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8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组(22例)和C组(22例)。麻醉诱导前10 min,D组患者静脉滴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1μg/kg,C组患者静脉滴注缓冲生理盐水20μL;两组患者均以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术中,D组患者静脉滴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0.5μg/(kg·h)+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进行麻醉维持,C组患者静脉滴注缓冲生理盐水0.5μg/(kg·h)+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注射用苯磺顺阿曲库铵+丙泊酚乳状注射液进行麻醉维持。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术毕即刻(T3)、拔管即刻(T4)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检测其T1、T3、术毕6 h(T6)时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水平,记录其麻醉苏醒时间、术中出血量、硝酸甘油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D组患者T2~T4时的MAP、HR显著低于同组T0时,C组患者T2~T4时的MAP、HR显著高于同组T0时,且D组显著低于C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T0~T4时的rS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3时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T1时,T6时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T3时,但T3时D组显著低于C组同期(P<0.05);两组患者T6时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与T1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硝酸甘油使用量、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躁动、寒战、呛咳发生率均显著短于或低于C组(P<0.05);而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维持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对rSO2、脑功能影响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咪达唑仑、地佐辛复合瑞芬太尼在肝癌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射频消融术的肝癌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咪达唑仑组[咪达唑仑负荷量0.05 mg/kg+瑞芬太尼0.05μg/(kg·min)]48例和地佐辛组[地佐辛负荷量0.8 mg/kg+瑞芬太尼0.05μg/(kg·min)]4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入室时(T0)、消融开始时(T1)、消融开始后10 min(T2)和术毕时(T3)时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术中体动、呼吸抑制和心动过缓等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T1、T2和T3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术毕、术后2 h和术后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T2和T3时的HR、MAP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术后早期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气管插管后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1.h-1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术前(T0)、术毕1h(T1)、术毕24h(T2)抽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样,进行血气分析,测定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动脉血氧分压(Pa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血红蛋白(Hb)值。计算脑氧摄取率(CEO2)、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脑氧含量(CjvO2)。结果与T0相比,C组T1、T2各时点的CaO2、CjvO2、D(a-jv)O2、PaO2、PjvO2及Hb均无明显变化(P>0.05),CEO2降低,SjvO2增加(P<0.05);D组T1、T2各时点的CaO2PaO2、PjvO2及Hb无明显变化(P>0.05),CEO2、D(a-jv)O2降低,CjvO2、SjvO2增加(P<0.05)。与C组相比,D组T1、T2各时点的CEO2、D(a-jv)O2降低,CjvO2、SjvO2增加(P<0.05)。结论术中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1.h-1可降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患者术后早期的脑氧代谢率,维持脑氧供需平衡,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与静吸复合麻醉并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胃癌根治术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5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n=20)和对照组(C组,n=20)。Dex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持续泵入Dex 0.5μg/kg。两组麻醉诱导均给予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术中麻醉维持:Dex组持续静脉输注Dex[0.3~0.5μg/(kg·h)]及瑞芬太尼[起始剂量:4μg/(kg·h)]复合吸入七氟烷,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静脉泵入Dex;C组持续泵入瑞芬太尼[起始剂量:4μg/(kg·h]复合吸入七氟烷至手术结束。两组术中根据患者生命体征调节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用量。手术结束后送至麻醉恢复室观察30 min。比较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时(T1)、拔管时(T2)、拔管后5 min(T3)、拔管后1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拔管时间、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及患者躁动情况,比较两组麻醉药物用量。记录拔管后两组患者有无呼吸抑制。结果两组比较,Dex组在T1~T4的MAP和HR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拔管时间分别为(9.55±2.1)min和(9.35±1.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1.95±0.2、1.6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x组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Dex组麻醉药物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均无呼吸抑制的发生。