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告8例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的麻醉处理。选择主血管系统影响轻微的r-OH或依托咪酯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前、术中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支持严重衰竭的心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本组有7例顺利渡过麻醉手术期,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孙浩  朱晓刚  薄惠龙  李艳 《中外医疗》2012,31(6):106-106
目的探讨急诊体外循环麻醉的处理方法,包括麻醉前准备、诱导方法、循环功能维护及防止并发症等的处理方法。方法本研究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在苏州某三级医院进行的32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成人患者给予小剂量咪唑安定、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胺多次给药作麻醉诱导,小儿患者选用地塞米松、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芬太尼及维库溴胺缓慢静脉注射进行诱导,剂量为成人的1/8~1/4。手术中采用4∶1冷氧合血停跳液,加入GIK溶液或二磷酸果糖保护心肌。结果 22例患者生命体征基本稳定;4例患者反复出现低血压;5例患者出现心动过速。3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9例患者成功复跳,3例复跳困难,5例患者复跳后出现心动过缓。未出现麻醉死亡。结论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麻醉应注意心血管功能的保护、麻醉诱导尽量选用对循环干扰小的药物、术中及术后注意对心肌及重要脏器功能的进行保护,防止手术失败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体外循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合,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相似文献   

4.
刘显  杜福琴 《农垦医学》2000,22(1):33-34
我院从1993年7月至1998年7月,共行颅脑手术麻醉24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71岁,平均33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12例,硬脑膜下血肿4例,混合性血肿6例,高血压性脑血管破裂2例。手术时间16-35小时。Glasgo W昏迷评分:6分以上18例,6分以下6例。1.2 术前准备认真检查病人,了解病情,昏迷程度和手术方式,检查病人有无呼吸道阻塞和其它系统损伤,确定麻醉方案。术前开通二条静脉,保证输液畅通,常规备血和留置导尿。术前用药:阿托品05mg或东莨菪碱0.3mg,苯巴比妥钠110mg或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急诊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麻醉处理经过.方法 对24例外科急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急诊手术,术中及时监测血糖,并按糖尿病的类型、血糖高低和手术时间的长短进行不同的麻醉处理.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糖尿病急诊手术的麻醉.术中血糖宜控制在10mol/L左右,且尿酮体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诊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麻醉处理经过.方法对24例外科急症合并糖尿病患者,行急诊手术,术中及时监测血糖,并按糖尿病的类型、血糖高低和手术时间的长短进行不同的麻醉处理.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糖尿病急诊手术的麻醉,术中血糖宜控制在10mmol/L左右,且尿酮体阴性.  相似文献   

8.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麻醉处理技术。方法 :选择ASAⅡ -Ⅲ级 ,拟行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 32例 ,术前行降压、扩冠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芬太尼—异氟醚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 ;术中观察麻醉诱导后、插管前、搬动心脏、上侧壁钳等时刻的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变化 ;应用去氧肾上腺素、间羟胺调控血压 ,硝酸甘油扩冠 ,多巴胺辅助循环 ,艾司洛尔控制心率 ,控制芬太尼总量在 30~ 4 0 μg/kg。结果 :全部病人麻醉过程顺利 ,麻醉诱导、插管及术中血压基本稳定 ,心率控制满意。平均搭桥 2 4枝 ,平均手术时间3 5 6± 0 84h ,术后 6h内拔出气管导管。全部病例均顺利康复。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麻醉处理关键是麻醉诱导和术中平稳 ;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保证心肌氧供需平衡 ;中等剂量芬太尼—异氟醚静吸复合全麻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黄美清  李镇维 《广西医学》2001,23(1):98-100
我院自 1 998年 1 2月至 1 999年 1 2月共开展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 2 5例 ,现将麻醉处理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全组 2 5例 ,男 1 0例 ,女 1 5例 ,年龄4~ 53岁 ,其中成人 1 4例 ,小儿 1 1例 ;心功能 ~ 级 1 6例 , ~ 级 9例 ;心胸比率 0 .53~ 0 .83;心电图显示 :房纤并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5例 , 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5例 ,右心室肥厚 8例 ,左心室肥厚 2例 ,心肌劳损 2例。手术种类包括 ASD修补术 7例 ,VSD修补术 6例 ,MVR术 4例 ,AVR术 3例 ,AVR+MVR、肺动脉瓣狭窄切开术、左房粘液瘤摘…  相似文献   

11.
