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训练模式对兔跟腱末端区组织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在军事体能训练中提高跟腱末端区抗应力及抗损伤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跑步训练组(采用跑台跑步训练,n=15)、跳跃训练组(采用电击跳跃训练,n=15)、循环训练组(采用跑跳循环训练,n=15).正常对照组动物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各训练组分别于2、3、4、6、8周时随机处死3只,取双侧跟腱末端区,进行生物力学测定.结果 跑步训练组第6周时极限应力、弹性模量均达到最高,之后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有所下降;跳跃训练组在第4周时极限应力、弹性模量均达峰值,之后亦逐渐下降,第8周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循环训练组随训练时间延长,极限应力及弹性模量均逐步增加,8周时达到高峰,训练过程中无明显下降.结论 跑步训练可缓慢提高末端区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跳跃训练可快速提高末端区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但长期过度训练会降低其抗损伤能力;体育和训练可较快提高末端区组织的生物力学性能,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牵张应力并增强其抗损伤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踝关节强化训练对士兵踝关节肌力的影响,找到合适的、能快速提高训练成绩的训练方法。方法随机挑选新入伍的士兵和第二年度兵各30名,并对新兵专门添加为期8周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外翻的肌力强化训练,然后采用CYBEX-6000型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分别对训练前、强化训练8周时的新兵和第二年度兵进行踝关节肌力等速测试和跟腱横截面积测量。结果新兵训练前、强化训练8周后、第二年度士兵的跟腱横截面积(分别为0·64±0·05cm2、0·67±0·07cm2、0·65±0·07cm2)与体重呈正相关(r=0·446),消除体重因素后,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698,F=0·361);训练前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外翻的峰力矩、力矩加速能、耐力、屈伸峰力矩之比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强化训练8周组和第二年度士兵组(P<0·05或0·01)而强化组和第二年度兵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新兵8周强化训练能取得与经常规训练的第二年度兵接近的效果,即强化训练可以在短期内快速促进体能储备,从而提高训练成绩;训练后跟腱截面积无明显变化,提示踝关节肌力的提高不是通过肌腱肥大实现的,而与肌腱的功能结构塑形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训练条件下豚鼠跟腱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变化。方法强化训练豚鼠后,切取其双侧跟腱,分别用天狼猩红及甲苯胺蓝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Ⅰ、Ⅲ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变化,行半定量分析;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跟腱超微结构。结果训练后Ⅲ型胶原含量:A组(16.71±1.37)%、B组(13.43±3.16)%与对照组(9.57±1.90)%相比明显增加(P<0.05);高强度训练C组(29.57±6.94)%、D组(18.14±3.19)%增加最多(P<0.01);并且成纤维细胞及黏多糖也增多;高强度下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在相位像上可见带状物质与胶原纤维呈多维编织排列,这种物质是蛋白多糖的侧链。结论强化训练能加速肌腱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转化,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之间存在复杂的编织排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RT)、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及骨小梁吸收表面(Sr)的百分比等骨形态学分析和比较。随机将某部新兵1303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实验组以“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模式训练,以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4、5、6周,循环组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CT(1·37±0·09,1·86±0·14,1·94±0·23)、Sos(12·29±1·17,14·61±1·84,15·51±1·13)、MWT(56·37±2·52,57·28±3·01,58·23±2·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骨破坏吸收情况的指标Sr在循环组第4周升高后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则持续增加。实验组新兵连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2·9%),骨应力性改建时限(2~6周)亦较对照组缩短(3~8周),训练成绩则显著提高。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塑形改建时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跟腱在不同训练模式下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探讨跟腱末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在外力作用下塑形改建的特点,并据此对军事训练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在特制的兔跑跳装置中,采用不同负荷和时间的训练模式对成年兔进行训练,切取跟腱及其末端区,进行组织学、超微结构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跟腱在训练周期的第4周存在结构薄弱期,而且训练负荷对跟腱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时间更明显。