结论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复合吸入七氟烷麻醉,能够减少患者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期的应激反应,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可以安全地用于老年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多巴胺输注预防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318例行剖宫产的产妇,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106例。产妇腰麻后分别给予多巴胺,初始输注剂量为A组1μg/(kg·min)、B组3μg/(kg·min)、C组5μg/(kg·min)。比较三组一般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用药情况、各时点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脐动脉血气相关数据及Apgar评分。结果最终共有300例产妇完成研究,A组100例,B组100例,C组100例。B组、C组腰麻后低血压占比(7%、5%)均低于A组(29%),C组术中高血压占比(9%)高于A组0、B组0,B组、C组多巴胺推注次数少于A组,B组阿托品用量少于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多巴胺推注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阿托品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T3、T4、T5、T6、T7、T8、T9、T10、T11时的SBP均低于T0,B组T5、T6、T7、T8、T9、T10、T11时的SBP低于T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点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4时,B组HR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T4外,三组产妇其他各时点HR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T8时HR低于T0,T11时HR高于T8,B组T4、T5、T6、T7、T8、T9、T10时HR均低于T0,B组T11时HR高于T7、T8、T9,C组T3、T4、T5、T6、T7、T8、T9时HR均低于T0,C组T11时HR均高于T4、T5、T6、T7、T8、T9、T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pH、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乳酸、1 min Apgar评分、10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μg/(kg·min)、5μg/(kg·min)输注速度皆能有效预防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且3μg/(kg·min)的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老年人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行ERCP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50例:氯胺酮+右美托咪定组(KD组)和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组(RD组)。两组患者均于手术前10 min静脉推注右美托咪定1μg/kg,然后持续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于手术开始时,KD组静脉推注0.4 mg/kg氯胺酮,然后持续泵注氯胺酮5μg/(kg·min);RD组静脉推注瑞芬太尼0.5μg/kg,随后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h)。并记录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后30 min(T2)、术毕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脉搏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用Ramsay镇静评分来评价患者的镇静效果;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等。结果与T0时相比,RD组患者T1时HR、BP明显升高(P<0.05);与RD组相比,KD组术后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P<0.05),且镇静满意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右美托咪定用于ERCP中,可获得更满意的镇痛、镇静效果,且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单肺通气(OLV)患儿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需要OLV的手术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各25例,D组麻醉诱导后10 min开始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随后以0.2μg/kg的速度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用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两组患儿于OLV前(T1)、OLV 30 min(T2)和术毕(T3)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IL)-6、核因子(NF)-κB、IL-1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浓度,记录两组患儿不同时间段生命体征及麻醉药物的用量。结果:与T1相比,T2时间段两组患儿氧分压(PO2)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均增高;D组的PO2下降,A-aDO2和RI升高幅度均低于C组(P<0.05);与T1相比,C组患儿单肺通气后NF-κB、IL-6、IL-10和MDA水平均增高,SOD水平降低,D组NF-κB、IL-6、MDA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对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颅脑损伤拟行开颅手术患者40例,年龄25~64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18~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啶0.3 μg·kg-1·h-1组(D1组)、右美托咪啶0.5 μg·kg-1·h-1组(D2组)和右美托咪啶0.7 μg·kg-1·h-1组(D3组),每组10例.D1、D2、D3组按照0.5 μg/kg剂量给予4 μg/ml的右美托咪啶(静脉输注10 min后分别改为 0.3、0.5、0.7 μg/kg维持);C组以相同的方式静脉输注等量0.9%氯化钠溶液.分别于切皮前(T0)、手术1 h(T1) 、手术2 h(T2)及缝合切口时(T3)时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O2).结果 与T0相比,4组T1、T2 和T3各时点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动脉氧分压(PaO2)、颈内静脉血氧分压(PjvO2)、D(a-jv)O2和CEO2均升高(P<0.05);与C组比较,D1、D2、D3组在T1、T2 和T3各时点SjvO2升高,D(a-jv)O2和CEO2下降(P<0.05);与D1组比较,D2、D3组在T1、T2 和T3各时点SjvO2升高,D(a-jv)O2和CEO2下降(P<0.05);与D2组比较,D3组在T1、T2 和T3各时点SjvO2升高,D(a-jv)O2和CEO2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均能降低脑氧代谢,对颅脑损伤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脑氧代谢下降程度与右美托咪啶升高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术中输注米力农用于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的效果。方法 拟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经验麻醉组(E组)和米力农组(M组),每组25例。