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手术治疗的8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行腹腔镜脾动脉结扎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0例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与脾切除组相比,脾...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5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使用抗凝、祛聚药物预防组与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2例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率88.1%,其中预防组29例,对照组23例.术后对照组10 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1个月内4例,1月后3例,合计8例(34.8%),1例为复发性血栓.预防组10 d内无一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个月内2例,1个月后1例,合计3例(10.3%),两组病例门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9,P<0.05),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祛聚治疗能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它可以引起肝损害、缺血性肠坏死和曲张静脉出血等严重后果.近年来关于PVT的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及治疗均有大量报道.影像学检查已经可以早期诊断门静脉血栓,这对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S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的278例肝硬化PH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患者术后PVST发生率为38.8%(108/278)。Logistic回归-ROC曲线模型显示,手术时间(AUC=0.651,95% CI:0.585~0.716)、术中输血浆量(AUC=0.615,95% CI:0.546~0.684)、术后脾静脉直径(AUC=0.665,95% CI:0.598~0.731)是影响脾切除术后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输红细胞量(AUC=0.583,95% CI:0.514~0.651)和术后第7天TT水平(AUC=0.634,95% CI:0.568~0.699)是独立保护因素,以上指标对术后PVST都具有一定预测作用,且联合以上指标预测效能更高(AUC=0.783,95% CI:0.727~0.839)。 结论对于肝硬化PH患者,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围手术期适量输注红细胞和减少血浆输注预防PVST。综合考虑术后脾静脉直径和第7天TT水平因素有助于提高术后PVST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PVT发生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36例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计算Logit P并绘制各独立因素预测术后PVT的ROC曲线。结果: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VPBF)、术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术后D-二聚体(D-D)、术中门静脉自由压力差(FPPD)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抗凝药物(UAT)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 P=5.715-0.558×VPBF(cm/s)+0.592×MPV(f L)+0.707×D-D(mg/L)+0.573×FPPD(cm H_2O)-0.872×UAT(是=1,否=0),Logit P的临界值为-0.96,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8,准确度为86.9%,VPBF、MPV、D-D、FPPD所对应的界值点分别为13.85 cm/s、10.92 f L、3.54 mg/L、6.99 cm H_2O。结论:VPBF≤13.85 cm/s、MPV≥10.92 f L、D-D≥3.54 mg/L、FPPD≥6.99 cm H_2O可增加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风险,术后UAT可有效减少PVT的发生;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判断此类患者术后PVT形成有较高的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对照组患者共33例仅进行肝癌切除术,试验组患者共38例于肝癌切除术中行脾脏动脉结扎。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个月门静脉压力、血常规检测、脾静脉血流流量等上述指标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2、3个月血象(血细胞三系)和脾静脉血流数值:试验组患者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显著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57、2.876、2.987;2.975、3.112、2.986;2.964、3.587、3.457。P<0.05),试验组患者脾静脉血流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91、2.989、2.891,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脾动脉结扎在短期(4个月)内可明显改善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况。术后4个月,两组患者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及脾静脉血流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短期内可有效缓解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状况。  相似文献   

7.
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因各种原因需要施行单纯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或门体静脉分流加脾切除术,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持续性发热达2周或更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结合有关临床资料就其发病原因分析如下,为临床防治该并发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和防治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解除脾功能亢进,提高生存率。引起门静脉高压症的原因很多,但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和血吸虫病肝硬化仍占主导地位。目前.针对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已达成共识.行脾切除和门奇断流就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肝炎后肝硬化和其他原因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症.还是应采用多元化的外科治疗.包括断流术和分流术等,单纯采用某一种术式都不能提高外科治疗的综合疗效。虽然肝移植时代已经来临,但鉴于我国的经济状况以及供肝紧张等问题,加之许多病人的病情尚未达到肝移植的条件,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外科治疗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就脾静脉与腔静脉系统分流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相关因素,寻找预防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形成血栓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3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EVL或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的病人132人,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关系;将其中符合要求的112人分为三组,A组56人:术后未用抗凝、祛凝药;B组33人:术后在血小板>300×109/L时用抗凝、祛凝药; C组23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凝药。比较三组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率。结果Logistic单因素分析提示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脾脏的厚度、血清总胆红素以及术后血小板的数量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门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A组、B组和C组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人数分别为19人、9人和1人,发生率分别为33.9%、27.3%和4.3%,门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A组和B组的差异无显著性(x2= 0.427,P=0.514),A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7.545.082,P=0.006),B组和C组的差异有显著性(x2=4.856,P=0.028)。