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干预办法,观察其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7年6月期间接受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10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4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有效率(96.67%>83.33%)和JOA腰椎功能评分[(24.15±2.58)分>(19.34±3.05)分]相对更高,而疼痛VAS评分[(1.26±0.71)分<(3.85±1.25)分]相对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全面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其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预后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经椎间孔和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进行治疗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8例,研究组采用经椎板间隙入路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椎间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例数和置管过程中的透视次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无差异,研究组患者的置管过程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为出现严重并发症,无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均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式,安全性较好,需要掌握患者的适应证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利用感兴趣区域预测L5~S1椎间孔狭窄可操作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诊治的椎间孔狭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测方法的不同把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所有患者均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与对照组分别利用CT与X线透视利用感兴趣区域确定椎弓根或横突进针点、穿刺方向,观察与随访患者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穿刺精确率,围手术期指标(术后住院、卧床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优良率。结果 研究组的穿刺精确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穿刺与手术,研究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1 d、3 d与5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腰椎功能优良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疗效。方法对38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术前术后护理及护理后临床疗效。结果 38例手术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后VAS疼痛评分(2.51±0.98)分显著低于术前VAS疼痛评分(8.34±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住院时间6~9 d,平均住院时间(7.1±0.8)d。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有效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与观察组,各35例。参考组予以传统开放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观察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JOA)评分,临床效果,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考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短于参考组(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参考组(P<0.05);术后3 d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减少对机体损伤,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于洋  段丽群  刘鹏飞  孔雷  黄炎 《安徽医药》2019,40(9):1026-1028
目的 比较经皮内窥镜下椎板间隙入路与椎间孔入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全内窥镜下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3例临床资料,其中经椎间孔入路33例、椎板间隙入路30例。比较2种入路的临床疗效(JOA评分、Macnab标准)、复发率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均获至少1年随访。经椎板间隙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较经椎间孔入路少(P<0.05)。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评价标准,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采用椎板间隙入路耗时短、出血少、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正>手术治疗能直接摘除椎间盘突出症(LDH)突出及变性的髓核,使患者疼痛得以缓解,但手术造成的创伤仍对患者术后恢复影响较大,故微创手术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为LDH的常用微创疗法,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机体反应轻等优点~([1])。但受机体髂嵴阻挡、椎间孔较小等因素影响,L5/S1 LDH患者经PETD治疗时可出现穿刺困难等情况,使手术时间延长[2]。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可通过切开黄韧带等方式进入椎间孔,无需磨削上关节突,影响脊柱结构[3]。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PEID术治疗及经PETD术治疗的L5/S1 LDH患者各298例临床资料,以评估2种术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9,(22):238-240
目的研究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与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0例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对照组14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椎板开窗术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以及术后6个月的生活核心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均可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但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更佳,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较小,可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很多,目前主要有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M ED),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discectomy ,PELD),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lum-bar discectomy ,PEID)等手术方式。传统后路椎板间开窗手术需剥离椎旁肌并向外侧牵拉,显露椎板间隙后手术,对椎旁肌损伤较大,部分患者术后出现类似于肌肉损伤腰痛症状[1];而M ED、PELD、PEID需在专门的工作通道及内窥镜下手术,设备昂贵,手术过程复杂,学习曲线长,手术风险较大[2-4];但M ast-Q uadrant通道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不同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手术,不须剥离椎旁肌创伤小,也不同于M ED、PELD、PEID ,需要设备不贵,学习时间短。本文使用Mast-Quadrant通道经肌间隙入路行腰椎间盘摘除术以及传统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和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效果,并做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镜下环锯改良180°/270°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有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或合并有椎管狭窄)13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镜下环锯改良180°/270°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技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临床指标。