M组在麻醉诱导前米力农负荷剂量50μg·kg-1·min-1输注10 min,然后术中持续输注0.6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E组输注同等负荷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T0)、米力农负荷剂量后30 min(T1)、60 min(T2)、90 min(T3)和手术结束(T4)时的MAP、HR、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PaCO2、PaO2、氧合指数(OI)和气道峰压(PIP),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E组比较,M组术中输血比例减少,尿量增加(P<0.05)。与T0时比较,T1~T4时两组MAP降低,E组CO和CI降低,M组CI升高(P<0.05)。T1~T4时,M组MAP低于E组,CO、CI高于E组(P<0.05)。与T0时比较,T2~T4...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椎间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行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组(D组)和局麻组(L组),每组40例。采用双盲法,D组手术开始前10 min静脉推注右美托咪定1μg/kg和瑞芬太尼0.5μg/kg,随后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h)+瑞芬太尼0.05μg/(kg·min)。L组常规手术前给予1%利多卡因局麻。记录给药前(T0)、手术开始时(T1)、手术开始10 min后(T2)、手术结束时(T3)、手术结束后30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的变化,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患者和手术医生的满意度;应用Ramsay评分评价患者的镇静效果,并调查患者和骨科医生的满意度。结果 L组T2、T3时,HR、MAP均明显升高(P<0.05);与D组比较,L组镇静效果及医患满意度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椎间孔镜手术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患者意识消失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2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麻醉诱导前经微量泵泵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4μg/kg(15min)静脉输注完毕,然后以0.4μg/(kg·h)维持输注,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设定起始血浆靶浓度为2.3μg/ml,按相邻浓度比值为1.18序贯法给药,达到设定的血浆靶浓度后进行镇静/警觉评分(OAA/S),后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及顺阿曲库铵,纯氧通气3min后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前(T0),静脉输注15min后(T1),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达到设定靶浓度时(T2),诱导后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3min(T5)、5min(T6)各时点的BIS及其MAP、HR。计算并比较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结果 D、C组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分别为2.94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2.79~3.10μg/ml)和3.67μg/ml(95%的可信区间为3.44~3.90μg/ml),D组低于C组(P<0.05)。T1时D组患者BIS值低于C组(P<0.05);T4时C组HR、MAP较T0时均升高(P<0.05)而D组无变化(P>0.05);T1~T6时D组患者的HR均低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以负荷量0.4μg/kg继以0.4μg/(kg·h)维持静脉输注可以使患者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降低BIS值,减轻气管插管反应,并能使丙泊酚TCI患者意识消失的EC50降低为2.94μg/ml。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辅助局麻下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的应用效果。方法择期选择ASAⅡ-Ⅲ级在局麻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50例,年龄5080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Ⅰ组)和咪达唑仑组(Ⅱ组),每组25例,分别复合芬太尼0.05mg。Ⅰ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 min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1μg/kg,继以0.280岁。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Ⅰ组)和咪达唑仑组(Ⅱ组),每组25例,分别复合芬太尼0.05mg。Ⅰ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 min给予负荷剂量右美托咪啶1μg/kg,继以0.20.7μg/(kg h)的速度维持;Ⅱ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min给予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6mg/kg,再以0.040.7μg/(kg h)的速度维持;Ⅱ组应用电子输注泵10min给予咪达唑仑负荷剂量0.06mg/kg,再以0.040.20mg/(kg h)的速度维持。比较两组在颅骨钻孔引流术术中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压、心率及术中配合度。结果Ⅱ组颅骨钻孔时的SBP、DBP、HR较切皮时升高(P<0.05),而Ⅰ组变化不明显(P>0.05);SpO2组内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术中配合度(100%)高于Ⅱ组(60%)(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辅助局麻下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优于咪达唑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和恒速输注时呼吸抑制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_(50))。方法选择需全身麻醉患者120例,随机分为T组和H组,每组60例。注射用瑞芬太尼配制1 mg/20 mL,T组采用半数效量序贯法靶控泵入瑞芬太尼,瑞芬太尼血浆浓度分别为1.2、1.7、2.5、3.5 ng/mL等比递增,H组恒速泵入速度按0.08、0.11、0.15、0.20μg/(kg·min)等比递增,T组观察10 min,H组观察16 min,监测两组患者的SBP、DBP、ECG、HR、ETCO_2、SpO_2,并记录患者的呼吸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呼吸不满意例数均为30例。H组浓度为0.08μg/(kg·min)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0例;0.11μg/(kg·min)患者24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0.15μg/(kg·min)患者24例,呼吸不满意者18例;0.20μg/(kg·min)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T组浓度为1.2 ng/m L患者10例,呼吸不满意者0例;1.7 ng/m L 24例,呼吸不满意者12例;2.5 ng/mL患者20例,呼吸不满意者12例;3.5 ng/mL患者6例,呼吸不满意者6例。T组呼吸抑制EC_(50)早于H组。结论瑞芬太尼维持满意呼吸时的EC_(50),靶控输注组为2.0 ng/mL,95%可信区间为1.93~2.07 ng/mL,恒速输注组为0.13μg/(kg·min),95%可信区间为0.08~0.18μg/(kg·min)。  相似文献   

14.
