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的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中国历代度量衡的考证,中药剂量的历史演变考证,初步提出不同年代的古今中药剂量换算的五种换算关系,希望借此统一古今中药剂量换算关系,为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栀子柏皮汤为医圣张仲景于东汉末年著《伤寒论》中泄热利湿退黄所用经方。本文通过检索查阅栀子柏皮汤相关古籍及记载文献,探究原文中栀子柏皮汤的方剂组成及剂量问题,结合文物、历史考证及各家研究分别对《伤寒论》原文中涉及的计量术语"两""擘""升"进行逐一考证,确定其三者在现代标准计量单位下得出的测量值。在中医药现代应用中栀子柏皮汤不仅是退黄三方之一,而且拥有多种其他临床疗效,对其进行原方溯源及古今度量衡考证,旨在指导中医临床使用,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全蝎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具有用药历史悠久、药用价值高、资源分布广等特点。本研究以全蝎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对历代本草著作中全蝎产地及品质评价内容进行梳理。从全蝎的资源分布、品质、生长习性三方面进行综述并进行市场及产地调研,阐述了全蝎历代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旨在为全蝎的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五味子是临床常用中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作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清时期以来,医家们根据五味子产地、基原和功效的不同,将其分为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并普遍认为北五味子是五味子的正品。现阶段在中药临床上对南北五味子仍未有明确的区分,两者常通用,较为混乱。为此,本研究考证了古今本草、医学古籍、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版中药学教材,梳理了这些书籍中对南北五味子功效等方面的古今记载,旨在为正确指导南北五味子的临床用药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古今药用砂仁的品种进行了考证,认为最早记载药用砂仁为缩砂仁;宋代为阳春砂;95版《中国药典》收载为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而实际商品砂仁有缩砂仁、阳春砂、绿壳砂、海南砂、红壳砂及山姜属的多种种子团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中的古今剂量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未有统一的换算标准。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所列的古今剂量对照表,也只供参考而已。根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的情况看,笔者认为,柯雪帆等氏的考证结果比较可靠,可作参考。即张仲景时期的1斤合今之250克,1两合今之15.625  相似文献   

7.
细辛剂量古今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辛不过钱,为临床施药之清规、自古至今,未敢逾越,连当今药典亦明文规定:细辛,水煎内服,成人一日1~3g,此规定当否,笔者不敢苟同,今陈异议,以求正于同道。一、细辛古方药量的考证 1、度量衡考证。我国历代度量衡制度的·变迁,大致可分为汉晋制,宋制,市制(分十进位,十六进位两种,其一两折合公制分别为50g、31.25g)及公制四种。各朝代度量方法各不相同,至用计量单位的含义也因朝而异。现代科技工作者经反复考证、核实,得到了最新的古今度量衡对照资料,该资料药量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射干及其组方在不同历史时期临床应用进行梳理归纳,为现代射干及其组方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为射干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查阅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籍文献、现代共10版中国药典及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了解射干临床应用的演变过程。结果:射干的应用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除用于治疗喉痹咽痛外,还用于治疗胸胁胀满、二便不利、女子月经不调及疮肿痈毒等。结论:射干及其组方主要用于治疗上呼吸道系统疾病,对其作用机制可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历代本草及医方记载的连翘品种、功效主治、入药部位的变化进行考证,证实古今连翘品种存在变迁,各时期医书中的连翘所指非同一植物来源或药用部位。唐宋以前使用的藤黄科湖南连翘及同属植物,功效偏重于散结消肿,还能通淋。宋以后开始使用的木犀科连翘,主要偏重于清心火散上焦之热。之后青翘、老翘、连翘心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建议在引用古方时加以注意。药材中不同有效成分之间的量及其比例是药材药效好坏的决定因子,建议青翘、老翘分开使用,老翘应单独设定指标性成分的检测值,并加强采收和加工管理。根据连翘心在临床表现出和青翘老翘的差异性疗效,建议恢复连翘心作为单独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10.
枳实是一种常用中药,首先见于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伤寒论”中用枳实者,共有七方,“金匮要略”中用枳实者,计有九方,可见它在医疗应用上已有了较长久的历史。后来唐、甄权“药性本草”中,又增加了枳壳的名称。宋、寇宗奭税:“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壳、实之用。”又云:“枳乃木名;实乃其子。后人因小  相似文献   