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06%、85.29%,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型臂透视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镜下环剧改良180°/270°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脱出症或合并腰椎管狭窄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和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住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行PELD,对照组行椎板开窗腰椎间盘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VAS评分)及生活质量(ODI指数)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MacNab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任一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MacNab优良率91.67%)明显优于对照组(MacNab优良率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其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9-02~2021-02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内镜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等手术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患者(P<0.05),与手术前相比,手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和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均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及腰椎功能,椎板间开窗椎间盘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操作较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泸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 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后入路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OLM组)29例、经皮内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EID组)37例,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 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OLM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6.55±15.18)min、120.0(100.0, 180.0)mL、10.0(9.5, 12.0)d, PEID组分别为(77.30±11.03)min、20.0(15.0, 22.5)mL、6.0(5.0, 7.0)d, 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 Z=-7.00、-6.68, 均P < 0.001)。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腿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术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并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腰椎椎间融合术(ULIF)与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2例接受ULIF手术,58例接受MIS-TLIF手术。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出血量,腰痛及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IDH)、腰椎前凸角(LL)以及椎间融合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均获随访。U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较MIS-TLIF组更长(t=8.155,P<0.01)。术后平均住院时间ULIF组明显较MIS-TLIF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2,P=0.008)。术中出血量ULIF组较MIS-TLI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08,P=0.030)。两组术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以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Mini-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因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的4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Mini-TLIF术20例,B组行开放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Open-TLIF)27例。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腰痛和腿痛视觉分析量表( visual analog scale, VAS)、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和恢复时间短、住院费用高( P<0.05)。两组末次随访腰、腿痛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ODI评分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ni-TLIF术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且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镜下治疗椎间盘突出经椎间孔与椎板间入路术后疼痛、炎症应激状态的临床情况。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施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治疗,观察组施以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直腿抬高角度、下肢疼痛(VAS)评分、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情况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直腿抬高角度、VAS评分以及IL-8与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直腿抬高角度明显提升,VAS评分以及IL-8与IL-17水平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板间入路相比,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入路具有更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 B 型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骨科2010年2月年至2013年2月收治的86例 AO 分型为 B 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研究组41例)和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的疼痛评分、Cobb 角、前缘压缩率、ASIA 神经功能分级及 ODI 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体前缘压缩率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术前椎体前缘压缩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的 VAS 评分、Cobb角、ODI 评分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末次随访时的 VAS 评分、Cobb 角、ODI 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 P <0.05)。治疗前、末次随访2组患者间的 ASIA 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ASIA 均优于治疗前( P <0.05)。结论胸腰椎 B 型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同时降低术后 VAS 评分、Cobb 角丢失及椎间盘退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神经根减压松解(BEIS)术对单节段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术后影响。方法:将82例单节段单侧LDH患者按手术方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观察组行椎间孔镜下BEIS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ODI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低,下地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与椎间孔镜下BEIS术均可有效治疗单节段单侧LDH,但椎间孔镜下BEIS术治疗单节段单侧LDH,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9.
杜磊  卫健民 《贵州医药》2020,(9):1384-1385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和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110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之间,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组均55例的常规组以及实验组。予以常规组病患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予以实验组病患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对比每组病患手术所需时间、手术过程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手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手术后三天、手术后三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前、手术后三天、手术后三个月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实验组病患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手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手术过程中出血量低于常规组;实验组病患手术后三天以及手术后三个月时VAS得分均低于常规组;实验组病患手术后三天以及手术后三个月时ODI指数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和后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钉棒内固定手术治疗均可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经皮椎间孔镜对病患机体损伤较小,病患手术后恢复较快,可发挥一...  相似文献   

20.
朱承跃  高文硕  潘浩 《江苏医药》2021,47(10):996-1000
目的 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I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方法 L5~S1 LDH患者33例分别采用UBED(UBED组,15例)和PEID(PEID组,18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血清肌酸激酶(CK)和Hb水平的变化.结果 UBED组手术时间和灌洗液使用量多于PEID组(P<0.01).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腰部和下肢VAS疼痛评分和ODI评分下降,CK水平上升,UBED组Hb水平下降(P<0.01).术后UBED组Hb水平的下降程度[21(14,25)g/L vs.11(7,18)g/L]、CK水平的上升程度[213(123,234)U/L vs.87(64,113)U/L]较PEID组更明显(P<0.01),PEID组腰部VAS疼痛评分的下降程度较UBED组更明显[3(2,3)分vs.2(1,2)分](P<0.05).随访6~18个月,UBED组1例发生髓核残留但无神经症状;P E ID组1例髓核部分残留且有神经症状,1例出现下肢刺痛等神经根刺激症状.结论 UBED和PEID均能有效治疗L5~S1 LDH.UBED手术适应证广,操作方便,术野大而清晰;PEID创伤小,出血少,术后腰部疼痛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