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病人的麻醉(附20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本科1996年12月~2003年3月20例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前准备、麻醉诱导方法、循环功能维护和并发症防治等问题。该组病人麻醉前心功能分级(NYHAl)心功能Ⅲ级8例,Ⅳ级12例,心源性休克4例,采用小剂量咪唑安定、氯胺酮、芬太尼、万可松多次给药,复合利多卡因咽喉部表面麻醉作麻醉诱导,术中用GIK溶液或二磷酸果糖作心肌保护。结果 该组病人麻醉诱导基本平稳、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术后低心排4例(20.0%,4/20),1例肾功能不全(5.0%,1/20),2例呼吸功能不全(10.0%,2/20),3例死亡(15.0%,3/20)。结论 急诊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应着重强调麻醉前心血管功能的维护、对循环干扰小的麻醉诱导、术中心肌和重要脏器功能保护以及术后的呼吸、循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体外循环在抢救心血管危重患者中的重要价值。方法 2003年1月~2011年2月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危重患者21例,3例使用鼓泡氧合器,18例使用膜肺。预充液:早期以乳酸林格液+白蛋白为主,后期采用勃迈力A、万汶+白蛋白为主。对于急性大出血病例可在安装机器时首先安装心内血液回收系统,以便全身肝素化后回收失血。2例采用常温左心辅助转流,16例采用亚低温、中高流量转流,3例采用中度低温、中高流量转流。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转流18例,左房、股动脉转流3例。术中采用4:1温血间断灌注,顺灌+逆灌等多种心肌保护方法。综合应用超滤、零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结果全组建立体外循环时间5~15 min,体外循环时间56~186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35 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17例,自动复跳率89%。21例中存活19例,存活率90.5%,死亡2例,其中1例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协助停机2d后死亡,1例法洛四联征心内纠治术后死于低心排综合征。结论心血管危重患者急诊体外循环应用亚低温,应用膜肺,增加胶体预充及调整预充液成分,加强心肌保护,应用超滤和改良超滤技术等综合急诊体外循环管理措施,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 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 全组 42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 61岁 ,体重 9.5~ 84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房缺修补 9例 ,室缺修补 2 1例 ,法乐四联症 1例 ,瓣膜替换11例。 3例合并其他畸形 ,予以同期矫治。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在 43~ 15 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97min ;术后 3 0日内死亡 3例 (7.1% ) ,并发症发生率 11.9%。 3 9例随访 1月~ 6年均恢复较好。结论 开展心脏直视手术 ,起初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 ;加强体外循环管理 ,重视心肌保护 ,正确矫正心脏畸形 ,强调术后处理 ,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体外循环(minim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MECC)心内直视二尖瓣手术的疗效?方法:90例二尖瓣病变需行二尖瓣置换(MVR)或二尖瓣成型(MVP)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MECC组(A组)45例,手术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经股动脉?股静脉和上腔静脉插管,建立MECC,术中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常规组(B组)45例,采用正中纵劈胸骨,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观察并记录两组体外循环(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输血量(ml),尿量(ml),24 h胸腔引流量(ml),术后辅助呼吸时间(h),ICU停留时间(h),住院总费用(万元)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A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B组(P < 0.05);但A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P < 0.01);手术后24小时总引流量A组显著较B组少(P < 0.01);A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P < 0.01),A组住院期间的总费用也少于B组(P < 0.01)?结论:MECC辅助下的MVR虽然增加了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但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美观,费用低,安全可靠,可能是未来心脏手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等强效正性血管活性药物对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作用. 