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登良 《海峡药学》2016,(11):143-144
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的局部浸润麻醉对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患者切口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院接受全麻性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每组各含患者40例.A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后、切皮前应用肾上腺素和0.25%的罗哌卡因逐层浸润切口皮下、肌层等;B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后、切皮前,应用肾上腺素和0.9%的生理盐水逐层浸润切口皮下、肌层等;C组患者不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处理.对三组患者手术后2h、4h、6h、8h以及12h安静时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记录手术后12h、24h额外镇痛药的人数、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以及患者睡眠质量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后6h、8h、12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手术后12h、24h要求给予额外镇痛药的人数明显低于B组与C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后的拆线时间无明显差异,均未有伤口感染患者(P>0.05).结论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用于腰间盘切除术中,能够有效的提升镇痛效果,保障患者睡眠质量,减少患者额外镇痛药的使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复合0.5%利多卡因切口浸润对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血流动力学、麻醉及镇痛药物使用量、苏醒期疼痛的影响,以及对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0.2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混合液(浸润组,n=20)或生理盐水(对照组,n=20)切口浸润后5min切皮。两组术中均为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维持至术毕。记录诱导前(T0)、局部浸润前(T1)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切皮(T2)及分离乳房后间隙(T3)过程中的MAP、HR峰值;记录术中异丙酚、瑞芬太尼总用量;记录拔管后5min的疼痛VAS评分以及苏醒期躁动Riker镇静-躁动(SAS)评分,以及术毕24h VAS评分和第1个24h内PCIA中芬太尼的用量以及按键次数。结果切皮与分离乳房后间隙时浸润组的MAP、HR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浸润组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拔管后5min疼痛VAS评分、苏醒期SAS评分、第1个24h PCA中芬太尼用量及按键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0.25%罗哌卡因加0.5%利多卡因混合液切皮前切口浸润麻醉,能有效提高异丙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缓解苏醒期时的疼痛,并可减少患者术后24h内PCIA中芬太尼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曹敏芳 《海峡药学》2012,24(6):123-12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对腹腔镜术后患者镇痛的疗效。方法收集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治疗各种疾患且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麻醉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在行全身麻醉方法基础上给予0.5%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对照组只行全身麻醉不给予其他麻醉药物或手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12,24h疼痛评分(VAS),以及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3,6h两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2,24h两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罗哌卡因切口浸润麻醉对腹腔镜术后患者镇痛的疗效明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逸博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93+96-93,96
目的:分析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治疗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1年2月收治的45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有积液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5例,A组为罗哌卡因组,B组为左旋布比卡因组,C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A组患者总有效为15例(100.0%),B组患者总有效为15例(100.0%),C组患者总有效为12例(80.0%),A、B组与C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组与C组患者的积液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均可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后创面积液的治疗,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对小儿阑尾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对小儿阑尾术后的镇痛作用,并与吗啡进行对比。方法:40例4~13岁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儿,随机双盲分成罗哌卡因组:0.75%罗哌卡因(2.5mg/kg,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生理盐水(0.4mL/kg,i.v.),对照组:生理盐水(0.4mL/kg,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吗啡(50μg/kg,i.v.)。采用家长视觉模拟评分法(PVAS)和客观疼痛评分法(OPS),评估术后24h内不同时间段镇痛效果并记录疼痛分数、吗啡消耗量、应用吗啡人数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吗啡对照组相比,罗哌卡因组PVAS评分和OPS评分除第24h时间段外,其余各时间段镇痛效果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0.5h时,罗哌卡因组吗啡消耗量[(2.4±10.9)μg/kg]明显低于对照组[(15.8±23.9)μg/kg],吗啡应用人数(1/21例)也少于对照组(6/19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罗哌卡因组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19%(4/21例)低于吗啡对照组42%(8/19例)。