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给肿瘤治疗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标志着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开启。与此同时,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报道也日趋增多。免疫相关心脏不良反应虽发生率较低,但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肿瘤患者临床转归。患者可表现为乏力、气促、胸痛、心悸等症状。实验室指标可见肌钙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升高。心电图显示可有新发的传导阻滞。心脏核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显示心肌炎表现。约半数患者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射血分数<50%。心内膜心肌活检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常见组织学表现为以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治疗上以早期应用足量激素为主,可酌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抑制剂。对使用ICIs的所有患者,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联合治疗的患者,用药早期建议严密监测心悸、气促、乏力等症状以及肌钙蛋白、NT-proBNP等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国内报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所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的病例较少,本文将结合病例对免疫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肿瘤内科1例肺鳞癌经过信迪利单抗免疫治疗后导致的免疫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思路、治疗结局,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经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胸部CT示炎症吸收。结论免疫相关性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医生应根据临床症状及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免疫相关性肺炎,早期治疗预防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李苗苗  熊宇 《护理学报》2020,27(4):59-60
总结1例恶性肿瘤老年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3级结肠炎的护理经验及管理策略。住院期间及时做好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结肠炎的评估和识别,积极进行抗炎、止泻等针对性治疗,严密监测大便次数,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时判别腹泻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后,患者腹泻好转,患者住院20 d后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病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4.
王杰  蒋士卿  王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2,26(10):135-138+143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但由ICIs诱导的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也会导致T细胞对自身抗原进行攻击,临床上出现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是一类少见但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在肿瘤免疫治疗任何时间。临床医生应了解CIP的机制及特征,及早识别并正确处理。本文就CIP的流行病学、生物学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并发免疫相关性肺炎(immunotherapy-inducedpneumonitis, II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4例、肺部低分化肉瘤样癌1例)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发生II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IIP出现时间、临床表现、CT影像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 5例患者IIP中位出现时间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4个月;5例临床均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1例伴发热及胸痛;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平扫,5例见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改变,2例伴弥漫性肺泡损伤综合征,3例伴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改变,病情严重程度分级2级2例、3级2例、4级1例;出现IIP后,5例均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6周,2例出院、3例死亡。结论恶性肿瘤经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并发IIP患者临床以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多见,CT表现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改变,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杨霈龙  朱海燕 《新医学》2021,52(9):717-72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最重要进展之一。随着ICIs适应证的不断拓展及国内原研药相继进入临床,ICIs将用于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然而ICIs的严重不良反应尚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该文报道1例肝癌术后复发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引起爆发性心肌炎的病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肌酶升高,难治性心律失常,伴有肝损伤,呼吸衰竭等,虽经积极抢救最终死亡。该例提示ICIs相关免疫性心肌炎早期症状不典型,但疾病呈爆发性进展,需要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多与EB病毒感染相关,早期患者及时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治疗方式有限,预后不佳。近年来,免疫治疗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中的研究十分广泛,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引起临床广泛关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表达状态、肿瘤突变负荷、循环EB病毒-DNA水平可能成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其在复发/转移性鼻咽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开启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亦不断被报道并逐渐引发关注。肝毒性是其中较常发生且具有一定致死性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早识别、诊断并对其进行恰当管理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临床指南均对免疫治疗相关肝毒性的管理发布了指导性建议,但在肝毒性分级、激素使用剂量、激素治疗无效的后线治疗以及免疫治疗再挑战方面,仍存有较多争议和商榷空间。此外,早期识别肝毒性的发生、发现兼具灵敏度和特异度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勇 《中国临床医学》2020,27(6):922-925