方法: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衰竭患者19例,在床旁心电、呼吸、有创血压、CVP监护、呼吸机辅助通气及血流动力学严密监测下,应用肾上腺素(AD)等强效正性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治疗,其中NE 0.02~1.0 μg/(kg·min)或间羟胺0.5~5 μg/(kg·min), AD 0.02~1.0 μg/(kg·min),多巴胺( DA) 5 μg/(kg·min),多巴酚丁胺(DOB)各5μg/(kg·min). 血流动力学监测心率(HR)、心排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 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肌酐(Cr)、尿素氮(Bun)变化以及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如 pH值, HC03-, BE,K 、血氧饱和度(SaO2),同期观察尿量(UV)变化. 结果:19例循环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状况明显改善,MAP, SVR显著增加(P<0.01),HR, CVP, CI, PVR, Cr, Bun, 酸碱平衡、电解质无明显改变,而UV显著增加(P<0.01). 康复17例,死亡2例. 结论:NE等强效正性血管活性药物对体外循环术后循环功能衰竭患者有良好的救治作用,应用恰当,对肾功能、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是安全有效的危重患者救治药物.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中,有大量稀释液经尿排出体外,同时排出大量钾离子。本文实验目的是探讨合理补充钾离子的方法。结果表明,循环前、中、后血钾与尿钾的相关性非常低。循环前与循环中、循环民循环后尿钾浓度均有显著差异;循环中与循环后无显著差异。纱能根据尿钾浓度而要根据实际测定值判定血钾浓度;补充尿中排出的钾离子时,应分为循环开始以前和以后两个阶段计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机器人心脏外科手术中周围体外循环(peripheral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PECC)的建立方法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本院2007年1月-2014年1月使用达芬奇机器人外科手术系统(da Vinci.S)在PECC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37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169例,室间隔缺损修补22例,二尖瓣成形96例,二尖瓣置换38例,左心房黏液瘤切除44例,右心房黏液瘤切除6例.在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经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分别插管建立,手术通过右侧胸壁3个0.8 cm器械臂孔和一个2 cm工作孔完成.ECC转流中使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vacuum-assist venous drainage,VAVD),连续血气监测(CDITM 500)及超滤.除心脏不停跳术式外,其余手术均采用经胸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停搏液灌注针顺行灌注含血冷停搏液或康斯特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结果 无手术死亡及术式转化.ECC时间24 ~ 219(94.9±38.8)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8~166(66.7±29.0) min,转流中尿量30~2 100(593.1±459.4) ml,超滤液量800~6 700(3 005.6±1 245.2) ml.299例患者ECC液体出入量为负平衡(80%),负平衡量50 ~3 100(856.7±563.8) ml.255例手术在心脏停跳下完成,术后心脏自动复苏率81%(207/255).呼吸机辅助时间4~ 12(6.3±1.6)h,24 h胸腔引流量10 ~ 350(111.5±59.5) ml.术后发生股静脉栓塞3例,股动脉栓塞2例,经华法林钠或导管取栓后治愈.结论 PECC技术是保证机器人心脏手术开展的前提条件.使用VAVD和连续血气监测、选择合理的心肌保护方法是ECC管理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平善 《吉林医学》2014,(22):4868-4869
目的:研究并讨论在心血管外科中应用急诊体外循环的经验和临床疗效,并对急诊体外循环在临床中应用指征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进行急诊体外循环术救治的50例患者,其中包括5例心脏肿瘤,12例心瓣膜功能不全,14例冠状动脉的旁路移植手术,7例大血管手术,2例外伤性的心脏破裂,4例患者实施法洛四联症的急性缺氧的矫治手术和6例先天性的心脏病介入治疗失败急诊术。结果:进行急诊体外循环手术的50例患者中,在手术后有45例存活,其手术的成功率是90%。结论:急诊体外循环术是心外科中救治急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有效措施,也是临床上救治心外科患者的唯一有效方案,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科室进行协作,并及时掌握手术中的各项指征,及时建立体外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25例冠心病患者,均在静脉复合麻醉常温下完成手术。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咪唑安定10mg,芬太尼8~10μg·kg1,丙泊酚1~1.5mg·kg1,阿曲库铵0.2mg·kg1。麻醉维持采取连续泵入丙泊酚50~100μg·kg1·min1+芬太尼5~10μg·kg1,术中间断追加咪唑安定5~20mg,阿曲库铵4mg。手术开始后,根据心率变化情况必要时泵入艾司洛尔0.5μg·kg1·min1。