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papillomavirus,HPV) 16和 18型E6蛋白及c-erbB - 2及 p2 1ras基因蛋白的表达与肛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 )对肛癌 32例、腺癌 10例及正常肛门粘膜30例HPV16 ,18E6 ,c -erbB - 2及p2 1ras染色。结果 :HPV16、18E6阳性率分别为 78.1% (2 6 /32 ) ,2 0 .0 %(2 /10 ) ,10 .0 % (3/30 ) ,其中鳞癌明显高于正常肛组织的表达 (P <0 .0 1) ,腺癌与正常肛组织表达无明显差异(P >0 .0 5 )。c -erbB - 2及 p2 1ras阳性率分别为 5 9.4% (19/32 ) ,6 0 .0 % (6 /10 ) ,10 .0 % (3/30 )和 5 6 .3% (18/32 ) ,5 0 .0 % (5 /10 )和 3.3% (1/30 ) ,其中鳞癌和腺癌明显高于正常肛组织的表达 (P <0 .0 1)。在鳞癌中 ,E6与c-erbB - 2同时表达 19例 ,占 5 9.4% (19/32 ) ,E6与 p2 1ras同时表达 18例 ,占 5 6 .3% (18/32 ) ,与腺癌及正常肛粘膜组织中二者同时表达的病例相比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HPV16 ,18E6 ,c -erbB - 2及p2 1ras与肛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相关性。c -erbB - 2及p2 1ras与肛鳞癌、腺癌的发生发展均有相关性。HPV16 ,18E6 ,c-erbB - 2及p2 1ras共同作用可能是肛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P21ras、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21ras、TGF-α及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原发性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P21ras、TGF-α及EGF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3%(19/30)、80.0%(24/30)和70.0%(21/30),均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1/10、2/10和0(P分别为0.008、0.001和<0.001);P21ras的表达与胰腺癌的病理分级(P=0.042)、临床分期(P=0.007)及淋巴结转移(P=0.023)关系密切,而TGF-α及EGFR的表达与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0.05);胰腺癌组织中TGF-α与EGFR的表达密切关联(rP=0.607.P<0.001).结论:胰腺癌组织中F21ras蛋白表达是一早期而普遍的事件,检测P21ras蛋白有助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TGF-α与EGFR能够形成自分泌环,参与胰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小肝癌中端粒酶蛋白 h TRT基因与 P5 3蛋白、N- ras蛋白、 nm2 3H1蛋白、PCNA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在 2 0例小肝癌中用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h TRT基因与 P5 3蛋白、N- ras蛋白、nm2 3H1蛋白、PCNA的表达。结果 :h TRT阳性信号检出率 80 % (16 / 2 0 ) ,其余蛋白检出阳性率 P5 3为 35 % (7/ 2 0 ) ,N- ras为90 % (18/ 2 0 ) ,nm 2 3H1为 85 % (17/ 2 0 )及 PCNA强阳性率为 5 5 % (11/ 2 0 ) ;癌中 h TRT阳性信号、P5 3蛋白、PCNA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非癌组织 (P<0 .0 5 ) ;癌不同分化组中 P5 3蛋白、nm2 3H1、PCNA表达有显著差异 (P<0 .0 5 ) ;癌中 h TRT阳性信号分布有膜型和浆型两种形式 ,其分布形式、信号强度均与 PCNA阳性强度密切相关 (P<0 .0 1) ,但未检出与 P5 3、N- ras、nm 2 3H1有明显相关性。 nm2 3H1,N- ras在癌与非癌中表达较高。结论 :肝癌发生发展不同阶段有多种基因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P5 3异常表达是肝癌多基因变化的基础。端粒酶活化发生在肝癌早期 ,是肝细胞增生和恶性转化所必需 ,其检出结果对鉴别肿瘤恶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1.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在胃癌前病变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2.探讨EGFR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Peroxidase complex),对10例正常胃粘膜,45例慢性胃炎伴肠化,26例胃癌癌旁肠化,48例异型增生,76例胃癌及39例淋巴结转移癌进行EGFR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 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胃粘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EGFR在胃癌癌旁肠化中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胃炎伴肠化(P<0.05);结肠型肠化中EGFR表达较小肠型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胃粘膜异型增生时,有较高EGFR表达,而一旦胃粘膜癌变后,表达率却有所下降。胃癌组织中阳性率为56.6%;进展期胃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胃癌(P<0.05);EGFR表达阳性者多为分化较差的弥漫型胃癌,阴性者多为分化较好的肠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74.4%,无淋巴结转移者37.8%(P<0.05);胃癌侵犯越深,其EGFR受体表达的阳性率越高。结论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中EGFR表达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是胃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胃粘膜异型增生中EGFR动态变化特点,有利于对异型增生的诊断,追踪观察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EGFR的表达与胃癌的低分化性,高浸润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肿瘤组织中EGFR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制定手术方式及预测病人预后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低发区人群贲门癌变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表达与病变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ABC法 ) ,检测高 (133例 )、低发区 (14 2例 )居民贲门上皮不同程度病变的EGFR变化特征及其与病变的关系。结果 :在贲门癌高发区 ,随贲门上皮病变进展 ,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不典型增生 (DYS)→贲门腺癌 (GCA) ,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4 3%、4 4 %、79%和 5 3% ;DYS组EGFR蛋白阳性率与其它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 5 ) ;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随贲门癌分化程度降低而减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贲门癌低发区 ,随贲门上皮病变加重 ,EGFR蛋白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从CSG→CAG→DYS→GCA ,EGFR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6 %、2 7%、5 0 %和 4 6 % ;正常贲门组织 (NOR)、CSG与GCA ,NOR、CSG与DY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 <0 .0 5 )。