结论过度负荷是跟腱损伤及其末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强调循环训练法对预防军事训练损伤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士兵在训练准备期与训练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指导军训计划的制订。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某部队刚入伍士兵分为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各80名),低强度组进行常规军事训练,高强度组则给予高强度军事训练内容,分别在训练准备期及训练第7、14、28天测定2组的血常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IgA、IgM以及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并观察2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训练前2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训练后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及IgM水平未见显著变化;训练后2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IgG、IgA呈下降趋势,而且高强度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训练第14、28天,2组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第7、14、28天,2组的中性粒细胞和IgG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2组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高强度组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强度组(P<0.05)。结论对于士兵,合理的军事训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得到显著提高,抗病能力也有所增强;但过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会在某种程度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造成免疫功能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牵张训练对骨骼肌急性拉伤后恢复期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方法:92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选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其余82只在同等条件下对其小腿三头肌实施急性拉伤后,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牵张组和跑动组.于不同恢复期取腓肠肌进行拉伸测试,获取试样的拉伸极限张力-时间曲线,计算其应力、应变及弹性模量.结果:(1)极限应力:伤后第10天,牵张组和跑动组小腿三头肌的极限应力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P<0.05);伤后第17天,牵张组小腿三头肌的极限应力恢复值最高(PPT-EC<0.05).(2)极限应变:肌肉伤后第30天实验对照组小腿三头肌极限应变仅为正常肌肉的85.93%(P<0.01);伤后第10天牵张组肌肉极限应变为正常肌肉的98.19%,第17天则明显高于正常肌肉(P<0.01);跑动组伤后第10天也明显恢复(P<0.01).(3)杨氏模量:牵张对肌肉的模量的影响较自然修复及跑动训练均更明显.结论:急性拉伤肌肉抗拉性能基本恢复约需3周,应变恢复相对较慢.牵张对肌肉伤后的材料力学性能有积极的影响,但以影响应变性能和优化模量为主.肌肉急性拉伤后进行适量的跑动对肌肉的材料力学性能有积极作用,大强度跑动致重复性损伤的可能性加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对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含量的影响。方法:24名青年肥胖女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2周(4天/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强度持续训练干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跑台上以85%~95%最大心率(HRpeak)运动4分钟接50%~60%HRpeak运动3分钟后休息7分钟,重复4组;中强度持续训练组以60%~70%HRpeak持续运动33分钟。两组均以50%~60%HRpeak强度热身10分钟、整理活动5分钟。干预期间,受试者保持惯有的饮食和活动习惯。干预前后分别用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测量腹部内脏和皮下脂肪面积、生物电阻抗法测试体脂百分比(fat%)。结果:干预前两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周干预后,两组体重(高强度间歇训练:61.23±8.39 vs 66.37±9.34 kg;中强度持续训练:60.28±5.78 vs 64.81±6.10 kg,P<0.01)和fat%(高强度间歇训练:28.18%±3.93%vs 31.30%±3.63%;中强度持续训练:29.21%±2.43%vs 32.01%±2.41%,P<0.01)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但下降幅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腹部内脏脂肪面积较干预前显著下降(53.12±14.51 vs 64.86±17.46 cm2,P<0.01),中强度持续训练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5±14.94 vs 60.41±15.45 cm2,P>0.05);两组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均较干预前减少(高强度间歇训练:205.57±68.25 vs 255.29±77.38 cm2;中强度持续训练:204.02±55.74 vs 229.44±57.36 cm2,均P<0.01),但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减少幅度显著大于中强度持续训练组。