结果本组患者麻醉过程平稳,手术中顺利度过,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心率、血压波动不明显,无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无麻醉并发症及死亡。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的重点在于防止心率过快和血压的较大波动,以避免增加心脏氧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全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ECC)建立与灌注管理策略.方法 2007.01~2008.10使用达芬奇S(da Vinci.S)机器人在ECC下完成心脏手术71例,其中房间隔缺损修补49例,二尖瓣成形13例,左房黏液瘤摘除8例,右房黏液瘤摘除1例.除1例二尖瓣成形术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ECC外,其余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及颈内静脉插管建立ECC.ECC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负压辅助静脉引流(控制负压在-30~60mmHg),连续血气监测(CDI-500)及超滤.10例二尖瓣成形手术使用康斯特保护液(HTK液)进行心肌保护,其余手术均采用4:1含血停搏液(St.Thomas液)经升主动脉顺行、间断灌注.结果 71例患者ECC时间45~206(116.1±35.5)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7~132(58.5±23.6)min,ECC转流中尿量200~1900(825.5±447.5)ml,超滤液量800~4800(2571.1±885.9)ml,9例患者ECC液体量为零平衡,58例患者ECC液体量为负平衡200~2100(835.8±524.0)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17(10.1±5.3)h,术后24h引流量80~680(217.5±167.8)ml,全组病例均无并发症出院.结论 机器人心脏手术必需经外周建立ECC,灌注技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手术团队之间的密切交流,灌注中使用VAVD、连续血气监测和加强ECC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anagement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 for robotically assisted cardiac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71 patients underwent cardiac surgeries using da Vinci S robotic surgical system, including 49 undergoing atrial septal defect repair (ASDR), 13 undergoing mitral valvuloplasty (MVP), 8 receiving left atrial myxoma excision and 1 having right atrial myxoma excision. For most of the patients, ECC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femoral arterial cannula, femoral venous cannula and right internal jugular venous cannula, with only 1 patient undergoing MVP with femorai arterial cannula and femoral venous cannula. In all the cases, vacuum-assisted venous drainage (VAVD), continuous blood gas monitoring and ultrafiltration were used during ECC. Myocardial protection was managed with 4:1 blood cardioplegic solution (61 cases) or HTK solution (10 cases receiving MVP). Results The mean ECC time and aortic cross-clamp time was 116.1 ± 35.5 min (range 45-206 min) and 58.5±23.6 min (range 27-132 min) in these patients, respectively. During ECC, the mean urine volume was 825.5±447.3 ml (200-1900 ml) and ultrafiltration volume was 2571.1 ± 885.9 ml (800-4800 ml) with subzero-balanced (58 cases) or zero-balanced (9 cases) total fluid balance. The mean postoperative intubation time was 10.1± 5.3 h (7-17 h) and drainage volume within 24 h postoperatively was 217.5±167.8 ml (80-680 ml).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CC system through peripheral vessels, certain learning curve of perfusion technique and clos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urgical team are the key points of ECC for totally robotically assisted cardiac surgery, and VAVD and continuous blood gas monitoring are essential during E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