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6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病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891~1894年Halsted及Meyer分别发表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生存率明显提高。在临床上广为利用。但是相当一部分病人术后出现局部或区域淋巴结复发,影响了生存质量。本文通过68例复发病例分析,探讨复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3.
4.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一般是指手术侧的胸壁及腋窝淋巴结的复发。局部复发通常是乳腺癌治疗失败的第一征象,其发病率为4.0%~32.0%,且多出现在初次治疗后的2年以内,不过初次治疗数年后才发生局部复发的情况也不少见。在1997年美国肿瘤联合会(AJCC)的分期标准中,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是全身性转移的范畴,但在2003年AJCC新的分期标准将其归为局部复发的范畴,现国内也广为采用。复发部位以胸壁最为常见,占所有局部复发的50.0%~94.0%,其次为锁骨上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卢晓红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0,7(4):430-431
对我院 1988年 5月~ 1995年 5月放射治疗 10 2例无远处转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 ,探讨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女性 10 0例 ,男性 2例 ;年龄为 2 8~ 72岁 ,中位年龄 48岁 ;初治时临床分期 (1987年UICC分期法 )为 :Ⅰ期 4例、ⅡA~B期 44例、ⅢA~B期 5 4例 ;病理类型 :单纯癌 42例 ,浸润性导管癌 48例 ,髓样癌 10例 ,大汗腺样癌 2例 ;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情况 :除 2 5例行改良根治术外 ,其余均行根治术 ,其中有 2 8例患者曾行术后放疗。复发时间在术后 1月~ 6年不等 ,中位时间为 2 7 5个月 ;复发…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局部复发后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肿瘤医院1975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67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对患者年龄、绝经情况、原发瘤临床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病间期、复发部位、胸壁复发灶数目及其最大直径、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等临床病理特征以及不同治疗方案与局部复发治疗的近期疗效和远处转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对乳腺癌根治术复发后影响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对全部1067例病例进行随访,778例(72.9%)出现远处转移,复发后5年总生存率为42.4%。复发部位、胸壁复发灶数目及其最大直径、有无放射治疗、放射治疗范围、有无化疗、有无手术切除或切除活检等因素的不同亚组间局部控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病间期、ER或PR表达、HER-2表达以及再治疗中有无化疗等因素的不同亚组间远处转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无病间期、复发部位、胸壁复发灶数目、ER或PR表达、HER-2表达、治疗方法等因素的不同亚组间5年总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无病间期≤2年、复发部位多、治疗方案单一、局部控制率低及ER、PR均阴性是导致复发性乳腺癌预后差的独立因素(P0.050)。结论多部位复发、胸壁多发结节及胸壁复发灶最大直径3cm者局部控制不佳,局部扩大野放射治疗结合化疗和(或)手术是改善局部控制率的较好模式;有腋窝淋巴结转移、2年内复发、ER、PR均阴性以及HER-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复发后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复发再治疗中化疗能减少远处转移的发生;对于复发性乳腺癌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复发患者的生存率;无病间期长,多部位复发,ER或PR阴性者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2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患者27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多发生在术后2年内(19/27,70.4%),多表现为原发灶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阴性,C-erbB-2阳性。结论乳腺癌应规范化治疗,尤应强调无瘤操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BCL2L2、CCNA1、CD44、CTSD和MAP2K7基因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特性的关系.方法:8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随访期内出现复发者为研究组(41例)和未复发仍存活者为对照组(40例).提取所有病例石蜡包埋组织的RNA,质量鉴定后,应用实时定量RT-PCR芯片技术平行检测BCL2L2、CCNA1、CD44、CTSD和MAP2K7基因的表达,分析各基因表达差异与乳腺癌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CCNA1、CD44和MAP2K7基因在复发病例中均高表达(57.5%、66.7%和58.5%),而BCL2L2和CTSD基因在复发组中低表达(56.1%和53.7%),BCL2L2、CCNA1、CD44、CTSD和MAP2K7基因表达水平在复发与未复发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L2L2和CTSD基因是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CCNA1、CD44和MAP2K7基因对乳腺癌复发转移是保护因素.结论:实时定量RT-PCR芯片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检测肿瘤相关特性基因AR、CCND1和ESR2的表达.乳腺癌术后BCL2L2、CCNA1、CD44、CTSD和MAP2K7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可做为预防和控制该病复发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Halsted根治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复习了我院72例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与同时期Halsted要治术73例作比较,MRM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04%和50.59%,RM组分别为75.57%和55.33%,经统计学处理,两级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对腋淋巴结清除数目与局部复发率分别进行比较,两组也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可手术的乳腺癌,除非肿瘤累及胸大肌或腋淋巴结转移较大而影响手术操作外,MRM为可行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恶性乳腺肿瘤患者40例(恶性乳腺肿瘤组)、良性乳腺肿瘤患者46例(良性乳腺肿瘤组)与健康人群46例(对照组),检测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甲状腺激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恶性乳腺肿瘤组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与良性乳腺肿瘤组(P<0.05),且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关(P<0.05);恶性乳腺肿瘤组的TPO-Ab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肿瘤组和对照组(P<0.05),且与肿瘤大小、TNM分期、ER及PR表达有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有助于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88例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复发及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本院1995~2005年收治的88例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期12例,Ⅱa期33例,Ⅱb期43例(不包括T3N0M0和T1N1M0、T2N1M0中淋巴结阳性4个以上者),术后均未接受胸壁放疗,复发后均采用以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结果 中位发病年龄为47岁,中位复发年龄为49岁,中位复发时间为2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9.5个月.总的5、10年生存率为85.5%、44.9%.3、5年无瘤生存率为36.6%、21.2%.复发后的3、5年生存率为59.6%、41.8%.行根治术者胸壁复发时间显著长于行改良根治术者(P<0.002);术后行化疗者胸壁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术后未行化疗者(P<0.002);术后行内分泌治疗者胸壁复发时间显著长于术后未行内分泌治疗者(P<0.032).