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杨智勇 《环球中医药》2013,(Z2):159-160
目的观察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普罗帕酮,治疗组给予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两组均用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罗帕酮联合稳心颗粒能够显著减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新心俞"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按照常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新心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经典心俞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悸症状改善情况变化。结果:观察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治疗后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及心悸症状即时缓解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新心俞"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较针刺经典心俞穴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律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PSVT诊断的61例患儿行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心律平,观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心律平治疗PSVT总有效率97%,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7,(5):175-177
目的:分析定心汤配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2017年2月于重庆市新桥医院诊治的8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各42例。两组均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另外口服定心汤,分析定心汤对该疾病的作用。结果:(1)两组60min内转复比例和转复时间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HR下降,血压稳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经治疗,观察组LVEDV、LVESV和LVEF分别为(155.4±6.1ml、57.11±3.16ml、65.01±4.2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8.2±5.8ml、62.37±3.22ml、59.29±4.18%)。(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总比例为7.14%,略低于对照组16.67%。结论:定心汤可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者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律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的30例患者行心电监护下静脉注射心律平,观察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总有效率96.67%,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毫针刺右侧劳宫穴、内关穴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2例。结果:有效18例,无效4例,有效率81.82%。结论:针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确切,并可作为药物复律无效后的补充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7.
缪花  贾成文  董琪 《陕西中医》2014,(5):591-592
目的:观察腕踝针与药物治疗Lizarov环式外固定架骨运输术后疼痛疗效比较。方法:治疗组30例根据患者疼痛的部位和腕踝区域划分取穴,对照组30例口服路盖克(氨酚双氢可待因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两者之间疗效比较P<0.05。结论:腕踝针治疗机械致慢性疼痛有显著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宁心定悸汤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临床疗效。方法 5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人给予宁心定悸汤治疗,对照组28人给予普罗帕酮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两组资料对比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宁心定悸汤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腕踝针治疗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胡新耀  李喜忠 《中国针灸》2004,24(2):99-100
目的:对比腕踝针对疼痛及麻木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疼痛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53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47例,将58例麻木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腕踝针组)32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26例.治疗时间均为3天.结果:疼痛类两组总有效率相差不明显,但显效率治疗组为60.38%,对照组仅为29.79%,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麻木类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疼痛类与麻木类相比较,腕踝针对疼痛类显效率为60.38%,对麻木类仅28.13%,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效果优于麻木类疾病.  相似文献   

10.
杨晓红 《陕西中医》2011,32(2):138-139
目的:观察自拟稳心汤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心律平,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稳心汤(人参、桂枝、炙甘草、麦冬、丹参、玉竹、炒山楂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自拟稳心汤结合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腕踝针治疗中晚期肝癌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胡侠  凌昌全  周庆辉 《中国针灸》2004,24(3):149-151
目的:观察腕踝针对癌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86例肝癌疼痛患者,单纯腕踝针治疗36例,按照三阶梯止痛原则单纯服药组50例,比较其在镇痛疗效上与不良反应上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4%,愈显率86.1%;接受腕踝针治疗的患者与按三阶梯服药的患者镇痛疗效上无显著差异,持续缓解时间较服药组长,且无毒副作用.结论:腕踝针治疗肝癌疼痛疗效显著,与服药组比较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灵龟八法针刺对窦性心动过速患者心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窦性心动过速的理想方案.方法:将90例窦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组(1组)、常规辨证取穴组(2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按规定的方法给予针刺治疗或休息后观察心率的改变.结果:1组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在即时效应上取得明显效果,其心率下降均值明显大于2组(P<0.01).结论:灵龟八法按时取穴针刺可以在最佳疗效时间内通过针刺所开穴位使奇经八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调整了整个经络系统,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邹宏军  赵文民 《中国针灸》2004,24(4):227-228
目的:探寻提高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的疗法.方法:将17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3例.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同时,应用头针、舌针、体针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0%,对照组有效率67.7%,两组疗效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疗法能有效提高西医治疗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透穴刺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寻找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最佳方法。方法:随机将96例中风后足内翻患者分为透穴刺法组(治疗组)50例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足部穴位透刺和常规下肢穴位针刺,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透穴刺法和常规针刺治疗都能恢复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的功能活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且治疗组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更为显著(P<0.05)。结论:透穴针刺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足部各方向功能活动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方法与药物治疗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寻找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将61例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针刺组30例,药物对照组31例.针刺组主穴取百会、关元、膻中、内关、太冲、三阴交,配穴取背俞穴;药物组口服安宫黄体酮.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16.
针 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华  陈勤  陈敏 《中国针灸》2006,26(10):701-703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给予针刺加西药治疗)和对照组13例(单纯西药治疗),进行6周临床观察。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震颤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震颤评分自身对照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6%,优于对照组的61.5%(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电针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电针加中药组(治疗组)45例,针刺加中药组(对照组)41例,对照组针刺患侧太阳、阳白等穴,并服用加味牵正散,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针。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与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8%,对照组有效率8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针刺加中药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全明  靳瑞 《中国针灸》2005,25(10):699-701
目的:观察针刺方法对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的疗效,改善患儿预后.方法:将98例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76例)和对照组(22例)进行临床观察,针刺组取四神针、颞三针、脑三针、智三针、舌三针、风池、哑门为主;对照组口服脑复新0.1~0.2 g,γ-氨酪酸0.25~0.5 g,每日3次;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2 mL,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4个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86.8%,对照组总有效率59.1%,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01);同时治疗组结果显示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结论:针刺对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对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将入选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三才"配穴、联合针法相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安定类药物治疗.将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及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总有效率为79.4%,其失眠症的总有效率达97.0%;药物对照组仅为40.0%与73.3%,两组间差异存在着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结论:"三才"配穴、联合针法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失眠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