EGFR蛋白表达阳性率不随贲门癌分化程度降低而改变。结论 :EGFR是贲门上皮癌变 ,特别是早期病变的重要分子变化。高、低发区贲门癌变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基础 ,环境中暴露的致癌因素不同 (质和量 )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逆转录酶 (h TERT)基因和 c- Myc蛋白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方法 以 41例胃癌和 2 5例相应非癌组织为研究对象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 c- Myc蛋白、h TERT蛋白和 h TERT m RNA,并对各指标阳性表达率和相关性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正常胃黏膜 -肠型化生 -异型增生 -胃癌中 ,c- Myc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0 ,30 % ,5 3% ,5 9% ;h TERT m RNA的阳性率为 10 % ,39% ,6 7% ,85 % ;h TERT蛋白为 0 ,30 % ,6 0 % ,78% .三者在异型增生、胃癌中分别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而且肠化与胃癌组比较…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16、18型感染与 p2 1ras癌基因协同在大肠癌发生机理中的作用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 ,检测30例大肠腺瘤、10例腺瘤恶变、5 3例大肠腺癌和 3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HPV16、18E6 ,p2 1ras蛋白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 :腺瘤、腺瘤恶变和腺癌组中E6 ,p2 1ras的阳性表达分别为 36 .7% (11/ 30 )、40 .0 % (12 / 30 ) ,6 0 .0 % (6 / 10 )、70 .0 % (7/ 10 )和 5 4.7% (2 9/ 5 3)、71.7% (38/ 5 3) ,而正常组均呈阴性表达。在腺瘤组中 ,随着上皮不典型性增生程度的加重 ,E6、p2 1ras的阳性表达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腺瘤伴不典型性增生Ⅱ~Ⅲ级组中E6、p2 1ras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腺瘤伴不典型性增生Ⅰ级 (P <0 .0 5 )。此外 ,腺瘤、腺瘤恶变及腺癌组中E6与 p2 1ras的双阳性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 ,E6的阳性表达和E6与p2 1ras的双阳性表达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5 )。提示高危HPV16、18感染并在活化的ras癌基因的协同参与下 ,与本地区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 ,在腺瘤中同时检测E6、p2 1ras蛋白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凌贤龙  房殿春 《重庆医学》2003,32(9):1129-1131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基因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线粒体DNA核内整合 ;RT PCR方法检测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bcl 2和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胃粘膜肠化 (5 3.3% )和异型增生 (7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10 % ) (P <0 .0 5 ) ,而慢性萎缩性胃炎 (5 0 % )和胃癌 (30 % )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胃粘膜异型增生组bcl 2mRNA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胃癌组 (P <0 .0 5 )。异型增生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 (6 0 % )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而萎缩性胃炎(5 0 % )、肠化 (4 6 .7% )和胃癌 (33.3% )组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浅表性胃炎组 (10 % )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Hp感染组胃粘膜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显著高于非Hp感染者 (P <0 .0 5 ) ;bcl 2和baxmRNA表达与HpCagA基因表达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P >0 .0 5 )。mtMSI(+)组bcl 2和baxmRNA表达阳性率与mtMSI(- )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可能在部分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线粒体DNA核内整合与bcl 2和baxmRNA的表达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至2010年施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50例临床资料.50例中10例行胃癌标准根治(D2)术,40例行胃癌根治术(D0/1).结果 术后随访1~5年,D2根治术后1、3、5年分别为80%(8/10)、50%(5/10)、20%(2/10).D0/1术后1、3、5年分别为70.5%(30/40)、42.5%(17/40)、15 %(6/40).结论 进展期胃癌实施胃癌D2根治术可以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P2 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ABC法检测 4 2例乳腺癌组织中 P2 1蛋白的表达。结果 :P2 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 ,在 I/ 期和 / 期乳腺癌 P2 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90 .3%和 4 5 .5 % (P<0 .0 5 ) ,在生存期≥ 5 a组和 <5 a组 P2 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8.2 %和 37.5 % (P<0 .0 5 )。结论 :P2 1蛋白表达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和P21ras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ras原癌基因蛋白-P2ras的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 ER在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异型增生(21例)中均为阴性,胃癌(40例)的表达阳性率为40%,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I〈0.05)。P21^ras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23.8%、47.5%,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表皮生长因子和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兰春慧  吴小翎 《重庆医学》2000,29(3):196-197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胃癌的表达及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正常胃粘膜(n=5),各组胃粘膜异型增生(轻度n=9,中度n=6,重度n=5),早期胃癌(n=10),进展期胃癌(n=40),癌旁组织(n=27)进行研究。结果 EGF及EGFR在正常胃粘膜中均为阴性,在异型增生病变中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升高。