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海南百岁老人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 对完成基线调查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跟踪随访其生存和死亡结局。基线血清PTH水平作为自变量, 分别以连续变量、二分类变量和四分类变量纳入模型, 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PTH水平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 研究随访时间M(Q1, Q3)为4.16(1.31, 5.04)年, 死亡人数为522人, 总死亡率为52.1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PTH每增加10 pg/ml,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7%, HR值为1.037(95%CI:1.007~1.067);PTH水平高的Q4组全因死亡风险是PTH水平低的Q1组的1.458(95%CI:1.131~1.878)倍。结论海南百岁老人中, PTH水平的升高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可作为社区长寿老人死亡风险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人群中6种常见慢性病及其共患情况对全因死亡的影响,为制定健康老龄化慢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CLHLS在2011年对7 080名65岁及以上人群进行基线调查,2014年随访一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与行为、慢性病相关信息。采用Stata 15.0进行t检验、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6种常见慢性病及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与老年人全因死亡的风险关联。结果 2014年随访时有2 121人死亡,死亡率为30.0%。多因素调整后,老年人患痴呆、癌症、糖尿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分别使全因死亡增加了113%(HR=2.13,95%CI:1.66~2.74),105%(HR=2.05,95%CI:1.39~3.03),59%(HR=1.59,95%CI:1.26~2.02),28%(HR=1.28,95%CI:1.12~1.45),13%(HR=1.13,95%CI:1.01~1.27),9%(HR=1.09,95%CI:1.01~1.19)。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每增加1分,老年人群全因死亡风险增加46%(HR=1.46,95%CI:1.36~1.58)。高发慢性病综合评分为0.1~1.0、1.1~2.0、2.1~3.0、3.1~4.0和4.1~5.0分的老年人群慢性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危害比随着评分增加而呈增长趋势(HR值分别为1.17、1.72、2.41、4.63和11.65,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痴呆和癌症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发慢性病共患对死亡风险呈增长趋势。控制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提高老年人群期望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南百岁老人营养状况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2014-2021年调查数据, 本研究共纳入1 002名基线资料完整的海南百岁老人,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根据简易营养评估量表将百岁老人的营养状况分为营养良好(12~14分)、营养不良风险(8~11分)和营养不良(0~7分)3组。利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百岁老人的生存状况;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营养状况与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结果 2021年5月31日随访结束后, 共发现522名百岁老人死亡, 7年全因死亡率为52.10%(522/1 002)。与营养良好组相比, 营养不良导致的平均减寿为0.62年。生存分析显示, 营养不良组全因死亡率高于其他组(χ2=16.45, 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与营养良好的百岁老人相比, 营养不良组全因死亡风险更高(HR=1.65, 95%CI:1.18~2.31)。亚组分析发现女性百岁老人该关联更为显著。结论营养不良与海南百岁老人高全因死亡风险相关, 提示应及时评估和关注百岁老人特别是女性老人营养状况对其健康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中国老年人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8年数据,纳入5 860例≥65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社会学信息、生活方式、饮食、日常活动、疾病及死亡情况等资料,根据中国人群体重指数(BMI)和腰围的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6种体型,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体型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累计随访25 121人年(平均4.29±2.53年)。多因素调整后,低体重组较正常体重死亡风险升高(HR=1.28,95%CI:1.19~1.37),腰围超标者较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下降(HR=0.80,95%CI:0.75~0.85)。6种体型中,与腰围&体重均正常组相比,低体重&腰围正常者死亡风险最高(HR=1.16,95%CI:1.06~1.28),而体重正常&腰围超标者(HR=0.80,95%CI:0.72~0.89)、体重&腰围均超标者(HR=0.76,95%CI:0.66~0.88)死亡风险下降。亚组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慢性疾病数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残疾、睡眠时长与体型均无交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长期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以江苏省常熟市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7 174名T2DM患者作为观察队列。基于≥3次随访的FPG值, 计算并使用其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平均真实变异(ARV)和独立于均值的变异系数(VIM)评价长期FPG变异性。死亡信息主要通过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系统获取。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4个变异性指标与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55 058.50人年, 平均随访7.67年, 随访期间发生死亡898名。在调整混杂因素后,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与T1组相比, SD、CV、ARV和VIM的T3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24(1.03~1.49)、1.20(1.01~1.43)、1.28(1.07~1.55)和1.20(1.01~1.41)。