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CVS)及其因性缶害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大鼠SAH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检测24h内局部脑血流量,血浆及脑组织ET1含量的动态改变,同时于手术前后测量基底动脉(BA)管径。结果 SA后24内rCBF迅速而持续降低,血浆及脑组织ETI浓度显著增加。SAH后BA明显痉挛。结论 血浆及脑组织ET1增加在SAH后急性CVS及其脑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内皮素(ET)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本产验使用和成年日本长耳大白兔21只,雌雄不限,体重在2.5~3.5kg。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30min,3d,5d三个实验组,每组7只,以术前做为对照组。采用枕大池穿剌取少量脑脊液后,一次注血法(0.5ml/kg)制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运用经颅多普勒技术(TCD)观察兔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在不同时间点再次穿剌枕大池取脑脊液,运用放射免疫技术定量测定脑脊液中ET浓度变化。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30min、3d、5dTCD检查显示,兔基底动脉处于痉挛状态。ET浓度在SAH后30min时无明显改变。第3、5d增高达术前2倍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T在急性CVS和迟发性CVS中的作用是不同的。ET并末参与急性CVS发生,ET的过度分泌可能参与迟发性CVS的发生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所致神经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单纯SAH组和尼莫地平处理组大鼠观察手术前后基底动脉管径,并检测局部脑血流量(rCBF)、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组织内皮素-1(ET-1)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SAH组大鼠在诱导SAH后rCBF立即降低,并持续24h,同时有基底动脉痉挛;SAH后1h开始至24hSEP潜伏期逐渐延长,脑组织ET-1含量显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浆与脑脊液内皮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32例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 浆和脑脊液(CSF)内皮素(ET)的含量,并与35例正常人和35例脑梗塞病人对照,结果发现:SAH急性期患者血浆,CSF中的ET含量明显升高(P〈0.01),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痉挛者(CVS)升高显著(P〈0.05),说明内皮素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为今后寻找有效的ET转化酶抑制剂及特异性ET受体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痉挛鼠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变化及银杏叶制剂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在脑血流调节中起重要作用[1]。银杏叶制剂(GBE)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2,3]。我们利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观察了脑血管痉挛(CVS)时血NO、ET含量变化及GBE对其影响。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而言)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此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3...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脑血管痉挛(CVS)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血管痉挛可分为两类:(1)临床上表现的脑血管痉挛,即脑血管狭窄导致缺血综合征约占20%~30%。(2)放射学上的脑血管痉挛,即脑血管造影上可见脑血管直径缩小约占40%~70%。(3)TCD检测时的脑血管痉挛,即根据脑血流速度判断,其发生率为62%。近年来治疗血管痉挛的方法较多,而尼莫通是其中一种有效药物。笔者就尼莫通治疗SAH后CVS的疗效观察,谈谈护理体会。1 临床资料本组病共17例,男11例,女6…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液、脑脊液中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及与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检测32例不同时期、不同病因、不同病情SAH患者血液、CSF中ET、CGRP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SAH后血浆、CSF中ET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GRP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ET升高和CGRP降低与病情程度、病后时间有关,与引起SAH的原因无关。结论:ET和CGRP的变化与SAH后脑血管痉挛有关,可作为SAH后血管痉挛(CVS)的一种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
免疫组化法观察SAH大鼠脑血管及下丘脑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显微分光光度测量技术,研究了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氏血管壁和下丘脑部位内皮素样免疫以应物质(ET-LI)的变化情况,结果,在正常对照和生理盐水对照大鼠颅底血管壁基底及平滑肌上存在少量ET-LI:SAH后早期颅底血管内皮、基底膜、平滑肌及丘脑一部第三脑室周围ET-LI明显增加,24h后明显增加,提示,ET可能是致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主要物质,可能来源于SAH后受刺  相似文献   

