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基于中药拉曼光谱的检测分析,测得拉曼光谱数据进行特征选择并建立辛味辨识模型。方法:132种辛味中药及156种非辛味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分析,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以1 cm-1为单位量化;对量化后的拉曼数据进行基于随机森林(RF)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的特征选择,筛选出与辛味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RF、K近邻(KNN)、梯度提升算法(GBM)、朴素贝叶斯(GNB)、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5种分类算法建立辨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相较于非辛味中药,辛味中药在2 500~3 000 cm-1范围内呈现出高强度的拉曼散射;基于RF算法和XGBoost算法筛选重要性排序在前100的拉曼位移数据为特征,在所有模型中GBM算法所建立的分类模型表现出最佳效能,曲线下面积(AUC)为0.978,准确率为0.943,精确度为0.970。结论:中药拉曼谱图与辛味药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辛味药性整体量化表征,结合GBM算法可以进行高效、准确地对药性进行辨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秉承中医药整体观念,开展平性药拉曼谱图与平性的相关性分析,实现平性辨识。方法:以中药拉曼光谱数据为分类指标,基于平均基尼系数降低度开展特征拉曼数据筛选,结合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R)、人工神经网络(ANN)、贝叶斯网络(NN)算法建立平性辨识模型,同时采用交叉验证法对建立的辨识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与SVM、LR、ANN、NN模型相比,以基尼系数排名前100的拉曼数据所建立的RF模型展现出最佳的辨识效果,准确度和精确度均大于0.9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95。结论:平性药拉曼谱图与平性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药性表征,结合随机森林算法高效、准确地辨识平性中药,为平性的客观存在、可入性味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中药拉曼光谱数据结合多种算法建立苦味中药药性分类辨识模型,对苦味中药药性进行辨识研究。方法:利用SEED 3000拉曼光谱仪测定110种苦味中药和132种非苦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对拉曼数据进行预处理并结合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多层感知机(MLP)、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多种分类算法建立苦味辨识模型;同时采用准确率、精确度、召回率、F1值评价模型优劣。结果:各分类器对中药苦味的辨识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而1D-CNN模型(准确率97.26%,精确度97.42%,召回率97.26%,F1值97.27%)表现最佳。结论:中药拉曼谱图数据信息与苦味药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苦味药性的整体表征精准数据,结合1D-CNN模型展现出最佳的苦味辨识效果,有利于解决药性缺乏精准数据的瓶颈问题,丰富五味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近年来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应该坚持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并发展中医药的原则;具体实验研究应在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的要求下进行;研究内容不应只是停留在限于某一味药物、某一种方法的研究,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展系统研究、综合分析研究,探索其间的相关性、规律性,挖掘符合中医药理论特色的各种性能的信息特征,从而揭示其现代科学内涵,全面揭示中药归经实质。  相似文献   

5.
从中药的整体性出发,开展中药拉曼谱图与其寒热药性的相关性分析,并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统计判别研究。本研究选取寒凉性中药109种、温热性中药128种,共计237种中药;经样品前处理后,利用如海光电SEED 3000近红外拉曼光谱仪进行检测,得到每味中药的拉曼谱图;并对量化后的中药拉曼数据进行特征筛选和统计检验,筛选出与寒热药性密切相关的特征拉曼位移及其峰强,然后基于5种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建模。经比较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对测试集判别的正确率高于90%,曲线下面积(AUC)和精确度大于0.90。本研究基于大样本量中药的分析,中药的拉曼数据与其寒热药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药性表征指标,结合RF算法进行寒热药性的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6.
