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1996至1999年间施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检取5个以上淋巴结均无转移的2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病理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浸润深度较浅,肿瘤小,血清CEA值低.5年生存率为73.8%(175/237).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施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浸润深度和术前血清CEA值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机制可能包括淋巴结错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等。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提高微转移检测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数目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特别是对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机制可能包括淋巴结错误病理分期及淋巴结微转移等。因此,术中规范地进行淋巴结清扫,术后对高危患者进行强化治疗,提高微转移检测手段等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T2期直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其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肿瘤占肠周的体积、肿瘤至肛缘距离、术前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等的关系。结果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3.6%(42/178),单因素分析显示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位置、肿瘤至肛缘距离、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个数、肿瘤占肠周的体积及术前CEA水平无关(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是影响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临床手术时,淋巴结清扫的范围要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柳忠美  付晓四 《浙江肿瘤》1999,5(4):211-212
(目的)探讨CEA在结肠癌微结转移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54例未发现转移的287个淋巴结重新制片做CEA检测及常规染色,(结果)8例中15个淋巴结发现微转移,所有的转移灶CEA均阳性。(结论)CEA检测可有助于淋巴结内微转移灶的检出,对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Zhao DB  Gao JD  Bi JJ  Shao YF  Zhao P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3):235-237
目的 探讨T1和T2期直肠癌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T1和T2期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用X^2检验分析其相关因素,并对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T1和T2期直肠癌行Mile's术132例,保肛术109例,淋巴结转移率为22.0%(53/241),X^2。检验显示,肿瘤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5年生存率为91.5%。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放疗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为T1和T2期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T1和T2期直肠癌均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根治性切除术预后较好,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活检黏膜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它们在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结直肠癌活检黏膜CD44V6、E-cadherin、EGFR、VEGF、nm23-H1、Fas、FasL、p53、Cathepsin-B、Cathepsin-D、C-erbB-2的表达,分析这些指标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1项指标中仅CD44V6、EGFR、VEGF的阳性率和nm23-H1的缺失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但它们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CD44V6(+)EGFR(+)、EGFR(+)nm23-H1(-)、VEGF(+)nm23-H1(-)、CD44V6(+)Cath-D(+)、CD44V6(+)Fas(-)、VEGF(+)Fas(-)、EGFR(+)Fas(-)和Cath-D(+)Fas(-)等8对两因素组合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两因素组合可提高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但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 活检癌黏膜CD44V6、EGFR、VEGF和nm23-H1等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潜能有关。但它们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或)特异性较低,临床术前应用易造成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应用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XCR4在结直肠癌及肝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结直肠癌组织、48例癌旁正常组织、15例肝转移灶和2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中CX-CR4的表达。结果:48例癌组织中CXCR4表达占95.83%(46/48),弱阳性表达占16.67%(8/48),阳性表达占29.17%(14/48),强阳性表达占50.00%(24/48);48例癌旁正常组织中CXCR4的表达率为16.67%(8/48),均为弱阳性表达。CX-CR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95.8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6.67%),χ2=72.38,P<0.01。在伴有肝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15例可切除肝转移标本中CXCR4的表达率为100.00%(15/15),其中阳性表达率为20.00%(3/15),强阳性表达率为80%(12/15);23例淋巴结转移标本中CXCR4的表达率为100.00%(23/23),阳性表达率为26.09%(6/23),强阳性表达率为73.91%(17/23)。CXCR4在转移灶中的表达率(100.00%,100.00%)与原发灶中的表达率(9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2,P>0.05;CXCR4高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大体类型无关,P>0.05;而与肝(r=0.43,P<0.05)和区域淋巴结转移(r=0.53,P<0.05)呈正相关。结论:CXCR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肝和区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检测癌组织CXCR4的表达有助于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MRI指标,提高通过MRI进行T1~2期直肠癌治疗前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1~2期直肠癌的患者327例,术前均行MRI检查。根据病理诊断结果,淋巴结转移组(N+组)57例,非淋巴结转移组(N-组)270例。由两位影像科医师阅片,收集影像学资料。就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和MRI特征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回归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327例患者中,MR-N评价阳性67例,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RI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45.6%,特异度为84.8%,准确率为78.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形态(P=0.002)、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P<0.001)和MR-N评价(P<0.001)是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该回归模型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786(95%CI:0.720~0.852)。