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NT)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一种主要疾病。为了早日实现我国消除NNT的总目标,及时掌握江西省NNT流行病学特点,现将江西省2000-2003年NNT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探讨影响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996~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6、1997年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确诊病例分别为745例和799例,发病率分别为1.45‰、1.51‰,病死率分别为1423%、10.64%。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7~10月发病最多,以男性为多.病例日龄以5~14天为主,且主要在家庭出生,大多数是由非医务人员接生,多数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提示:经济落后、文化程度和医疗保健水平低等因素是造成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福州市2003——2006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NNT)疫情的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州市2003-2006年NNT专报系统的监测资料和个案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福州市2003-2006年共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病例6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07/10万,死亡数为19例,病死率为29.23%。流动人口占病例数的75.38%;男婴发病为女婴的1.95倍;绝大多数病例在家中分娩;95.45%由未经培训的接生人员接生;患儿母亲无一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结论不安全接生,是NNT发病的主要因素。加强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进~步提高孕妇卫生防病知识水平,普及住院接生、新法接生,落实NNT高危地区育龄期妇女破伤风类毒素(TT)的接种,是目前预防和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广东省1997-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探讨目前控制现状和今后对策,方法 对1997-2000年广东省新生儿破伤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数据和破伤风监测系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0年全省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分别为1.07‰,0.94‰,0.77‰,0.25‰,其4年间报告病死率一直处于广东省当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病死率第三与第五位之间,其三间分布表现为:全省22个市(含顺德市)均有病例报告;全省全年也均有病例报告。未见明显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出生后7d内。结论 目前我省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控制工作整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但在各项措施的落实上还需进一步加强力度。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2001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制定新生儿破伤风(NNT)防治策略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省2001年NNT疫情监测及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NNT患儿中,外来流动儿童占58.5%,男婴发病数为女婴的2.6倍;80%患儿在家中出生,96.2%由未经培训的接生人员接生;患儿母亲无一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结论 不安全接生和对流动人口管理不善,育龄妇女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我省NNT发病的直接原因,同时还存在疫情漏报问题。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及新法接生率,对NNT高发人群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进一步完善NNT疫情监测是消除NNT工作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1996-2000年四川省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破伤风 (NeonatalTetanus ,NNT )是由于出生时脐带的剪切或包扎不当 ,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的一种病死率很高 ,危害严重的疾病。由于NNT发病早 (出生后 2~ 2 8天 ) ,病情重 ,预后差 ,又多发生在边远、贫困、交通不便的地区 ,病例就诊率低 ,医务人员不易发现 ,故有“无声杀手”之称。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估计 ,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 75万新生儿被NNT夺去生命 ,NNT是计划免疫针对的 6种疾病中危害性居第二位的疾病[1] 。中国政府已将在本世纪消除NNT的目标列入《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向国际…  相似文献   

7.
1997—2000年钦州市南区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破伤风 (NT)是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卫生问题。我国NT的发病率仍较高 ,卫生部于 1995年将该病纳入乙类传染病报告管理。为了摸清该病在我区的流行现状 ,探讨影响该病的流行因素 ,以便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现将我区 1997-2 0 0 0年NT发病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1997-2 0 0 0年我站疫情科所收到的钦州市各医疗单位及全南区 12个乡镇的NT传染病报告卡和我站流行病科根据报告卡进行的个案调查的资料。2 结果2 1 发病率、病死率 发病率最高的是 1997年 ( 5 4/10万 ) ,最低的是 1999年 ( 2 44/10万 ) ;发病专率最高的是1998年 …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破伤风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赣州市从 1999年开始 ,对新生儿破伤风病例实行了专报 ,并进行了主动监测和个案调查。为了探讨影响赣州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因素 ,以便制订预防措施 ,现就赣州市 1999-2 0 0 1年专报系统的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 1 人口资料 来源于赣州市统计局。1 2 疫情资料 来自 1999至 2 0 0 1年赣州市各县 (市、区 )站新生儿破伤风专报系统报告的疫情资料及法定传染病报表。1 3 分析方法 描述流行病学方法。2 结果2 1  疫情概况  1999-2 0 0 1年累计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病…  相似文献   

9.
我国1996~1998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对1996~1998年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新生儿破伤风(NNT)疫情进行了分析。1996~1998年我国报告NNT发病率分别为0.25/1000活产儿(‰)、0.22‰、0.19‰,呈逐年下降趋势。1996、1997年报告NNT死亡数分别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2位和第1位,报告病死率偏低。报告病例中男性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女性.1997年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病例有较为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无明显夏秋季发病高峰.报告发病率省间差异较大,其中广东、广西最为高发,1996、1997年报告发病率均在1‰以上,两省病例占全国病例的50%以上.利用1997年各县报告病例数和计划免疫系统常规接种率报告系统上报人口和出生资料,粗略估算出1997年全国有191个NNT发病率高于1‰的高危县。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提供了很好的3年的NNT监测资料.但其监测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0.