SD、CV、ARV和VIM每增加1个单位SD, T2DM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13(1.06~1.21)、1.08(1.0...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清高浓度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是否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1 968名糖尿病患者,并追踪他们未来7年间的生存状况。本研究首先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 RCS)分析CRP与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其次以CRP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别中研究对象的累积死亡风险;最后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不同组别中血清CRP浓度与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结果 在7年随访期间,共有260(13.2%)名研究对象死亡。CRP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多因素调整后,高浓度的CRP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与quartile 1组相比,quartile 3组和quartile 4组发生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77%(HR:1.77, 1.19~2.61)和113%(HR:2.13,1.46~3.09)。结论 高浓度CRP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海南百岁老人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海南百岁老人队列研究, 对纳入基线且资料完整的1 002人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抑郁症状根据简易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获得评分, 并划分成正常(≤5分)、轻度抑郁(6~9分)和重度抑郁(≥10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抑郁症状与全因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强度。结果截至2021年5月31日, 随访时间M(Q1, Q3)为4.16(1.31, 5.04)年, 死亡人数为522人, 死亡密度为152.39/1 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控制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协变量后, GDS-15评分每增加1分, 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1%(HR=1.031, 95%CI:1.002~1.061);与正常百岁老人相比, 重度抑郁者死亡风险增高35.9%(HR=1.359, 95%CI:1.023~1.806), 重度抑郁者平均减寿1.94年。在女性百岁老人中, 相比于正常组, 轻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29.3%(HR=1.293, 95%CI:1.053~1.590)和42.3%(HR...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新乡市15岁以上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RT)数据库中选取2004—2022年新乡市15岁以上HIV/AIDS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患者生存状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接受ART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 274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8.0年,接受ART治疗满1年的患者累计生存率为9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接受治疗时的年龄30~<50岁组(AHR=2.316,95%CI:1.283~4.180)及≥50岁(AHR=4.227,95%CI:2.296~7.782),WHO临床分期为Ⅲ期(AHR=1.771,95%CI:1.306~2.401)及Ⅳ期(AHR=1.837,95%CI:1.285~2.626),初始治疗方案为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AHR=1.901,95%CI:1.169~3.092)、奈韦拉平+拉米夫定+司他夫定及其他(AHR=2.368,95%CI:1.404~3.992)者死亡风险较高;已婚有配偶者(AHR=0....  相似文献   

10.
基线心率对中国北方成年人群全因死亡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基线心率水平对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参加2006-2007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有完整心电图资料且心率在40 ~ 120次/分、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93 716人为研究对象,研究随访期为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平均随访时间(47.5±4.3)个月,随访期间每6个月收集一次全因死亡事件.结果(1)总人群心率60 ~ 69次/分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1.61%;男性心率60~ 69次/分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1.78%;女性心率<50次/分组中没有发生全因死亡事件,80~89次/分组累积死亡率最低为0.60%.(2)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显示总人群心率70~ 79次/分组、80~ 89次/分组、90 ~ 99次/分组和≥100次/分组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1.187(1.039 ~ 1.336)、1.392(1.185~1.636)、1.733(1.404 ~ 2.139)和2.716(2.171~3.398),男性人群各心率组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1.227(1.067 ~ 1.410)、1.481 (1.254~1.750)、1.754(1.406 ~ 2.188)、2.831(2.245~ 3.571),女性人群以心率80~ 89次/分组作为对照组,心率60~ 69次/分组、70~79次/分组和≥100次/分组发生全因死亡的RR值(95%CI)分别为0.671(0.568~ 0.793)、0.825(0.703~ 0.970)、1.925(1.512 ~2.453).结论心率≥70次/分后,随心率增加发生全因死亡事件率增加.心率与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呈J形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国成年人饮茶与全因死亡和死因别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分析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饮茶信息为基线自报。死亡信息主要通过链接死亡监测系统获取。