结论:罗哌卡因术后局部浸润镇痛效果类似于吗啡,能推迟术后首次要求吗啡镇痛的时间,减少吗啡的消耗量,且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拟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进行临床观察。方法选择148例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6~65岁,体重45~79 kg;所有患者均为ASA分级Ⅰ~Ⅱ级。结果三组患者均没有出现切口感染、呼吸抑制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亦未见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低浓度盐酸罗哌卡因缝皮前切口内喷洒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术后PCEA的临床与以往布比卡因复合吗啡用于术后PCEA有无差别。方法:选择脐以下择期手术病例60例,ASAⅠ-Ⅱ级,采用双盲法分为两组(n=30)手术结束后即连接硬膜外导管于硬膜外镇痛泵。当病人手术结束时开始给药。A组:用1.192%罗哌卡因20ml+吗啡5mg稀释至100ml。B组:用0.75%布比卡因15ml+吗啡5mg稀释至100ml。148小时记录病人PCA总无效次数以及两者的血压、心率、脉氧饱和度,并于术前以及镇痛结束后做心电图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结果:两组病人在各时段的静息和咳嗽或运动状态VS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PCA总次数,总无效次数及二者的比率,其他镇痛药的需求情况及剂量和次数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人对镇痛效果满意率相似,两组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脉氧饱和度实测值历时性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并且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镇痛前后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无临床意义的改变。结论: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或布比卡因复合吗啡用于术后PCEA之间并无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罗哌卡因与吗啡合用是否提高硬膜外术后镇痛的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方法80例ASAⅠ—Ⅱ级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施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术后随机分两组,每组40例,Ⅰ组为试验组,将吗啡2mg、罗哌卡因10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经硬膜外腔注入,Ⅱ组为对照组,将吗啡2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经硬膜外腔注入,拔除导管将患者送回病房,由专人随访术后镇痛时间,镇痛效果及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Ⅰ组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1),患者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结论吗啡与布托啡诺合用,延长了术后镇痛时问,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颅脑手术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行择期行颅脑手术40例,年龄26~68岁,男22例,女18例,随机分为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L组(0.5%罗哌卡因切口周围浸润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全麻方法相同。术中连续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并记录停药至患者苏醒的时间以及患者苏醒的质量,记录患者苏醒期间的并发症,以停止注射镇静药及镇痛药至呼之能应为清醒时间。记录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指标,拔管后即刻、30min、2h、6h、12h由同一位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VAS评分。结果 L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1),两组患者在拔管前5分钟血压、心率有明显差别,C组所需麻醉维持药量增大,拔管后5min、30min及2h C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L组(P<0.05)。C组患者在清醒后拔管即刻、术后30min、2h、6h及12h VAS评分明显高于同时点L组(P<0.05或P<0.01)。结论 0.5%罗哌卡因切口周围浸润可产生术后镇痛作用,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平稳,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高位硬膜外阻滞行乳腺癌根治术的镇痛效果和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罗哌卡因高位硬膜外阻滞的合适浓度。方法选择45例择期硬膜外阻滞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5例,分别注射0.25%、0.375%和0.5%罗哌卡因,观察记录三组的镇痛效果以及MAP、HR、RR和SpO2的变化。结果镇痛效果:B、C组优于A组,三组麻醉后MAP和HR均显著下降,C组RR和SpO2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行乳腺癌根治术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吗啡、氟哌利多行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探讨比较适宜的罗哌卡因的浓度。方法:产科80例ASAⅠ-Ⅱ级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剖宫产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4组:每组均在缝皮前经导管往硬膜外腔注吗啡2mg,氟哌利多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术毕后,Ⅰ组为对照组,Ⅱ、Ⅲ、Ⅳ组分别连接0.075%、0.1%、0.125%罗哌卡因的PCA泵。观察各组2、4、8、16、24、48小时的镇痛评分,双下肢的肌力,PCA按压总数,并记录各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产妇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术后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随着罗哌卡因浓度增加,PCA按压总次数减少(P<0.05),VAS评分逐渐降低(P<0.05),但0.1%与0.125%罗哌卡因组差异无显著性。改良Bromage评分Ⅲ、Ⅳ组间差异显著(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不明显。结论:各组均有一定镇痛效果,0.1%复合吗啡适合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12.