11.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属于中医“鼻鼽”病范畴.古代医家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对该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的宝贵经验,大部分药方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随着时代的不同,人类自身的身体素质、自然环境都在变化,使得该病在现代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也随之产生变化.通过收集整理文献的方法对古今医家诊疗过敏性鼻炎异同做初步探析,以求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伤寒论》汤方中药物基原品种,入药部位等的历史变异进行考证,使其名实相符,深入发掘祖国医药宝藏。以利后学者研读和对“经方”的继承、发掘、推广和应用。方法:引据考证历代医药文献,从药用植物形态学,“经方”药物的实际药性功能,所用药物品种及主治疾病协调,不能互为矛盾等进行研究。结果:《伤寒论》汤方中部分药物古今有别:人参应为党参,桂技应为肉桂,枳实应为枳壳,通草应为木通,芍药应为赤芍,紫参应为拳参,竹叶应为苦竹叶;柴胡只能用其根,不能用其茎叶;连翘和连轺,桑根皮与梓白皮分别为两种不同的药物,其基原迥别,不能相互混用和解读。结论:在继承和研究《伤寒论》和古代经方,推广和开发利用以及“全国统编教材”再版时,要引起足够重视,一定要注意药物的历史变异和对药物名称的翻译,以利后学者研读,得到较为真实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亚明 《养生月刊》2008,29(12):1060-1065
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尤其是百岁寿星的养生经,更是历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今天,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党参古今辨析及其药效本草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学著作,对党参的古今差异及其药效认识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系统的整理。在探讨古今差异时,发现二者并非同一药物,在功效以及用法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整理药效演化时,发现党参最初在《本经逢原》《本草从新》中,功效一为清肺,二为补脾。后世医家大体上认可这两个观点,基本上确定了党参的药用方向,即补脾益肺,生津止渴。此后,党参药性逐渐归纳为: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这些其实都归于补脾益肺,生津止渴之功。  相似文献   

15.
枸杞叶资源利用古今源流考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枸杞叶是茄科枸杞属植物宁夏枸杞或枸杞的干燥嫩叶,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系统整理了古代本草、方剂、农书、食谱等著作中枸杞叶的应用记载,梳理了枸杞叶古今药用与食用历史,以期正本清源,为枸杞叶药食两用价值挖掘、枸杞叶药用地位恢复、宁夏枸杞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产业链延伸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导赤散是一首被历代医家传承发扬的清心利水养阴的儿科经典名方。该方最早可追溯到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后世发展的导赤散(汤)多根据该方进行加减。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古籍及现代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导赤散的组成、炮制、制法与应用进行考证分析。该研究共纳入相关有效古籍文献127条,涉及中医古籍86部。经考证,古籍中该方的药物基原基本清晰,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的块根,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的干燥藤茎,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的干燥根和根茎,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的干燥叶,建议4味药均用生品。药物剂量与煎服方法的关键信息为“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4.13 g,加水300 mL,后加竹叶4.13 g同煎至150 mL,食后温服”。导赤散具有清心养阴、利水通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刺痛等心经热盛症状。现代研究表明,导赤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疱疹性口腔炎、尿路感染、带状疱疹等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导赤散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志平 《国医论坛》1999,14(2):38-41
秦汉时期古方剂量至今尚是一个谜。历史上新莽是否改制?西汉与东汉度量衡是否统一?东汉《伤寒论》方的剂量争议最大,量值相差数倍至十数倍,孰是孰非?新近又多一说,东汉张仲景时期的药秤仅为当时衡一分之一,于是更加扑朔迷离。笔者通过对中医界和考古界有关此期间的古方剂量。古度量衡制、古方物实器资料的收集和研究,认为中医界对秦汉古方剂量的考讶存在一个误区,即把古方实际剂量的史实与古方剂量是选用于今人的疑虑及个人  相似文献   

18.
古今经方剂量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其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古今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特点及异同,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古方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1979-2012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组方,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对古今方高频用药种类、古今方用药功效、药性及药味进行列表分析,同时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以进一步探讨古今用药特点及思路的异同.结果:古方用药频次以麦冬、天花粉、人参位居前三;今方则以黄芪、山药、生地黄位居前三.古今方均善用补虚及清热药治疗糖尿病,其中以寒、甘药居多.聚类分析将古方与今方中高频用药分别聚为4类.结论:古今方用药思路及特点大体一致,但各有侧重,可根据不同病机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TN)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常单侧发病,可累积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其痛如刀割、火灼、电掣、针刺样,持续数秒或数分钟后缓解.通常无先兆,间歇期完全正常,发作时可伴有同侧流涎、流泪、面肌反射性痉挛等,且常在患侧耳周、眉棱骨处、鼻旁及口角有明显触痛点.《金针秘针》[1]中有云"颊颌肿,引牙车不得开,急痛口噤不能言,目瞤,面叶叶动牵口眼,目视腕肮,冷泪,眼眦赤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