,使其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对于我省基层医院受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早期PTCA及PCI治疗,因而尽早溶栓治疗是基层医院开通冠脉的最好选择。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13年5月对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经静脉溶栓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