结论联合应用肿瘤形态、肿瘤是否含黏液成分及MR-N评价3项指标可以提高T1~2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肺转移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切除术的60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肺转移瘤切除术后和结直肠癌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7%和7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瘤数目和无瘤间期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肺转移瘤切除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肺转移瘸数目、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瘤数目和无瘤间期是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2.691,95% CI为1.072~6.754;OR=0.979,95% CI为0.963~0.994),肺转移瘤数目、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319,95% CI为1.274~8.648;OR=3.414,95% CI为1.340~8.695).结论 经过严格选择的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尤其是单发肺转移及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筛选大肠癌根治术后发生肝转移的高危因素,并建立数学模型.方法 分析168例患者5年随访资料,logistics回归明确术后肝转移的高危因素,ROC检验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全组3年和5年肝转移发生率为25.0%和33.3%,高危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及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数学模型为logit(P)=-0.931+0.973×淋巴结转移+0.302×肿瘤浸润深度+0.637×组织学分级+0.042×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结论 大肠癌术后肝转移的高危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及术前肿瘤标志物水平,并可建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与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的关联性。结果 17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同时合并2型糖尿病50例,无糖尿病120例。合并2型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2.0%和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度分别为17.01%和7.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2型糖尿病组肝转移率为20.0%,无糖尿病组为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P>0.05),而合并2型糖尿病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并未增加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性,但淋巴结转移数量有增加趋势,更易发生肝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食管癌病例383例,男273例,女110例;颈段6例,胸上段58例,胸中段267例,胸下段52例。均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383例患者中148例显示淋巴结阳性,淋巴结转移率38.6%;共清扫淋巴结3317枚,阳性淋巴结349枚,淋巴结转移频度10.5%。按肿瘤对食管壁的浸润程度,不同的原发灶T分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病变位置,食管中下段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按病理分级,Ⅱ、Ⅲ级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按X线显示的病变长度<3 cm、3~5 cm、>5 cm组的淋巴结转移频度,前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145),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在食管壁浸润深度及病变长度呈正相关,根椐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的价值和方法应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2年内发生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4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年龄、原发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无骨转移时间(BFT)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14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BFT为25.9个月(范围:0.1~201.3个月)。确诊乳腺癌的年龄≥59岁、肿瘤分期T2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均为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χ2=18.42,P<0.001;χ2=21.71,P<0.001;χ2=30.79,P<0.001)。患者年龄≥59岁、肿瘤分期T2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10枚均为乳腺癌早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92,95%CI: 1.367~4.184,P=0.002;HR=2.159,95%CI: 1.061~4.393,P=0.034;HR=1.964,95%CI: 1.167~3.305,P=0.011)。 结论高龄、原发肿瘤直径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乳腺癌患者更易发生早期骨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食管癌病例383例,男273例,女110例;颈段6例,胸上段58例,胸中段267例,胸下段52例。均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统计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情况。结果383例患者中148例显示淋巴结阳性,淋巴结转移率38.6%;共清扫淋巴结3317枚,阳性淋巴结349枚,淋巴结转移频度10.5%。按肿瘤对食管壁的浸润程度,不同的原发灶T分期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按病变位置,食管中下段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按病理分级,Ⅱ、Ⅲ级间淋巴结转移频度差异有显著意义(P=0.02);按X线显示的病变长度〈3cm、3~5cm、〉5cm组的淋巴结转移频度,前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145),后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结论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频度与肿瘤在食管壁浸润深度及病变长度呈正相关,根椐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的价值和方法应重新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及5-Fu新辅助化疗对大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无远处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行新辅助化疗两个疗程后手术治疗,B组直接手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人数、淋巴结转移总数目及两组分期。结果A组21例发生淋巴结转移(30.9%),B组33例发生淋巴结转移(48.5%,P<0.05)。A组共取淋巴结1091枚,发现106枚有癌转移(9.9%);B组共取淋巴结1106枚,发现143枚有癌转移(12.9%,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及5-Fu新辅助化疗可减少大肠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头颈肿瘤早期出现淋巴结转移是常见的临床现象,寻找和发现阻断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和途径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淋巴管生成过程中得以证实的信号传导分子机制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VEGF-D,这两种分子蛋白通过结合激活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发挥作用,但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