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矿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态度,为进一步改善免疫接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某矿区667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计划免疫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因素(F=9.28,P<0.01);常住人口知识掌握程度高于流动人口(t=2.089,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儿童的性别、家庭的子女数、家长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影响儿童家长态度的主要因素。【结论】在今后的预防接种工作中要加强疫苗知识的普及,以改变儿童家长对疫苗接种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上海市华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屈光状态及影响因素,为防治屈光不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851名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学生进行散瞳复查屈光要素和问卷调查,分析其屈光状态及影响因素。【结果】男生视力好于女生,男生角膜曲率小于女生,男生眼轴长度大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视力、等效球镜度、角膜曲率逐渐下降,眼轴长度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屈光度组间比较,视力和眼轴长度有明显差异,且屈光度与视力呈正相关性(r=0.31,P<0.001),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性(r=-0.204,P<0.001)。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不同屈光度组间学生平均作业时间有增加趋势,而每天户外活动时间有减少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户外活动时间长是预防近视的一个保护因素,而作业时间长是近视的一个高危因素。【结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进行屈光检查,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屈光状态,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和个性化建议,对降低学生的屈光不正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学龄前弱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弱视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其发生发展过程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家长用表对98例弱视患儿和102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评定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患儿CBCL家长用表的异常率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4~5岁除男女童社交退缩、攻击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外,男童违纪、幼稚因子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6岁以上男童交往不良、多动、违纪、攻击性因子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女童体诉、社交退缩因子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弱视患儿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应该给予必要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兰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异常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视力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该地地理分布及社会功能区特征,参考幼儿园公私立等性质,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0所幼儿园的2 75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和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视力,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对调查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同时对儿童家长进行视力异常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调查对象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均为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在9项视力异常相关因素中出生体重、胎龄、父母视力情况和每天睡眠时间这4项影响学龄前儿童的视力。 【结论】 托幼机构与家庭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眼保健工作,着力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强化社会性健康教育,从社会、家庭、托幼机构等多方面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视力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武汉市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偏见状况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青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社会距离量表对武汉市两所学校的485名3~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质量比城市儿童的差(P0.05);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农民工子女学校(P0.05),其社会偏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农民工子女的社会偏见可负向预测生活质量。【结论】农民工子女的生活质量低,并受社会偏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网络使用相关行为情况。【方法】采用焦点组访谈对上海市6所学校48名学生进行调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33名,上海本地学生15名),对其中12名学生进行个人深入访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9名),调查学生的网络使用特征、网络使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等。【结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互联网使用较为普遍,使用目的主要为查资料、游戏、聊天、看视频。大多数家长对学生上网有时间限制。【结论】互联网使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建议随迁子女家长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使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西宁地区高中生考试焦虑的现状。【方法】采用美国学者JH DiVine和DW Kylen编制的考试焦虑自我检查表,对615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在担心考糟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对个人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担心未来的前途、身体反应和思维阻抑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年级高中生在担心对个人的自我意象增加威胁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普通学校的高中生比重点学校的高中生更易出现考试焦虑;高二的学生比高一、高三的学生更易出现考试焦虑,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考试焦虑给予相应的干预与辅导。  相似文献   

8.
少年儿童400名智能发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少年儿童智能结构和智力发育的相关因素。【方法】在苏州某中学选择新生400名,采用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进行测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有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表明与智商水平有显著性相关的影响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母亲的年龄、职业,儿童的健康状况、早产、早期爬的能力、语言、操作能力、看电视、家庭中有课外读物和家长的期望值等。【结论】家庭文化环境对儿童智力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3岁儿童的母亲育儿意识之教育观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日两国3岁儿童母亲育儿意识之教育观的现状进行研究,形成积极的育儿意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法】整群抽取武汉地区660名和日本旭川地区558名3岁儿童的母亲进行调查。原始资料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中日两国母亲在对子女学历的期待,将来的期待以及对子女职业的期待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践行者,积极的育儿意识在教育子女的同时能使母亲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形成更积极的育儿意识,促进一代又一代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家庭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考试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期末考试前2周,采用考试焦虑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哈尔滨市城乡初高中学校的1 096名学生及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被试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总体水平为16.94±6.406,其中重度考试焦虑约占1/3;女童考试焦虑平均水平略高于男童(17.61±6.435,16.02±6.256;t=4.115,P0.001);农村中学生的考试焦虑均分(17.45±5.921)明显高于城市(16.54±6.738)(P0.05);初中和高中学生考试焦虑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母个性中的神经质和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和娱乐性对考试焦虑的作用明显。【结论】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较普遍,家庭相关因素是考试焦虑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识。  相似文献   

11.