结论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脾脏的大小和是否行抗凝祛凝治疗有关;早期、全身应用抗凝、祛凝药能有效的预防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63岁.因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于2000年2月入院,在内科经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外科.红细胞2.9×1012/L,白细胞2×109/L,血小板41×109/L;肝功能分级:Child B级;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对2006~2011年256例施行脾切除术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6例脾切除术后1个月内出现并发症共38例(14.84%),其中以腹腔内大出血、腹腔积液及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死亡7例(2.73%),死亡原因为腹腔内大出血、肝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降低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保脾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压力持久增高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该病发病原因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其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观点:肝门静脉系统阻力增加、内脏循环高动力和递质代谢障碍.我国门静脉高压症病人中90%以上是由肝脏疾病引起,其中又以肝硬化常见,病因多为病毒性肝炎和血吸虫感染.临床以脾肿大、呕血和腹水三联征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脾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分流术治疗青少年门静脉海绵样变相关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12年2月采用脾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吻合的分流方法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相关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9例,总结该术式的疗效.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无消化道出血,无肝性脑病发生.患者术后1周出院.结论 门静脉海绵样变相关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青少年患者左肾上腺静脉常常增粗,选择脾静脉-左肾上腺静脉分流术是合理、简单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脾功能亢进和消化道出血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对可能导致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2例病人中有40例(43.47%)出现门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性别、年龄、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流速及流量、手术方式、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手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及术前D-二聚体均不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11.65 mm或脾静脉直径>9.5 mm时,术后容易形成门静脉血栓。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人,术前门静脉直径及脾静脉直径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动、静脉血管病变以及c-fos在其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1例,作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另取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作为对照。术中取脾动、静脉作HE和c-f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发现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脾动、静脉呈内膜增生;中层增厚、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细胞外基质增多,血管平滑肌细胞浆内c-fos呈强阳性反应。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脾动、静脉有明显的病理变化,c-fos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因子可能起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脾大部切除脾肾静脉人造血管架桥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一种新手术方法,即脾大部切除脾肾静脉人造血管架桥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脾大部切除后以人造血管行脾肾静脉架桥术9例。先行保留脾上段的脾大部切除术,再行脾肾静脉人造血管架桥,最后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结果:1例术后2天因肝功能衰竭、创面渗血不止死亡,其余无脾断面出血、感染。无近期出血。本组病例获随访1-3年,无复发出血,经血液学(IgG、IgM、IgA)、B超、CT、 ^99m锝扫描等证实:脾脏不同程度缩小,脾功能亢进缓解,残脾有免疫功能。Doppler彩色超声显像:人造血管血流通畅,无逆流现象。结论:该术式既可解决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问题,又能起到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设计一种新的分流术以减少分流术后肝功能恶化。方法:行肠系膜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保留胃短血管和脾上极的脾大部切除、胃冠状静脉结扎和残脾腹膜后固定术。结果:行该术式21例,除1例Child C级病人术后7天死于肝肾综合征外,其余20例术后肝功能基本正常,18例脾功能亢进完全纠正。随访1-8年,再出血1例、轻度脑病1例,轻度脾功能亢进2例,食管静脉曲张减轻或消失。结论:此术式既能降压止血,又能减轻术后肝功能恶化,并保持脾脏的免疫功能。Child′A级、B级病人均能承受此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统计分析153例肝硬化伴脾大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前后(肝硬化组)血小板(PLT)计数和肝功能,观察血小板变化趋势,比较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和肝功能变化的关系,同时与脾外伤组对比。结果:肝硬化组术后多数血小板升高,部分不升高,甚至降低,并与肝功能相关。肝硬化组较外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变化不明显。结论: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数民的原因除与脾肿大等有关外,还可能与肝脏功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巨噬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门静脉高压症(PHT)脾亢脾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为从基因水平观察巨噬细胞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发生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提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巨噬细胞和正常脾巨噬细胞的总RNA,分别用标有荧光素的dCTP反转录制备cDNA探针,将探针与含有14112点cDNA的Biostar—H140s 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后扫描荧光强度,上述方法重复3次,从而筛选出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3张芯片分别检测到896、1330和898个差异表达基因,恒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共有121个,占总基因数的0.86%。其中表达上调的已知基因有21个,表达下调的已知基因有73个。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细胞周期蛋白类、细胞骨架和运动、细胞受体、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免疫相关等多个方面。结论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对了解脾脏巨噬细胞在门静脉高压症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1983年5月至1995年11月,作者等采用改良脾肺固定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02例。本手术在Akita手术的基础上,由胸腹部原两个切口简化为一个切口,于近贲门部结扎胃冠状静脉诸支,将脾上极和肺底作成粗糙面,而后做脾肺固定缝合;将大网膜沿横结肠作游离并分作两叶,然后拉向胸腔,缝合于肺表面。本组2例死亡,死亡率为0.99%,除6例胸腔积液外,无其它严重并发症。随访7个月至12年,132例有明显效果,56例改善,总有效率为93.1%,14例无变化。我们认为,本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容易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