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可以降低青年肥胖女性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而相同耗能量的中强度持续训练却无此效果;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强度持续训练均可减少腹部皮下脂肪,但前者效果更明显;高强度间歇训练与中强度持续训练均可降低fat%,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万岷  张幸  李民  黄俊  陈锐  金相廷 《人民军医》2010,(4):253-254
目的:观察某部新兵不同强度军事训练前后胫骨骨膜厚度变化及临床症状。方法:将整群抽取的某两栖作战部队新兵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一般强度军事训练组和高强度军事训练组各30例。采用磁共振扫描技术检测新兵在军事训练前和经不同强度军事训练后第15、30、45和60天胫骨中下1/3处骨膜厚度变化;同时发放问卷调查表,对出现胫前区疼痛、肿胀或包块等临床症状的累计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胫骨骨膜厚度对照组军事训练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一般强度和高强度军事训练组在军事训练后第15、30、45和60天显著厚于对照组(P〈0.05);高强度军事训练组在军事训练后第30、45和60天显著厚于一般强度军事训练组(P〈0.05)。高强度军事训练易导致胫前区出现疼痛、肿胀或包块等临床症状,其累计发生率有随军事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结论:高强度军事训练易导致胫骨骨膜厚度增厚;随着军事训练强度和时间的增加,疼痛、肿胀或包块等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部队高强度军事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10 0 0名某部战士在高强度军事训练前、后各取静脉血 2ml,行血浆皮质醇检测。结果 训练前血浆皮质醇处于正常水平 ,训练后血浆皮质醇明显高于训练前。皮质醇值训练前、后统计学对比 (P <0 .0 0 0 1) ,具极其显著差异。结论 高强度军事训练后 ,适当的休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跟腱运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大强度训练后兔跟腱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察,发现跟腱随训练发生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同时伴有某些生物力学性质的增强,中医药对这些损伤的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脉冲与脉冲稳态复合型强噪声对豚鼠听觉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脉冲噪声与脉冲稳态复合型高强噪声对豚鼠听觉器官的影响。方法 48只豚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5次 1 5 1dB (Ps,TB=2 0ms)脉冲组 (P1 )、9次 1 5 1dB脉冲组 (P2 )、9次 1 5 5dB脉冲组 (P3)、9次 1 5 5dB脉冲加 1 1 0dB稳态噪声复合组 (Com1 )、5次 1 5 5dB脉冲加 1 1 8dB稳态噪声复合组 (Com2 ) ,每组 8只。检测噪声暴露前后中耳损伤、ABR听阈及 1周后的毛细胞变化。结果中耳无明显损伤 ;暴露后即刻、2 4h各暴露组均有明显的暂时性听力损失 (P <0 .0 1 ) ,1周后 ,复合噪声组听力仍未完全恢复 (P <0 .0 5 ) ;各暴露组的毛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缺损 ,并伴有基底膜变薄内陷。结论脉冲噪声可引起豚鼠暂时性听力损失 ,并造成毛细胞部分缺损 ,复合高强度的稳态噪声时 ,可造成豚鼠永久性听力损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循环训练对兔跟腱末端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循环训练对训练性末端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7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跑步训练组、跳跃训练组、循环训练组(n=18),各组于第2、3、4、6、8、10周时随机处死3只动物,取双侧后足跟腱末端区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评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光镜观察显示,跳跃训练模式下末端区组织腱纤维部分和纤维软骨部分受损严重;跑步训练模式下末端区组织腱纤维部分受损严重,纤维软骨部分受损较轻;与跳跃训练组及跑步训练组比较,循环训练模式下末端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跳跃训练组第2、3、4、6、8、10周时跟腱末端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1.17±0.12、2.19±0.15、3.23±0.20、4.66±0.16、4.71±0.18、4.63±0.13,而跑步训练组分别为1.16±0.13、1.15±0.14、2.18±0.12、2.99±0.15、3.98±0.16、4.01±0.12,跳跃训练组病理学评分升高早于跑步训练组,且从第3周起其分值即明显高于跑步训练组(P<0.05),两组评分差异主要源于潮线的变化.循环训练组第2、3、4、6、8、10周时跟腱末端区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1.13±0.14、1.16±0.17、1.15±0.13、2.18±0.13、2.17±0.12、2.92±0.11,早期阶段病理学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在训练晚期(6周以后)评分升高,但其分值低于跳跃训练组及跑步训练组(P<0.05),且评分改变主要源于腱周组织和潮线的病理学变化.结论 循环训练可以为跟腱末端区组织塑形改建提供充分的修复时间,降低末端区组织受损程度.