意外伤害学龄前儿童的活动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意外伤害儿童的行为特点,以期发现他们的高危行为,探讨建立预防意外伤害的新型行为干预模式,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调查表、儿童活动水平评定量表和家庭场合问卷对意外伤害儿童(伤害组)和正常健康儿童(对照组)各50例进行测评。【结果】伤害组的活动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160,P<0.05)。而两组之间的家庭场合问卷总分以及各家庭场合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伤害组的活动水平偏高,倾向于好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幼儿家长对儿童实施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探讨可能与家长躯体暴力相关的因素。 【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填式问卷方法,对湖南省某县城2所幼儿园小班、中班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被调查的560名家长中,在调查前的最近3个月内有77.7%的家长对子女实施过躯体暴力,其中重度躯体暴力约占1/5(90/435)。男童、家长为女性、家长处于无职业状态、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家长有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等,是家长对儿童躯体暴力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所调查的幼儿家长中,对子女的躯体暴力问题十分普遍。急需在家长中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躯体暴力活动。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三、四年级学生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武汉小学生的营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了在读的 13 77名三、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的一般情况、营养知识、态度、日常生活行为 ,并测定学生的身高体重 ,进行营养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武汉市三、四年级小学生总体营养不良率为 19.3 % (男 15 .8% ,女 2 3 .7% ) ,男女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 ;总体肥胖率为 10 .5 % (男 13 .0 % ,女 7.4% ) ,男女学生肥胖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 <0 .0 5 )。学生的性别、年龄、营养知识、进食速度、零食行为、早餐习惯、早餐食品、在家学习时间以及学生家长的体质指数、文化程度、职业是学生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 【结论】 学生的营养状况主要与一些可以改变的行为因素有关 ,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 ,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国婴儿配方奶喂养和母乳喂养时第一年血清瘦素水平和体格发育指标的差异。【方法】选取配方奶喂养儿45人(其中男24人,女21人),母乳喂养儿51人(其中男27人,女24人)进行对照研究,分别检查6个月和1岁时的血清瘦素浓度和体格发育指标。【结果】①配方组婴儿6个月时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ody massindex,BMI)高于母乳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瘦素浓度则明显低于母乳组(P<0.05);配方组婴儿1岁时体重和BMI较母乳组高,差异且有显著性(P<0.05);配方组身高稍高于母乳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瘦素浓度在配方组仍明显低于母乳组(P<0.05),但差别有所缩小。【结论】中国婴儿配方奶喂养和母乳喂养时第一年血清瘦素水平和体格发育指标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非脂肪乳静脉营养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非脂肪乳静脉营养能否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以及了解静脉营养临床应用的常见并发症。【方法】分别测量3组不同营养方法支持的94例早产儿2周时的体重,并观察住院期间各组患儿腹泻、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情况。【结果】非脂肪乳静脉营养组与脂肪乳静脉营养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无差异(P>0.05),非脂肪乳静脉营养组与葡萄糖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脂肪乳静脉营养组与脂肪乳静脉营养组转氨酶及胆红素增高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非脂肪乳静脉营养组与葡萄糖治疗组腹泻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非脂肪乳静脉营养能够满足早期早产儿生长发育的能量需要,并能减少常见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绍兴市0~2岁婴幼儿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7 985名婴幼儿,以WHO身高标准体重为肥胖的判断标准。 【结果】 0~2岁婴幼儿总的肥胖检出率为2.64%,男童2.99%,女童 2.24%,总的超重检出率为9.83%,男童10.50%,女童9.06%,男女童之间肥胖超重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4.424,χ2超重=4.687,P均<0.05)。1岁以内婴儿年龄越小肥胖检出率越高,18月以后随年龄增加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各年龄组之间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肥胖=173.627,χ2超重=161.542,P值均<0.01)。肥胖影响因素有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 【结论】 绍兴市婴幼儿肥胖检出率处于较高水平,高出生体重、家庭人口多、父母BMI、家长对子女肥胖的态度是本次调查婴幼儿肥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的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现状和系统性家长培训对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在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疾病知识问卷和Conner′s父母问卷(PSQ)对63例ADHD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之后,以讲座、观看VCD、现场互动、布置作业等形式开展了系统性家长培训工作,让家长全面了解儿童ADHD科学知识,与子女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掌握一些帮助子女的方法。培训6个月后应用PSQ与家长未接受系统培训的53例对照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培训前大多数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不甚了解,培训后家长相关知识了解情况大为改善。PSQ评估结果显示家长培训组患儿在家长接受培训后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等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家长对系统培训的满意度达90%以上。【结论】针对ADHD患儿家庭开展系统性家长培训工作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无锡市区部分流动儿童生活质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了解城市外来民工子女生活质量情况。【方法】 给在校3年级以上的230名学生和家长填写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家庭情况调查表,分析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情况、家庭收入、学生身体情况、认知成份、情绪成份、生活总体满意水平等。【结果】 总体满意度:36.6%为不太满意,7.5%为极不满意,其中以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急体验、躯体情感满意度较低。【结论】 提示要关心流动儿童的居住、学生、物质生活及心理健康、不歧视,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信、自爱,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宝安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及相关因素。【方法】随机抽取宝安区0~6岁且家庭在深圳市居住一年以上(包括流动人口)的2388名儿童为肥胖症调查对象,经体格测量筛查出的所有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非肥胖症儿童按照1∶2配对正常体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检出肥胖症儿童107名,检出率为4.48%;男女儿童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65,P>0.05)。不同年龄组肥胖症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χ2=19.34,P<0.01)。肥胖症相关因素有儿童食欲、进餐速度、家长对儿童食量看法、体型看法、肥胖症的看法及父母亲体重、母亲孕前体重、母亲分娩前最后体重及出生体重等。【结论】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不仅有遗传因素和饮食方式,家长行为观念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家长对肥胖症危害性的认识及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正确引导,早期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并长期保持,以有效降低肥胖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重庆主城两个区县的中小学各2所共8所学校,采用《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量表》和家庭因素问卷(包括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近视、家庭经济水平等)分别对4096名学生及其家长(3740名)进行调查。结果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得分比较结果:男生(92.13±12.50)>女生(90.08±12.82)(t=6.18,P<0.05),小学生(96.39±9.72)>初中生(90.35±12.07)>高中生(83.45±13.46)(F=432.70,P<0.01),乡村学生(91.46±12.87)>城市学生(90.84±12.54)(t=-1.53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父母亲文化程度、眼距电视的距离、是否鼓励孩子运动对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得分有影响。进一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眼距电视距离是视力相关生存质量主要的家庭影响因素,父亲文化程度对学生生理功能维度有影响。结论家庭因素是中小学生视力相关生存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视力相关生存质量干预应将家庭作为重要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