过红玲  顾浩  王耘  乔延江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3):2409-2412
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上存在明显差别,同时也具有相同的药理特征。结论:本研究以探索中药药性-药理作用的关联关系为主线,将中药传统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联系起来,为解析药性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是近20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分析检测技术,它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和无损坏样品等特点。我国中药材资源丰富,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作者对拉曼光谱在中药材的鉴别、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及中成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入脑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中药归经入脑的证据及方法论,中医学证据主要有文献记载的相关药物、脏腑系统证据、经络系统证据;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归经与血脑屏障、有效成分的体内分布、受体学说、环核苷酸、脑保护作用等均有密切关系,为中药归经入脑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预测中药缺失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药理论体系中,药物的药性与功能是一个整体,前者从整体上表述了药物的作用性质、趋向和途径,后者则表明了中药对人体调节作用的结果,两者既具有明显的差别,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研究中药药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药药性与功能数据进行挖掘,可发现药性与功效之间的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树楠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23-526
中药归经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把药物的这种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 ,作进一步地归纳 ,使之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由于它揭示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适应范围这一客观规律 ,因而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评介各种归经方法如下。1 归经的传统认识方法归经的认识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药红外光谱与药性的相关性.方法 以红外光谱数据为分类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然后采用交叉验证法对不同药性中药进行交叉训练,建立中药药性的预测模型.结果 该模型对预测集中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3.33%,对非平性药的识别正确率为82.5%,总正确率82.89%,结论中药红外光谱与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尝试创立一种基于药性位势模型与功效知识元网格的模型化表征方法,并藉以探讨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功效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从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进行现代诠释。本研究将使中药传统药性理论知识体系呈现开放性,并为实现中药药性数字化表征开辟新的途径,也可为探讨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中药归经研究的现状,提出中药现代化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中药归经理论作为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其实质亦即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归经即搞清中药通过何种途径对脏腑发挥作用。因此,中药归经理论的研究,是中药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开展中药归经理论实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归经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经理论源于《内经》,成于金元时代,再经后人的不断补充和发展,至明清时代已发展成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芭蕉根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鉴别依据。方法采用拉曼光谱鉴别芭蕉根及其易混淆品。结果芭蕉根及其易混淆品在拉曼光谱图中均有各自的特征峰,可容易地将它们区别开。结论拉曼光谱特征可作为芭蕉根的生药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16.
"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研究中药药性的新思路。方法:通过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维普全文数据库,对中药药性(性、味、归经等)研究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目前国内对中药性、味或归经都作了较多的研究,着眼点或拘于单因素(四气、或五味、或归经)研究,或双因素(性-味、味-归经、归经-性)研究,较少将四气、五味、归经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迄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思路及成果在指导中药临床应用或产品开发或进一步深入研究等方面实用价值小。结论:为发挥中药药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提出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开展系统研究,全面阐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规律,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中药药性学”,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尝试以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肝经中药及治疗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探索网络药理学研究中药归经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从分子对接筛选出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肝经中药的活性靶点,并寻找中药归经与疾病的共同活性靶点,通频次频率的统计分析,探索中药归经与治疗疾病的关系。结果:肝经中药蛋白靶点在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相关疾病上有较高频率的分布。结论:在网络药理学基础上得到的肝经中药与治疗疾病的关系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肝的生理功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脑的生理病理特点来探讨中药归经于脑的理论。1.脑位于气机升降转折之处,七情易导致脑病,疏达气机药可归经入脑。2.脑为至清至高之体,邪气易侵犯脑,部分解毒清脑药、清化脑浊药、调理脑血药可归经入脑。3.脑为诸阳之会,阳虚易出现精神症状,部分通阳药可归经入脑。4.脑为髓汇集之处,喜盈恶亏,亏则致病,养脑补髓药可归经入脑。5.脑为气血精华汇集之处,脏腑气血不和是发生脑病的重要基础,调补气血药可归经入脑。6.脑与耳、目、口、鼻、舌、咽喉诸窍相连,清窍被蒙与脑病息息相关,醒脑开窍药可归经入脑。  相似文献   

19.
中药归经传统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合阐述中药归经传统研究原理和方法的现状以及对其内涵的理解、分析,进而对归经原理提出主要是药物临床疗效,次为药物自然特性。研究方法有脏腑归经法、经络归经法、卫气营血归经法、三焦归经法。存在的问题是确定归经标准不统一与自然特性认识归经带有片面性。意在能为同道更好地研究归经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归经规律的现代研究应以形成规律为先导,应用规律为主体,本质规律为方向,才能解决在信息时代多态文化中归经学说自主应用和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归经形成规律以辨经论药为基础,经证关系为核心,重在认识归经作用定位与疾病定位的内在统一;归经应用规律以原理方法为基础、经药关系为核心,重在认识归经原理方法与经药关系的内在统一;归经本质规律以辨量论效为基础、量经关系为核心,重在认识归经量效关系与量经关系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