李琴琴  郑敏 《江苏医药》2021,47(8):818-821
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期间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对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DEX组入手术室10 min内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0μg/kg,随后以0.5μg·kg-1·h-1持续输注至单肺通气结束;NS组患者输注等量的生理盐水.计算入手术室(T1)、单肺通气30 min(T2)、单肺通气2 h(T3)和手术结束(T4)时的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2]和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于T1、T2时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记录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 T2~T4时,DEX组OI、P(A-a)O2和Qs/Qt均优于NS组(P<0.05).T2时DEX组血清NO浓度高于NS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天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能减少肺内分流、低氧血症的发生和肺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中动脉血气指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HICH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前实时监测生命体征,肌肉注射0.5 mg阿托品与0.6μg/kg舒芬太尼。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6 mg/(kg·h)丙泊酚维持麻醉,观察组患者静脉滴注2μg/(kg·h)右美托咪定维持麻醉,局部麻醉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平稳后,对其行头部电子断层扫描(CT)定位、钻孔并开始手术,维持麻醉至手术结束。结果 与麻醉诱导前(T0)比较,两组患者钻孔时(T1)、缝皮时(T2)、拔除气管导管即刻(T3)、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T4)时的动脉血气指标[氧合指数(OI)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和非舒芬太尼组(NS组),每组20例。两组诱导给予舒芬太尼0.3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维持时S组给予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h)]和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25 mg/(kg·min)复合吸入七氟烷1%~2%;NS组持续输注瑞芬太尼,起始剂量为0.25 mg/(kg·min)复合吸入七氟烷1%~2%。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拔管时间、拔管后呼吸抑制情况及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结果麻醉恢复期舒芬太尼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低于非舒芬太尼组(P<0.05)。两组患者的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平均为1.95±0.22,非舒芬太尼组为1.7±0.4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无呼吸抑制发生。结论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0.1μg/(kg·h)]能够有效抑制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激反应,并且不增加拔管时间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高龄患者ERCP诊疗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方法 80例择期行ERCP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每组40例。负荷量阶段:D组患者10 min内静脉输注Dex 0.50μg/kg;R组患者10min内静脉输注同等容积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阶段:两组均以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0.51.0 mg/kg推注行诱导。麻醉维持阶段:D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按丙泊酚21.0 mg/kg推注行诱导。麻醉维持阶段:D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按丙泊酚25 mg/(kg·h)和右美托咪定0.055 mg/(kg·h)和右美托咪定0.050.1μg/(kg·min)的速率输注至术毕;R组泵注丙泊酚20.1μg/(kg·min)的速率输注至术毕;R组泵注丙泊酚25 mg/(kg·h)和瑞芬太尼0.0255 mg/(kg·h)和瑞芬太尼0.0250.05μg/(kg·min),两组同时泵注至术毕。观察记录患者入室时(T1)、负荷量后(T2)、诱导后(T3)、进镜后(T4)、套石(T5)、退镜(T6)、患者清醒(T7)、患者离室时(T8)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呼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患者苏醒时间、患者离室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术后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术中丙泊酚维持用量高于D组(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30.05μg/(kg·min),两组同时泵注至术毕。观察记录患者入室时(T1)、负荷量后(T2)、诱导后(T3)、进镜后(T4)、套石(T5)、退镜(T6)、患者清醒(T7)、患者离室时(T8)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呼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患者苏醒时间、患者离室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术后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术中丙泊酚维持用量高于D组(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3T6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下降(P<0.05),D组的平均动脉压在T3T6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下降(P<0.05),D组的平均动脉压在T3T6时点均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在诱导后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其中T3T6时点均