以免疫检查点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 1,PD-1)抑制剂、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ntigen 4,CTLA-4)抑制剂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广泛开展,有效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也可能导致免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s)相关肺炎是常见的irAEs之一,可导致部分肿瘤患者治疗暂停、治疗失败、甚至威胁生命。正确了解ICIs相关肺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并恰当治疗,对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前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主要的抗肿瘤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免疫疗法已在多种难治性实体肿瘤中被批准使用。免疫检查点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淋巴瘤发生发展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PD-1通路抑制剂在多种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对其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诊断和管理也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肿瘤免疫学的迅速发展, 免疫治疗逐渐引起肿瘤治疗领域专家的重视, 相关研究为晚期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晚期肿瘤临床治疗的研究热点, 已有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晚期肿瘤免疫治疗, 其不仅安全性高, 且在晚期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尿路上皮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展现出令人振奋的治疗效果, 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期。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也是目前免疫治疗领域的明星产品之一, 对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展现出强大持久的治疗效果, 以Simpuleucel-T为代表的肿瘤疫苗曾一度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里程碑式的成功范例。肿瘤免疫治疗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研究前景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IFX治疗的中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9例,观察IFX治疗0~6周患者临床表现、内镜学表现、实验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 29例患者IFX治疗后1周,腹泻、腹痛及发热症状均有好转;第6周时症状缓解率72.4%,黏膜愈合率48.3%,临床缓解率41.4%,C-反应蛋白[3.16(3.16,5.20)mg/L]、红细胞沉降率[7.00(2.00,10.75)mm/h]、D-二聚体水平[94.00(56.00,163.25)μg/L]较治疗前[5.40(3.16,42.60)mg/L、24.50(12.25,46.75)mm/h、362.50(172.50,632.50)μg/L]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40.20(35.60,42.20)g/L]较治疗前[36.50(33.40,39.85)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6%。结论 IFX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正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 ICI)是一类用于癌症免疫治疗的新型药物,近年来其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适应证已从黑色素瘤扩展到其他晚期癌症~([1])。目前临床应用的ICI主要包括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抑制剂、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和PD-1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抑制剂三类。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病变,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IBD的传统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水杨酸类、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手术切除等,其目的是减轻患者肠道炎症反应、恢复肠道正常营养吸收功能、维持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复发及恶变[1].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肠壁黏膜免疫调节异常、持续的肠道感染、肠道黏膜屏障缺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2].近年来针对特异性免疫致病途径建立了免疫治疗的方法,选择性阻断其免疫性炎症级联反应,其靶向途径包括抑制T细胞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等[3].免疫治疗多用于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活动性CD和有活动性瘘管形成的中、重度IBD患者.目前IBD的免疫治疗药物研究进展迅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对2006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而出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SLE患者均为中青年女性。60%~90%患者出现腹痛、腹泻、腹水等,腹部影像学检查可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肠壁水肿、肠梗阻等表现,易误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结肠炎、肠梗阻。复查SLE相关指标后确诊。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消化道症状缓解。SLE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少数患者以消化道症状首发,易于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中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的发生情况,以期提高对irAEs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行ICIs(信迪利单抗)治疗的8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发生的irAEs,包括不良反应的种类、分级、发生时间、处理措施、预后等。结果 80例患者中,32例患者发生irAEs,总体发生率40.0%,不良反应中位发生时间4.857周,其中14例免疫性输注反应,7例免疫性皮炎,5例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异常,5例免疫性胃肠道毒性,1例免疫性肺炎;1、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9%;31例患者经对症治疗、激素冲击治疗和维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完全缓解,1例患者因免疫性肺炎死亡。结论 irAEs发生率较高,大部分为1、2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7.
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85%,且大部分NSCLC患者在确诊时疾病已进展至晚期,病死率较高。近年来,临床对于晚期NSCLC的治疗已从传统的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治疗走向了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晚期NSCLC体现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体现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基于此,本文将重点综述CTLA-4、PD-1、PD-L1抑制剂在晚期NSCLC中的治疗进展,以期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率,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肿瘤靶向及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学的重大进展.肿瘤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种类多、效果好,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同时常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皮肤不良反应事件较为常见.不同药物引起的皮肤病不尽相同,治疗也因人而异.虽然肿瘤治疗相关皮肤反应对患者身心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同时可能预示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正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所致的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皮肤毒性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后HFS发生率较高,为24%~48%,其中3级以上毒性为4%~14%~([1-2])。2018年被称为中国免疫治疗元年,纳武利尤单克隆抗体和帕博利珠单克隆抗体分别于2018年6月和7月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CFDA)获批上市,同年12月国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相继获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1例EG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内镜特征、病理特征及预后,采用电话、门诊及住院复查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9年4月。结果 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外周血及骨髓嗜酸性粒细胞(EOS)可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表现。内镜检查表现为多发黏膜充血、水肿,病理可见大量EOS浸润。所有患者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均得到缓解,复发病例再次应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 EG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外周血、骨髓EOS升高及内镜病理有助于诊断,激素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