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桂枝汤刍议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 ,历来被视为辛温解表 ,治疗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然而 ,桂枝汤并非独具解表之功 ,且有温补中虚之效。主药桂枝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 (引自《本经疏证》) ,有“补中”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桂枝所含桂皮油 ,具有健脾解痉的作用。《珍珠囊》曰芍药“白补赤散 ,泻肝补脾胃。”芍经的有效成分对动物离体子宫及肠管平滑肌能起到抑制作用而止痛 ,佐使药生姜、大枣、甘草也都具有温补益气的作用。桂枝温通心脾 ,温补脾阳以固中虚 ;温通心阳亦补脾土 ,寓有“虚则补其母”之意。芍药酸苦柔肝 ,肝和则…  相似文献   

2.
桂枝汤功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汤为临床常用方,为《伤寒论》之群方之首。因首现于太阳病篇,历来都将该方之功用解释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归属于解表剂、汗剂之列,是为祛邪方。根据该方之组成及在此方基础上的演化,笔者认为该方当为第一补方、和方,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被誉为“群方之冠”,凡学习中医之人几乎没有不从桂枝汤入门的。中医治疗上,桂枝可用于发热、关节痛、头痛、腹痛、下痢、头昏、遗精、心悸、浮肿、瘀血、耳鸣等病证。桂枝的药效并不单一,适用范围很广。可以说,桂枝是中医最难用的药物之一,也是颇具魅力的药物之一。张机(字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取桂枝汤之意加减化裁的系列方剂有26首,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文章从桂枝汤的病机、结构、服法禁忌、争议等方面入手论述桂枝汤,旨在为临床运用桂枝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刍议桂枝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滕晶 《江西中医药》2004,35(6):48-49
桂枝汤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第一方,以治疗太阳中风证为专功,由于后世历代医家以本方加减治疗的病证很多,使得桂枝汤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它不仅可用于治疗多种外感病,而且可用于治疗内科杂病,妇、儿、外、皮肤、五官等科疾病。因此,桂枝汤被认为是“调和阴阳,彻上彻下,能内能外之方”。本文仅就桂枝汤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肖景仙 《国医论坛》2019,34(5):37-38
笔者在目前的临床护理中,发现一些处方的煎服、护理方法常常被忽视,进而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本研究以桂枝汤为例,旨在强调临床重视用药护理及煎服方法的临床意义,阐释恰当的护理在疾病治疗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中医临床护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朱燕 《西部中医药》2013,(11):51-54
以“医方”“方论”“类方”三条经线为轴,探讨和阐释方剂学发展史,同时对历代医家方论十大名著进行剖析和诠释;较之以时代为纬线的方剂学编年史式阐述更加凸显层次分明、说理清晰及条分缕析之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仲景运用桂枝汤类方治疗虚劳病进行了论述,认识到仲景以桂枝汤为基础,以和阴阳、调营卫,并随证加减用药,体现了辨证论治之精髓,并表明当今临床学习仲景治虚劳思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乌骨鸡一只(男雄、女雌,缢杀,干去毛1不落水,同煮诸药烂,焙干,磨末,忌铜铁器。骨炙存性,入药末内。鸡汁听用),熟地八两(砂仁末拌炒),山药(炒)、萸肉(炒)、芡实(炒)、建莲(去心)、批杷叶(去毛)、桑叶(九蒸九晒)各三两,白花百合六两,泽泻、丹皮、阿胶(炒)、茯苓(人乳拌蒸)各三两,炼蜜为丸。痨瘵、咳嗽、吐痰,胃弱、脾泄者,当急服此以治之。1干去毛:即干拔去毛乌骨鸡丸方论  相似文献   

9.
元·王好古《医垒元戎》中多处引用王朝奉方论 ,涉及内容以伤寒为主 ,关于王朝奉的生平历来无人知晓 ,日本学者丹波元胤认为王朝奉即宋代名医王贶 ,而国内何时希先生则将其视为宋代儿科医家。将王朝奉方论与传世的其他医籍仔细比较 ,发现王朝奉与王贶并非一人 ,通过认真考证有关文献 ,最终确认王朝奉方论出自宋代许昌名医王实《伤寒证治》  相似文献   

10.
隋朝御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蛊毒作了形象的描述:蛊毒有数种,都是使人变乱迷惑的邪气.有人故意制造蛊毒,取众多毒虫蛇蝎之类,盛放在一个器皿里,任它们自相残杀咬食,最后有一虫独自存活下来,就称之为蛊.它能变乱迷惑,追随到酒食之中,一旦被人饮服到腹内,便为人制造病祸.祸患存留在他人身上,而制造益虫者却安然无恙.所以那些为非作恶之徒就畜养这种益虫.又有飞蛊,来去无影踪,渐渐状如阴鬼之气,人遇到这种蛊毒就会突然病重.凡是中了蛊毒的病人,多趋于死亡.因为它毒害人的情形非常严重,所以称蛊毒.  相似文献   