叶慧博 《医药世界》2006,(6):175-177
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病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是系统治疗的主要组成部分。临床经验证明,采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虽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无意识状态,但也不能完全消除对手术的应激反应,并且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引起一些副作用,术后恶心、呕吐也较为常见,尤其是术后头24小时更为明显,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延长,费用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叶慧博$72433部队山东莱阳第二干休所!265200罗哌卡因;;麻醉;;硬膜外;;全麻;;改良;;乳腺癌根治术1.Doss NW.Continous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wish0.2%ropivac…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在高位硬膜外辅助少量静脉麻醉药行乳腺癌根治术中,对呼吸及心脏的毒性和安全性。方法: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置管3.5—4.5cm回吸无血、无脑脊液,注入1.2%利多卡因4ml,无不良反应并出现阻滞平面后,A组硬膜外给0.35%的罗哌卡因8~10ml;B组硬膜外给布比卡因8~10ml,手术开始前5min.A、B二组都给咪唑安定2mg,氟派利多1.5mg、芬太尼0.05m舀使患者安静入睡并持续面罩吸氧。结果:0.35%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高位硬膜外辅助少量静脉麻醉药对乳腺癌根治术中呼吸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心动过缓、低血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结论:罗哌卡因比布比卡因在高位硬膜外辅助少量静脉麻药行乳腺癌根治术中更具有广泛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可行性。方法30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均分A、B两组,A组0.375%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B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记录两组的镇痛效果、MAP、HR、SpO2和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两组的镇痛效果、MAP、HR、SpO2和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行乳腺癌根治术对循环呼吸影响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甲状腺手术患者术毕罗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润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 60例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局部浸润组和对照组各30例,局部浸润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用1%罗哌卡因5 mL在手术切口周围做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患者不做局部浸润麻醉处理.记录术后4、8、12、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两组切口渗血程度、切口拆线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并于术前、术后4、24 h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其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 术后4、8、12、24 h局部浸润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切口渗血程度、切口拆线时间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h的血浆皮质醇浓度较术前明显增高,且对照组高于局部浸润组(P<0.05).结论 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患者术毕切口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对术后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患者术后镇痛利用硬膜外用药与术后切口局部浸润罗哌卡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8月在本院进行阑尾炎手术的患者9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3例。99例患者在术前30min服用曲马多1片,第一组常规关腹作为对照;第二组关腹后切口内局浸润地塞米松5mg与0.375%罗哌卡因共6ml;第三组关腹前硬膜外注入上述药品。术后每隔8h对镇痛镇静的状况检查评分,并记录注射哌替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第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第一组和第三组,Ramsay镇静评分(RSS)高于第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恶心、呕吐、寒战、眩晕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组患者血压下降的发生率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患者尿潴留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分别有28例、1例、24例患者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止痛。结论在术前都口服曲马多的情况下,椎管内给药不比罗哌卡因局部切口内浸润的效果好,其维持的时间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多模式镇痛中复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在加速康复外科(ERAS)行开腹结直肠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加速康复外科开腹结直肠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1例.R1组:0.5%罗哌卡因20 mL术毕切口局部浸润;R2组:0.375%罗哌卡因20 mL术毕切口局部浸润.术后均行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别观察并记录手术结束0、2、4、6、24、48 h各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术后首次追加舒芬太尼时间,术后6、24、48 h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患者实际按压PCIA泵次数;记录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离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长;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方式及术中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备时间点VAS、Prince-Henry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组与R2组比较,首次追加舒芬太尼时间延长[(60.97±20.79) min vs.(37.74±33.14) min],6h舒芬太尼消耗量减少[(16.80±1.74) μg vs.(21.62±2.62) μg],6h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2(1 ~3)次vs.12(10~ 14)次];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提前[(21.47±2.45)h vs.(27.47±3.10)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多模式镇痛中复合0.5%罗哌卡因20 mL术毕切口局部浸润,可为开腹行结直肠手术患者提供早期良好的术后镇痛,同时减少术后早期PCIA舒芬太尼使用量,加速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联合不同镇痛药物对手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对105例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根据不同的镇痛方案分成三组,吗啡组:0.125%罗哌卡因+0.005%吗啡+0.005%氟哌利多,芬太尼组:0.125%罗哌卡因+0.0005%芬太尼+0.005%氟哌利多,对照组不实施患者术后自控镇痛;镇痛治疗后4、8、12、24、36 h进行随访,观察疼痛程度、镇静状态、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 SpO2),并记录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 吗啡组与芬太尼组均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芬太尼组肠蠕动恢复时间为(52.65±10.63)h,较吗啡组、对照组[分别为(73.11±14.23)、(74.54±16.61)h]均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 罗哌卡因联合吗啡、芬太尼行患者术后自控镇痛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联用可缩短肠蠕动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威赛因)切口内给药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手术结束后,治疗组进行切口局部浸润并放置渗透导管,加用罗哌卡因持续切口内给药;对照组留置静脉镇痛泵(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自控泵);2组患者疼痛不能耐受时,加用曲马多。结果治疗组术后12、24、48h咳嗽和休息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恶心、术后呕吐、术后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肠蠕动时间与第一次下床活动早于对照组,加用曲马多次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术后持续切口内给药可以增强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镇痛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