探讨慈溪市城乡居民死因构成,识别当前主要的卫生和健康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订防病规划、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策略与重点,提供科学依据,特对慈溪市1999-2003年5年来常住人员中全部死亡病例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福建省2000年新生儿破伤风(NNT)监测情况,为确保消除NNT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按照《全国新生儿破伤风监测方案》进行监测,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Epi Info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福建省NNT监测及时性、完整性和敏感性均比1999年明显提高;全省发生NNT87例,发病率为0.282‰;沿海与山区发病率差别无显著性,沿海NNT病例中,外来流动儿童占相当比例;男婴数为女婴的3.3倍;在患婴母亲中,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的母亲数为零,21.4%的母亲接受过产前检查;患儿以在家中出生的比例最高(85.7%)。结论:福建省NNT实际发病率高于报告发病率;沿海城市流动外来人口增加、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不洁分娩史是NNT发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慈溪市1996-2008年新生儿破伤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慈溪市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流行病学特征,讨论消除NT策略。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1996-2008年NT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NT确诊病例57例,年平均发病率波动在0.11/‰~1.01/‰之间,病死率为15.79%。流动人口病例占98.25%(56/57),男女性别比为3.75∶1。病例平均日龄6.5天,所有病例均采用土法接生且无新生儿破伤风类毒素(TT)免疫史。结论:旧法接生和产前未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及人口流动是NT发病的主要因素。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推广住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T,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0~2004年钦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钦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现状和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方法收集2002~2004年钦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疫情资料,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4年钦州市累计报告新生儿破伤风病例143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9.1%,5年的发病趋势相对稳定,病死率呈递减趋势。男性117例,女性26例。在143例中,母亲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3例,未接种107例,不明39例。在143例中,在家中出生的有134例,占93.71%;未经过培训的人员接生有127例,占88.81%。结论推广新法接生,加强健康教育,对育龄期妇女实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控制新生儿破伤风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1990~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北京市1990~1997年新生儿破伤风(NNT)疫情报告的分析表明,1990~1997年本市户籍NNT的发病率为0.04/1000活产儿(‰).1997年加上外省户籍病例,NNT发病率≤0.14‰,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发病率为1%的消除水平.本市NNT疫情受外省来京人员的影响较大,1997年外省户籍病例占全年发病的8462%。加强NNT疫情监测有重大意义,1997年开始将外省户籍病例纳人管理,NNT升为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处理,更实际地反映了北京市NNT的疫情特点。外省户籍病例均为在家分娩,旧法接生,且放弃治疗的较多,因此加强外省来京育龄期妇女的卫生保健,对高危人群进行破伤风类毒素接种,是本市消除NNT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1997~2003年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及时掌握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变化,加强监测与干预工作,本文分析了辽宁省1997~2003年的出生缺陷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发病情况 ,为控制和消除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 2 0 0 0~ 2 0 0 2年福州市新生儿破伤风监测系统和法定传染病系统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福州市 2 0 0 0~ 2 0 0 2年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为0 14‰~ 0 5 5‰ ,病死率为 12 5 0 %~ 18 75 %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 ;病人中 ,流动人口较多 ,男婴多于女婴 ,在家中分娩的、母亲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的较多。 [结论 ]提高群众的卫生意识 ,推广消毒接生 ,对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是减少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慈溪市1994年开始实施"卫生部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覆盖全市980 507人口,项目工作在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将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实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漳州市1999-2004年新生儿破伤风(NNT)发病分布特征,完善主动监测体系。[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6年内的NNT疫情监测及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4年NNT平均发病率是前4年平均发病率的2.5倍。NNT的高危县(区)2003年是芗城区,2003—2004年是龙文区。NNT患者中,外来流动儿童占44.8%,男婴发病数为女婴的1.6倍。93.6%患儿在家中出生,其中91.8%由未经培训的人员接生;患儿母亲都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结论]不安全接生、育龄妇女未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是漳州市NNT发病的直接原因。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对NNT高危人群育龄妇女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生育管理,完善疫情监测是消除NNT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新生儿破伤风(NT)的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年NT的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NT发病率为0.36/1 000活产儿,死亡率为0.036/1 000活产儿,病死率为9.89%,在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中居第4位。全年均有病例发生,以男婴为多,平均发病日龄8d。NT病例中在家分娩的占95.65%,其中未经过培训的接生员接生者占93.94%;所有母亲几乎均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TV)。结论在实施消除NT中,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去卫生条件好的医院分娩,对高危人群接种TV,加强新法接生培训,是消除NT的基本措施。提高医务人员NT报告意识和流行病监测人员的责任心,是提高监测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绍兴市1997-2003年慢性职业中毒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摸清绍兴市慢性职业中毒发病状况和发病规律,探讨职业病防治措施,我们对7年间发生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1 对象与方法收集绍兴市1997- 2 0 0 3年经市职业中毒诊断组诊断的慢性职业中毒患者2 0 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全国统一的职业中毒报告卡及职业病发病个案调查资料,对中毒病例数、毒物品种及行业分布统计分析。2 结果2 .1 慢性职业中毒基本情况1997- 2 0 0 3年全市共发生慢性职业中毒2 0 6例。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8例。年龄2 3~5 8岁之间,其中2 3~30岁5 1例(占2 4 .8% ) ,31~4 0岁90例(占4 3.7% ) ,4 1~5 0岁4 3例(占2 0 .9%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