单纯胸壁复发者生存率显著高于伴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者(P<0.02);2年以上复发者生存率显著高于2年以内复发者(P<0.003);ER(+)者生存率显著高于ER(-)者(P<0.026).结论 手术方式、术后有无全身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的相关因素.术后胸壁复发时间、有无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ER表达情况等是影响早期乳腺癌胸壁复发后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07例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为乳腺癌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7例患者分成复发转移组(34例)及非复发转移组(73例),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激素受体、TAMs、VEGF、MVD、p53蛋白表达、化疗方案、脉管癌栓、S-TK1、S-CD105、GLUT-1及HK-II与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绝经情况与术后复发转移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原发肿瘤大小、p53蛋白表达、S-TK1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原发肿瘤大小、p53蛋白表达、S-TK1表达与乳腺癌复发转移密切相关,针对影响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因素,进行综合的预防及治疗,可以降低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区域性复发的放射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局部和区域复发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原则和预后因素仍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和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影响生存率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0—2005年收治的255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放射治疗后的生存和复发情况,并对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9个月~15.5年,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首次治疗至复发的无病间期为2—260个月,中位时间为22个月.其中激素受体阳性者的中位无病间期时间为37个月。未知与阴性者为17个月。2年、5年和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4%、56.5%和35.0%,中位生存时间为79个月。2年、5年和8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56.1%,36.3%和27.6%。单因素检验分析发现、无病间期、复发部位、复发灶数目、激素受体状态、复发灶近期疗效是否达到完全缓解、原发灶T分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对生存率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病间期、复发部位和数目及激素受体状态是独立的影响预后的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后指数,将全组患者划分为预后好、中等和差3个亚组,预后好组的2年、5年、8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1.6%、56.4%,预后中等组和预后差组分别为88.1%、59.1%、36.8%和68.0%、8.5%、0(P〈0.001)。结论:放射治疗是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和区域性复发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指数可以合理预测预后好、预后中等和预后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女性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与患者人格的关系。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式,纳入2018年9~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过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到门诊或住院部复查的女性患者132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测定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采用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量表(FACT-B)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用中文版10项目大五人格量表(TIPI-C)评估患者的人格特质。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乳腺癌术后女性患者的HAMA和HAMD-24评分与患者的年龄、术后时间、文化水平的相关性。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50岁组与>50岁组的各个量表评分。生活质量和人格各因素对HAMA、HAMD-24评分的影响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人格各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也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患者年龄为(48±9)岁,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32岁。术后时间为(5±2)个月,范围1~12个月。132例患者中,130例存在焦虑情绪(HAMA评分≥7分),占98.5%,111例存在抑郁情绪(HAMD-24评分≥7分),占84.1%。焦虑情绪与患者的年龄及术后时间呈负相关(r=-0.244、-0.313,P=0.005, P<0.001)。≤50岁组与>50岁组患者在HAMA评分、FACT-B的附加关注和TIPI-C的开放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2、-2.794、-2.286,P均<0.050)。患者术后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包括情感状况、生理状况、开放性、神经质性(B=-1.986,95%CI: -3.158~-0.814, t=-3.354, P=0.001; B=-1.765,95%CI: -2.853~-0.678,t=-3.211, P=0.002; B=-0.510,95%CI: -0.796~-0.223, t=3.515, P=0.001;B=-0.425,95%CI: -0.804~-0.046, t=-2.219,P=0.028),而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包括情感状况及生理状况(B=-4.123,95%CI: -5.272~-2.974,t=-7.099,P<0.001;B=-2.553,95%CI: -3.762~-1.345,t=-4.179,P<0.001)。在人格因素中,外向性、神经质性及尽责性会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B=0.469,95%CI: 0.350~0.589,t=7.752,P<0.001; B=-0.654,95%CI: -0.823~-0.485,t=-7.671,P<0.001; B=0.545,95%CI: 0.364~0.726,t=5.965,P<0.001)。 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女性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检出率高。人格因素可能对患者术后的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有影响,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人格特点及术后心理状态选择不同的心理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7.
18.
19.
赵旭冉 宣亮 尹珺 唐玉 孙慧茹 吴世凯 景灏 房辉 宋永文 金晶 刘跃平 任骅 陈波 亓姝楠 李宁 唐源 卢宁宁 杨勇 李晔雄 孙冰 王淑莲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21,30(10):1030-1035
目的 分析乳腺癌全乳房切除术后单纯区域复发(RR)患者的预后,探讨放疗的价值和靶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18年间 144例全乳房切除术后无辅助放疗、首次孤立性RR的乳腺癌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再次局部区域复发(sLRR)、远处转移(DM)、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 RR后中位随访82.5个月,全组患者 5年sLRR、DM、PFS和OS分别为42.1%、71.9%、22.9%和62.6%。局部治疗+全身治疗是sLRR (P<0.001)和PFS (P=0.013)的独立影响因素。局部治疗时手术+放疗组的sLRR率最低(P<0.001)。手术+放疗组的 5年原RR部位再次复发率最低(P<0.001)。做和不做胸壁放疗患者的 5年胸壁复发率分别为12.1%和14.8%(P=0.873)。非锁骨上复发者,做和不做锁骨上放疗的 5年锁骨上复发率分别为9.9%和23.8%(P=0.206)。非腋窝或内乳复发者,无论放疗与否,腋窝或内乳的 5年复发率均<10%。结论 单纯RR患者有较高的 5年OS,推荐对复发部位行手术+放疗的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不建议常规对所有患者行胸壁、腋窝或内乳的预防放疗。锁骨上预防性放疗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