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纳入分析的438 443例研究对象随访11.1年共发生死亡34 661例。与从不饮茶者相比, 当前非每日饮茶者和每日饮茶者全因死亡HR值(95%CI)依次为0.89(0.86~0.91)和0.92(0.88~0.95)。分性别分析显示, 饮茶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保护作用主要见于男性(交互P<0.05)。与从不饮茶者相比, 当前每日饮茶者死于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死因的HR值(95%CI)依次为0.83(0.76~0.92)、0.82(0.69~0.97)、0.86(0.78~0.94)、1.03(0.97~1.09)、1.00(0.87~1.16)、0.84(0.78~0.90)。在不吸烟且不过量饮酒者中, 每日饮茶与恶性肿瘤死亡风险间不存在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关联, 但在吸烟或过量饮酒者中, 每日饮茶者死于恶性肿瘤的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本研究共纳入2012年至2017/2018年的1802名研究对象。根据eGFR水平将老年人分为4组:肾功能中-重度损伤组[<45 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中度损伤组[45~ml·min-1·(1.73 m2)-1]、肾功能轻度损伤组[60~ml·min-1·(1.73 m2)-1]、肾功能正常组[≥90 ml·min-1·(1.73 m2)-1]。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eGFR水平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经6年随访共计852人死亡,死亡率为4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水平与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呈负相关[eGFR水平每升高1 ml·min-1·(1.73 m2)-1,老年人死亡HR=0.993,95%CI:0.989~0.997,P=0.001];相较于肾功能正常组,肾功能中-重度损伤组、轻-中度损伤组及轻度损伤组老年人死亡HR值(95%CI)分别为1.690(1.224~2.332,P=0.001)、1.312(0.978~1.758,P=0.070)、1.349(1.047~1.737,P=0.020)(趋势检验P<0.001)。结论eGFR下降与中国长寿地区老年人群的高死亡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45岁中老年人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对13 283名年龄45~100岁的中老年人进行研究,探讨BMI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的肥胖标准,用BMI和腰围两项指标来评估肥胖。结果 BMI与全因死亡风险大致呈反向J型关系。COX回归结果显示,与体质量正常组相比,偏瘦组死亡风险增大(HR=1.88,95%CI:1.61~2.21,P<0.01);超重组、肥胖组的死亡风险降低(HR=0.76,95%CI:0.66~0.88,P<0.01;HR=0.66,95%CI:0.53~0.82,P<0.01)。腰围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成负相关。结论 适当增加体质量,能降低中国中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目前的健康体质量范围可能不适合中国的中老年人,对该群体BMI的解释应与其他共存疾病、功能能力和民族差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继往研究表明,长期PM2.5暴露与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在较高的大气浓度下这种关联性很少被量化。本研究基于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估算了PM2.5长期暴露的死亡风险比(HR)。CLHLS是一项针对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受访者2008年入组并持续跟踪死亡情况至2014年。控制年龄、性别、吸烟状况、饮酒状况、身体活动、体质指数、家庭收入、婚姻状况和教育程度,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大气PM2.5长期暴露对全因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CLHLS队列中共有13344人具有全时间点的数据,产生了49440人-年的随访数据。调查对象暴露于PM2.5浓度的中位数为50.7μg/m3(95%CI:1.06~113.3),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的总风险比为1.08(95%CI:1.06~1.09)。分层分析显示,农村、南部地区和较低浓度的PM2.5暴露下HR结果分别高于城市、北部地区和较高浓度的PM2.5暴露。201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估计有1765820人的过早死亡与PM2.5暴露有关。研究表明,PM2.5长期暴露与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但随着PM2.5浓度的增加,风险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体重指数、腰围与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关联,为完善高龄老人的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LHLS)2011—2018队列数据库4 508例样本,暴露变量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结局为死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体重指数、腰围和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关联。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3.08年,死亡3 416人。按照BMI分类,体重过轻对高龄老年人死亡风险最大(HR=1.31,95%CI:1.19~1.43),超重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0.85,95%CI:0.74~0.98)。按照WC分类,中心型肥胖是老年人死亡风险保护因素(HR=0.84,95%CI:0.76~0.93)。BMI和WC构建的综合体重表型结果显示,BMI超重合并腰围肥胖是老年人死亡风险的保护因素(HR=0.82,95%CI:0.69~0.97),而BMI过轻合并腰围肥胖是老年人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清镁(Mg2+)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446名某科进行MHD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线资料,并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以Mg2+中位数(0.865 mmol/L)为界值,将其分为高镁组(Mg2+≥0.865 mmol/L)和低镁组(Mg2+<0.865 mmol/L)。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镁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低镁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以低镁组为参照,高镁组是MHD患者全因死亡(HR = 0.226,95%CI:0.072~0.705,P = 0.010)、CVD死亡(HR = 0.327,95%CI:0.119~0.895,P = 0.029)的保护因素。