10.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甲低在大鼠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的影响。用1%NaClO4诱发大鼠甲状腺功能低下,侧脑室注射NGF,观察脑CHAT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甲低功大鼠脑CHAT活性降低,注射NGF后,脑CHAT活性升高,与实验组有非常显著判别,但仍比对照组低,说明NGF能恢复脑CHAT活性,改善甲低功引起的中枢胆碱能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ET-2、ET-3、内皮素受体A(ETRA)、ETRB和内皮素转换酶(ECE)在8周糖尿病SD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PCR(RFDD-PCR)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以半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对两组间表达存在差异的6个基因包括ET-1、ET-2、ET-3、ETRA、ETRB和ECE的表达进行验证。 结果 RFDD-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T-1、ET-2、ET-3、ETRA、ETRB和ECE表达上调。RT-PCR结果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六种基因和蛋白在糖尿病组的表达(相对D比值)高于正常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均 < 0.01)。结论 ET-1、ET-2、ET-3、ETRA、ETRB和ECE在DR中呈高表达,提示六种基因可能参与了DR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ET)-1是强有力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剂,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ET受体分为两种类型:ETA和ETB。本文综述近年来非选择性ET受体拮抗剂和选择性ETA受体拮抗剂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进展。证明ET受体拮抗剂可以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降低肺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其主要副作用是血清转氨酶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ET对离体Oddi括约肌收缩的直接影响,并对其传导通路进行初步的了解。方法按累积加药法在K-H液中加入各浓度(0.1nM-100nM)的ET-1,观察Oddi括约肌收缩频率及振幅的变化;加入ET-1抗血清、Nicardipine、BQ-123,再加入ET-1,测定三者对Od出括约肌收缩的影响;并检测Oddi括约肌PKC的活性。结果ET能收缩静息状态下的Oddi括约肌,其作用强度随ET浓度的增加而增强。Nicardipine对ET所致的Oddi括约肌收缩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ET抗血清及ET受体桔抗剂显著抑制了Oddi括约肌的收缩。随着ET-1浓度增高,Oddi括约肌细胞胞浆PKC活性也呈增高趋势,并伴随有Oddi括约肌收缩的增强。结论ET-1能明显收缩离体Oddi括约肌,且与其收缩强度存在量效关系。ET抗血清与ET受体桔抗剂对ET-1有较强的拮抗作用。PKC参与了ET-1引起的Oddi括约肌收缩的信号传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随意皮瓣术后内皮素(ET)水平变化及内皮素受体阻滞剂BQ-123(A选择性)对随意皮瓣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D大鼠背部肉膜下形成随意皮瓣,测皮瓣组织ET的变化趋势.分用药组(BQ-123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测皮瓣存活率,取材进行HE染色光镜检查,使用激光多谱勒血流仪测量皮瓣血运情况.结果:皮瓣术后ET水平急剧上升,24 h内维持较高水平.术后第10天,用药组皮瓣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E染色光镜检查见用药组组织损害较对照组小.激光多谱勒测量发现用药组较对照组激光多谱勒血流量相对值(LDF)下降少,恢复快.结论:皮瓣术后ET水平急剧上升,并维持较高水平,内皮素受体阻滞剂BQ-123(ETA高度选择性)可以阻断ET作用途径,有利于改善皮瓣微循环.  相似文献   

15.
RoleofendothelininthepathogenesisofcerebralvasospasmfollowingsubarachnoidhemorrhageWangXiangyu(王向宇);ZhuCheng(朱诚);ChenChangcai...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内皮素受体( ETR)与ETR激动剂和拮抗剂结合后人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变化,研究ETR对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调节作用。方法于食管癌患者的食管胃结合部取下套索纤维和钩状纤维肌条组织(属于食管下括约肌)。再于浸润有肌条组织的浴槽内先加入ET?1,再分别加入ETR 2种受体亚型( ETA、 ETB)的受体拮抗剂( BQ?123、 BQ?788),同时测定不同给药浓度下肌张力的变化曲线。结果 ET?1对2种肌条均有收缩作用。 ETA和ETB均参与了ET?1引起的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而且ETA激动后引起的收缩作用要显著强于ETB。每个受体亚型在不同肌条上引起的收缩作用无差别。结论 ETR均可以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收缩。 ETA亚型对ETR引起的收缩起主要作用,可能是调节人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变化的重要受体。  相似文献   

17.
血浆内皮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0例健康人和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血浆内皮素-1(EF-1)水平变化,结果显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浆ET-1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SLE病人有抗ds-DNA抗体升高和补体CC下降,而无抗ds-DNA抗体升高和补体CC下降者其ET-1水平亦有升高(P<0.01),三个月治疗后ET-1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比,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ET-1与抗ds-DNA抗体值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C呈显著负相关。提示ET-1参与了SLE血管损伤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ET-1水平变化可望作为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好坏的一个指标。对抗ET-1作用的治疗,有可能成为SLE治疗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四氯化碳诱导产生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四氯化碳组、正常对照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ETRA)治疗组、内皮素B受体拮抗剂(ETRB)治疗组,后2组在四氯化碳灌胃的基础上2次/d(间隔10h)分别皮下注射BQ-123(12.5μg/kg)和BQ-788(15μg/ks);RT-PCR测定大鼠肝组织ETRA mRNA及ETRB mRNA表达水平。结果: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治疗组ETRA mRNA表达与四氯化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TRB mRNA表达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部分调节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9.
测定3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中、重型颅脑损伤血浆ET显著升高,并分别持续至伤后5天和12天,其中以脑挫裂伤并颅内血肿血浆ET水平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临床上测定血浆ET水平有助于伤情轻重和预后判断。寻找有效的ET转化酶抑制剂、特异性受体阻滞剂及制备ET抗血清,可能将为临床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对血浆内皮素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其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健康人和32例PM/DM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结果:PM/DM血浆ET-1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01),PM/DM病人有肌酸激酶(CK)升高和补体C_3C_4降者较无CK升高和补体C_3C_4下降者其ET-1水平亦有升高(P<0.01),治疗3个月后ET-1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治疗前比,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血浆ET-1与CK呈显著正相关,与补体C_3C_4呈显著负相关。结论:ET-1参与了PM/DM血管损伤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ET-1水平变化可望作为判定病程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对抗ET-1作用的治疗有可能成为治疗PM/DM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