11.
益胃丸方论     
益胃丸:建莲肉十二两(去心),雄猪肚一具(制,)马料豆六两,生白茯六两(人乳拌),露天膏六两,用蜜炙黄芪一斤、红枣六两、石斛八两,煎膏,同露天膏拌药,捣末为丸。血证,胃脉鼓指,右胁痛,此肺叶抵胃,势必妨于食,急宜乘其胃气未散,常服人乳、牛乳,以滋肝阴,并服此丸,使脾精四布,胶痰渐化,所全实多。其胃气过弱者,固未可一概施治,宜加减焉益胃丸方论  相似文献   

12.
方论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论厚朴是大承气汤君药之一《伤寒论》中,大承气汤用厚朴半斤,引起了一些医家对该方方解的争论。《成方便读》说:“以大黄之走下焦血分,荡涤邪热为君……。”《方剂学》(中医学院全国统编四版教材,下同)及后世医家也多持大黄为君药。《伤寒来苏集》却云:“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欲令大  相似文献   

13.
方论两则     
龙胆泻肝汤中柴胡的作用龙胆泻肝汤方源有五,因而存在同名药异的情况,流传最广者当推《医方集解》所载。统教《方剂学》收录后,在方解中从吴谦之说“以柴胡为肝使”(《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笔者认为其忽略了柴胡在方中更为重要的作用。该方主治之肝胆实火或湿热两证虽互有关联,但病因及主证各异。实火者,主要为气机郁结所致,气火壅实  相似文献   

14.
有关清代吴鞠通(瑭)所著的《温病条辨》上焦篇桂枝汤的应用,争论甚多。后世医家对其用桂枝汤的争议主要持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温病初起可以配合辛温解表法,可以用桂枝汤,另一种认为不应当用桂枝汤治温病。我们赞同第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卢红蓉  宋乃光 《陕西中医》2004,25(12):1120-1121
清代吴鞠通(瑭)所著的《温病条辨》是一部温病学的重要文献,他在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清代初期的温病学家叶天士的理论和经验上,再根据自己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而写成。此书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对温病的辨证施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因此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被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但是,它毕竟成书年代久远,后世医家对书中的一些疑点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众说纷纭,仅就上焦篇桂枝汤的应用一例,争执甚多,莫衷一是。后世医家对其用桂枝汤的争议主要持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吴氏用桂枝汤是对的,温病初起可以配合辛温解表之法,另一种认为不应当用桂枝汤治温病,有悖常理。笔者赞同第二种说法。  相似文献   

16.
柴胡桂枝汤见于《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用于治疗太阳与少阳同病。本方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主要用于外感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内分泌系统、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笔者据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情  相似文献   

17.
中医传统方论论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方论有着随意性与多变性,这是由于中医理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作为理论来说,方论有严重不对称性,重解释而轻指导。与其说是科学说明,无宁说是捆绑事实经验的绳索;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趣味记忆工具。但在没有更好的解释出现之前,方论还有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四五培元粉:百合十六两(煮熟捣烂,)山药八两(炒),菟丝子八两(生研),芡实六两(炒),莲肉八两(去心,炒),薏米十二两(炒),谷芽四两(炒),麦芽四两(炒),神曲四两,砂仁四两(去衣),陈粳米十六两(炒),糯米十六两(炒),于术五两(土炒),扁豆五两(炒),茯苓八两,荷叶四两(炒),共十六味,合八斤,除百合捣烂,十五味各取净末,用百合拌匀,晒干,再磨细末。《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生小天地,其藏象悉皆应之。故肺主气,其象如天,天道下济,而光明其在。《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脾为孤藏,灌溉四旁,其象应地,地道卑而上行其…  相似文献   

19.
补天丸方论     
熟地、补骨脂各六两,天冬、枸杞子各四两,鹿角霜、龟版各三两,用黄芪、黄精各十二两煎膏,糊丸。坎卦,阳陷阴中,水中有火之象。水腾而上升则为精、为液,火之蒸动而关门利也;水聚而上泛则为痰、为饮,火无以薰灼而关门阻也,其注于下则为白浊、梦遗,移于膀胱则为淋闭、消渴;壅于内则为水肿胀满。病因虽不同,而元火者居其大半。则补火为最急。然左右两侧1,水火平分)真阳真阴,互为根柢,法当两建,以培本原,此补天丸之所以作也。方中熟地、天冬,金水相生;辅以龟版,而冲任理;补骨脂、胡桃肉2,木火同气;佐以鹿角,而督脉通;用二黄大建脾胃之阳,以补金之…  相似文献   

20.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10,(11):1060-1060
隋朝御医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一书中,对蛊毒作了形象的描述:蛊毒有数种,都是使人变乱迷惑的邪气。有人故意制造蛊毒,取众多毒虫蛇蝎之类,盛放在一个器皿里,任它们自相残杀咬食,最后有一虫独自存活下来,就称之为蛊。它能变乱迷惑,追随到酒食之中,一旦被人饮服到腹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