EGF在轻、中、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癌、癌旁组织、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探讨PTEN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141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慢性胃炎肠化组织30例、慢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织55例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以浅表性胃炎20例作为对照,比较胃癌的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组织学分型、癌旁组织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胃癌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但胃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无关(P>0.05)。黏液腺癌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癌(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PTEN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浅表性胃炎组织及肠化组织(P<0.05),与慢性胃炎中不典型增生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组织的PTEN蛋白表达率与浅表性胃炎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并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甘肃武威地区上胃肠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p21ras表达的关系,分析Zip可能的致炎致癌机制。方法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革兰染色判断标本中Hp的感染状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标本中p21ras蛋白的表达状况。结果患者中Hp的感染率为83.96%(89/106),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浅表性胃炎组的感染率分别为83.33%、92.11%和73.08%,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胃癌组、胃癌前病变组和浅表性胃炎组p21ras阳性率分别为87.8%、86.84%和65.38%。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p21ras阳性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P〈0.05)。Hp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p21ras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gp感染在武威地区上胃肠道疾病发生和发展中扮有重要角色,胃黏膜病变组织中p21ras的表达与Hp的感染之间无相关性;p21ras的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 c-erbB-2, p53癌基因产物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目的 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c-erbB-2,p53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分布特点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58例胃癌、31例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11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鼠抗人mAb ras基因p21蛋白、兔抗人c-erbB-2原癌基因产物多克隆抗体p185,鼠抗人mAb p53蛋白进行了检测。结果p21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7.3%,30.0%,46.2%,75.0%和72.4%;其表达率在重度异型增生和胃癌中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P<0.05);p185在正常胃粘膜和轻、中度异型增生中无表达,在重度异型增生和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8.9%,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53仅在癌中有表达,表达率29.3%,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胃癌中两种以上癌基因蛋白同时表达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结论 ras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c-erbB-2,p53基因可能作用于胃癌发生的较晚期。并认为胃癌发生需要多基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rasP^21蛋白表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胃粘膜良,恶性病变中,细胞内rasP^21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97例胃正常粘膜,各级异型增生和癌进行了抗ras基因产物P^21抗体免疫组化标记物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和rasP21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和临床病理意义.[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 过氧化物酶法检测35 例胃癌和5 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表皮生长因子和rasP21 的表达及其协同表达规率.[ 结果] 表皮生长因子和rasP21 均在胃癌癌旁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组织中表达率最高,其次为胃癌组织,与正常胃粘膜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二者协同阳性表达率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在2 例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中二者表达协同阳性.[ 结论] 表皮生长因子和rasP21 的过表达发生在胃癌发展过程的早期阶段,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洪瑜  季峰  王群燕 《浙江医学》2006,28(12):963-966,969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技术研究survivin mRNA在46例胃癌组织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ELISA技术定量检测上述标本中survivin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Envision法定性检测46例胃癌标本、114例胃炎及癌前病变组织survivin蛋白表达。结果46例胃癌组织的survivin mRNA阳性表达率为32.6%,46例相应正常组织为10.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胃癌组的survivin蛋白表达浓度(75.27—358.44pg/ml)显著高于正常组(0—161.23pg/ml)(P〈0.05)。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在浅表性胃炎(30%)、萎缩性胃炎(14.7%)、胃黏膜肠化组织(3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不典型增生(60%)、胃癌组织(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癌组织survivin mRNA、蛋白表达阳性率及浓度在不同性别、肿瘤长径、发生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有无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TNM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urvivin在胃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提示与胃癌发生有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提示survivin可能在肿瘤的形成阶段起作用,与胃癌发展侵袭无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