结论 血清镁与MHD患者的全因死亡及CVD死亡风险相关,可作为评估MHD患者死亡风险的有价值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静息心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七次(1998、2000、2002、2005、2008、2011和2014年)调查数据。以年龄在80周岁以上的17886名高龄老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基线调查收集对象的静息心率次数,并随访研究对象的生存结局和死亡时间。根据研究对象的静息心率次数将其分为6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静息心率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并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年龄、性别与静息心率的交互作用。结果17886名研究对象的年龄M(P25,P75)为92(86,100)岁,其中女性10531名(58.9%),共计13598名老年人死亡,死亡密度为195.5/1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静息心率60~69次/min组相比,静息心率70~79、80~89、90~99、≥100次/min的死亡风险HR(95%CI)值分别为1.06(1.02,1.11),1.09(1.04,1.15),1.23(1.14,1.34),1.25(1.08,1.44)(P值均<0.05)。似然比检验发现,静息心率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值=0.011)。结论高龄老人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随静息心率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在80~89岁老年人群中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以淮安市清河区(现清江浦区)、淮安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9 753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队列,利用Cox回归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关联及剂量-反应关系,并进一步按性别分层分析。随访时长的计算从基线调查开始至2020年12月31日为止。结果 9 75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期内死亡密度为20.4/1 000人年。与控制达标者相比,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控制未达标者的全死因风险增加36%(HR=1.36,95%CI:1.17~1.59),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控制未达标者的全死因风险增加65%(HR=1.65,95%CI:1.42~1.92);与FPG 和HbA1c控制良好者相比,控制一般者、控制较差者的全死因风险分别增加47%(HR=1.47,95%CI:1.19~1.81)、75%(HR=1.75,95%CI:1.46~2.09)。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显示,FPG、HbA1c连续变化均与糖尿病患者全死因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0.001,P非线性>0.05)。按性别分层后,结论依然成立,且女性患者死亡风险高于相同血糖水平下的男性患者。结论 血糖控制不良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且女性死亡风险高于相同血糖水平下的男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广西老年HIV/AIDS病例抗病毒治疗后的死亡和脱失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由广西105家抗病毒治疗机构收集后上报至该系统。分析截至2015年6月广西启动抗病毒治疗的老年HIV/AIDS病例死亡率和脱失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和脱失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研究对象20 467例,死亡率为4.69/100人年。女性的死亡风险较低(AHR=0.56, 95%CI:0.51-0.62)。以未婚为参照,已婚或同居的死亡风险较低(AHR=0.77, 95%CI:0.62-0.96)。启动治疗时CD4计数大于200/μL者的死亡风险较低(200~349/μL, AHR=0.74, 95%CI:0.67-0.82; 350~499/μL, AHR=0.46, 95%CI:0.35-0.60;≥500/μL,AHR=0.37, 95%CI:0.21-0.64)。2012—2015年启动抗病毒治疗者死亡风险较低(AHR=0.72, 95%CI:0.63-0.82)。WHO分期为3/4期者死亡风险较高(AHR=1.96, 95%CI:1.80-2.14)。研究对象脱失率为11.67/100人年。女性(AHR=0.79, 95%CI:0.75-0.84)、已婚或同居者(AHR=0.70, 95%CI:0.62-0.80)脱失风险较低;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AHR=1.73, 95%CI:1.32-2.27)、 WHO分期为3/4期(AHR=1.17, 95%CI:1.11-1.23)、 2009—2011年启动抗病毒治疗(AHR=1.35, 95%CI:1.22-1.49)、 2012—2015年启动抗病毒治疗(AHR=1.33, 95%CI:1.20-1.47)者脱失风险较高。结论老年HIV/AIDS病例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并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抗病毒治疗服务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长寿地区≥65岁老年人视力不良与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子队列-"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数据库",本研究选取该项目中2012年的≥65岁老年人的身体测量和死亡指标进行分析,2014年和2017年随访生存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视力对死亡风险的影响。按年龄和性别分亚组进一步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1736名老年人,5年随访期间共有943人死亡,5年死亡率为54.3%。视力不良组的5年死亡率为76.7%,高于视力良好组的47.6%(P<0.001)。校正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部分疾病因素后,视力不良组5年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0倍(HR=1.30,95%CI:1.09~1.55)。女性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组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48倍(HR=1.48,95%CI:1.20~1.84),而男性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无关联(HR=1.02,95%CI:0.72~1.43)。在≥90岁的老年人群中,视力不良人群的死亡风险是视力良好组的1.39倍(HR=1.39,95%CI:1.13~1.70)。而65~79岁和80~89岁老年人的视力与死亡风险均无关联(HR=1.37,95%CI:0.61~3.07;HR=0.95,95%CI:0.61~1.48)。结论视力不良是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