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在诱导后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其中T3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呼吸频率在T4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呼吸频率在T4T6时点明显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CO2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增加,其中T3T6时点明显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CO2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增加,其中T3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TCO2在T4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TCO2在T4T6时点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S值在T3T6时点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S值在T3T6时点均明显下降(P<0.05)。术中D组有2例出现体动,R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有2例出现咯逆,R组有3例;D组有1例、R组有3例术中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反流误吸,亦无术后恶心呕吐。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高龄患者ERCP的要求;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更能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可能更适合术前伴随呼吸功能减退或抑制的高龄患者行ERCP。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小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肾小管和微循环损伤的机制和影响。方法 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I/R组、DEX组和I/R-DEX组各10只;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I/R组用血管钳将左肾动静脉夹闭40 min后再灌注3 h; DEX组输注10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I/R-DEX组在缺血开始时输注10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后同I/R组处理。比较4组氧化状态参数、肾功能参数、肾脏氧合变量和组织学表现。结果 I/R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GSH),以及肾皮质(CμPO2)、外髓质(MμPO2)和肾静脉(PrvO2)微血管氧张力低于对照组和DEX组,I/R-DEX组上述氧化状态参数和肾脏氧合变量低于对照组和DEX组,但高于I/R组。I/R组丙二醛(MDA),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胱抑素C(Cys C),以及组织学损伤评分高于对照组和DEX组,I/R-DEX组上述肾功能参数和组织学损伤评分高于对照组和D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右美托咪定对癫痫患者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择期神经外科手术的癫痫患者60例,年龄18~59岁,拟于全身麻醉下进行,ASA分级Ⅰ-Ⅱ级,按照右美托咪定最大起效时间分为三组(n=20):右美托咪定输注后即刻诱导组(A组)、右美托咪定输注后15 min诱导组(B组)和输注生理盐水组(C组)。采用肌松监测仪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于TOF模式(波宽0.2 ms、频率2 Hz、串间间隔12 s、刺激电流70 mA)刺激尺神经。A组患者入室后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 10 min泵注结束后即刻开始麻醉诱导;B组患者入室后给予右美托咪定1μg/kg, 10 min泵注结束,15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C组患者10 min内泵注同等毫升生理盐水后即刻开始诱导,麻醉诱导时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当T1达最大抑制时行气管内插管,采用改良法评价气管插管条件。术中当T1恢复至25%时,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 mg/kg。记录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Tonset)、高峰时间(Tpea...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预防长时间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寒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1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一组应用右美托咪啶(D),一组应用生理盐水(C)作为对照组。两组手术时间皆>4 h。两组术前用药及诱导方法相同。术前应用咪达唑仑2 mg和阿托品0.5 mg静注。诱导采用丙泊酚1.5 mg/kg+舒芬太尼0.3μg/kg或芬太尼2μ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 mg/kg。麻醉维持:吸入七氟烷1%~4%,静脉注射泵注入瑞芬太尼0.1μg/(kg·min),间断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08 mg/(kg·h)。D组诱导前10 min开始给予右美托咪定0.5μg/(kg·h),术中应用0.4~0.7μg/(kg·h)维持,C组在相同时间段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诱导前,插管即刻,麻醉后2 h,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10 min生命指标;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七氟烷用量,应用阿托品例数,输入液体量,腹腔冲洗液量;记录术毕患者拔管前,拔管后10 min寒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输入液体量,腹腔冲洗量,苏醒时间,体温变化没有统计学差异;插管即刻,术毕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5、10、30 min MAP,心率变化D组更稳定(P<0.05);D组七氟烷应用量少于C组,阿托品应用例数高于C组(P<0.05);术毕拔管前,拔管后10 min寒战发生率D组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全麻下长时间腹部手术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能够显著预防术后寒战的发生;并能减少七氟烷的用量;减少插管、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