应用循环训练法不仅可有效预防末端病的发生,还可促进末端区组织的塑形改建,增强其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训练强度与血清ALT活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分析训练强度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对HBsAg、抗-HCV、抗-HIV、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均为阴性的不同训练强度的个体进行血清ALT活性测定。结果:血清ALT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高强度训练组明显高于中等强度训练组和普通训练组(X^2=3.89,P〈0.05;X^2=19.33,P〈0.01);中等强度组明显高于普通组(X^2=4.92,P〈0.05)。高强度组、中等强度组和普通组ALT活性测定值第百分之95位点分别为60U/L、47U/L和39U/L。结论:血清ALT活性和训练强度呈正相关,不同训练强度的个体应该制定不同的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在条件化噪声防护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取杂色,耳廓反射正常,鼓膜完整的豚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G),条件化噪声组(CG),高强度噪声暴露组(HG),条件化噪声加高强度噪声暴露组(CHG)。所用低强度噪声(条件化噪声)为80dB SPL,高强度噪声为115dB SPL。噪声暴露后取下耳蜗,应用抗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单抗作免疫组化研究,对照组仅作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单纯给予条件化噪声暴露后,豚鼠耳蜗毛细胞HSP70染色与对照组比较无增强,而高强度噪声呼先条件化噪声再高强度噪声暴露后豚鼠的耳蜗毛蜗细胞HSP70染色强度均增高,CHG组的耳蜗毛细胞HSP70染色强度比HG组的强。结论:热休克蛋白在条件化噪声防护强噪声所致豚鼠听力损伤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场MRI对急性跟腱损伤诊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检查军事训练或运动训练致急性跟腱损伤的患者较多,准确诊断对本病的治疗及预后非常关键,国外文献对跟腱损伤的X线平片、CT、超声及MRI进行比较后认为超声检查最为方便,MRI检查最为准确[1]。本文对经手术证实,因训练致急性跟腱损伤的患者行低场MRI检查,旨在评价低场MRI检查  相似文献   

17.
骨应力性塑形改建的研究及其对新兵基础训练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分组模拟训练的288只兔股骨标本病理观察及扭断试验结果表明,较大强度和时限训练的主导作用是加速骨塑形改建,增强抗骨折能力。分3组经3种方法训练的180只大鼠的胚骨上段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表明,强化循环训练组的改建完成率(41.7%)高于其它两组(26.1%,21.9%),而应力性骨折发生率(11.5%)则低于其它两组(22.9%,18.8%)。对1129名新兵12周基础训练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下肢长管状骨经历约9周的应力性塑形改建期,训练的第2、7周出现的应力性骨折高发的双峰现象可随训练强度与时限的加大或减少,而提前或延迟出现。在训练中采用“强化循环训练法”将加速骨的塑形改建及降低应力性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骨应力性塑形改建的研究及其对新兵基础训练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组模拟训练的288只兔股骨标本病理观察及扭断试验结果表明,较大强度和时限训练的主导作用是加速骨塑形改建,增强抗骨折能力。分3组经3种方法训练的180只大鼠的股骨上段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表明,强化循环训练组的改建完成率高于其它两组,而应力性骨折发生率则低于其它两组。对1129名新兵12周基础训练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下肢长管状骨经历约9周的应力性塑形改建期,训练的第2,7周出现的应力性骨折高发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振动训练对大鼠跟腱粘弹性的影响。方法: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每组15只。训练组大鼠进行纵向振动训练,每天2次,每次15 min,每次训练后休息5 min,振动频率为25 Hz,振幅为3 mm,每周训练5天,共8周。取大鼠下肢跟腱,使用AGIS-MS型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大鼠跟腱进行滞后、应力松弛、蠕变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振动训练组大鼠跟腱的归一化滞后环面积显著减小(P<0.05),循环拉伸10次后跟腱的力学性能趋于稳定;振动训练组大鼠跟腱的归一化应力松弛显著加快(P<0.01),归一化蠕变显著增加(P<0.01)。结论:振动训练导致大鼠跟腱的粘弹特性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使得跟腱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减少,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有利于跟腱的自我保护,降低跟腱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MRI在军事训练所致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军事训练致踝关节损伤病史并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跟腱损伤患者23例,总结其低场MRI表现。结果部分性损伤16例,完全性损伤7例。跟腱损伤发生在上段4例、中段17例、下段2例。MRI主要表现为跟腱增粗、连续性完全或部分中断,断端间为不规则大片状T1WI稍高信号、T2WI及STIR高信号。跟腱损伤伴其他韧带受累10例,骨挫伤11例,12例合并腱周积液(水肿、出血)。结论低场MRI能准确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合并症,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