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肺炎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 ,重症肺炎则是小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准确地判断肺炎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 ,有利于早期治疗。本文就小儿肺炎的心电图变化与病情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选自本院1999年1~12月的住院病人 ,共120例 ,其中男68例 ,女52例。年龄1~5岁 ,平均3.12岁。分两组 :重症肺炎50例 (41.7 % ) ,轻症肺炎70例 (58.3 % )。全部病例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肺炎诊断标准及分类 ,根据《实用儿科学》标准[1]。2、方法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后48h内 ,使用日本产…  相似文献   

2.
王蛟佳 《临床医学》2022,(11):39-41
目的 分析屏气发作儿童12导联心电图变化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屏气发作患儿为观察组,并以1∶1配比选取48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均采用心电分析仪对两组儿童进行12导联心电图描记,比较两组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V5导联P波振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VR导联、V1导联ST段振幅负向增高,aVL导联、V5导联、V6导联ST段振幅均较高(P<0.05);观察组V6导联T波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屏气发作患儿12导联心电图变化明显,且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临床应高度重视心电图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拟观察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方法:试验于2004—04/05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并分析药物注射后10,30min,1,2,4h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明显升高[基础放电为:14.00&;#177;2.89,内毒素注射后分别为:26.83&;#177;6.27,28.67&;#177;7.09,39.67&;#177;7.87,26.67&;#177;3.25,27.17&;#177;6.97],与基础放电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166,P&;lt;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12.25&;#177;2.06,14.50&;#177;1.70,12.75&;#177;3.40,12.50&;#177;1.29,11.50&;#177;1.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25,2.874,2.726,3.393,3.604。P&;lt;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活动增强。迷走神经可能直接介导了外周免疫信息向脑内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目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拟观察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方法:试验于2004-04/05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并分析药物注射后10,30min,1,2,4h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明显升高犤基础放电为:14.00±2.89,内毒素注射后分别为:26.83±6.27,28.67±7.09,39.67±7.87,26.67±3.25,27.17±6.97犦,与基础放电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166,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12.25±2.06,14.50±1.70,12.75±3.40,12.50±1.29,11.50±1.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25,2.874,2.726,3.393,3.604,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活动增强。迷走神经可能直接介导了外周免疫信息向脑内的传递。  相似文献   

5.
1997年6月~2000年6月间,以心悸为主要症状在本院就诊的患儿92例行心电图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本院收治的28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结果 肺栓塞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时间卧床、外科手术史、心导管手术史、恶性肿瘤、下肢静脉曲张、肥胖和高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发热、咯血、晕厥、癫痫发作、猝死;体征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低血压、紫绀、颈静脉怒张、P2亢进、肺部罗音、胸膜摩擦音、下肢肿胀压痛.心电图的主要改变为窦性心动过速、SⅠQⅢTⅢ现象、右束支阻滞、肺型P波、右室高电压、心房颤动、ST-T改变.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25%,其中猝死率14.3%.结论 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对诊断缺乏特异性,如能结合临床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和心电图的动态则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卧位、立位心电图aVR导联T波振幅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直立倾斜试验(HUTT)阳性的VVS患儿76例为研究组,年龄4~17岁,平均(11.06±2.37)岁.用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描记卧位及立位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匹配健康儿童55例为对照组.选择波形清晰的窦性心律3个心动周期,测量aVR导联3个心动周期T波振幅取其平均值.结果 ①心电图aVR导联T波振幅(TaVR)在卧位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立位时在研究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均表现为女性较男性降低(P<0.05).②aVR导联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在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在对照组女性变化较男性明显(P<0.05),在研究组未显示性别差异(P>0.05);在晕厥频次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研究组中血管抑制型较其他类型(心脏抑制型及混合型)TaVR在卧位、立位时及卧位、立位T波振幅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卧位、立位体位变化可引起TaVR变化,表明TaVR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评价具有指导价值,但TaVR对VVS复发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和氯氮平组各6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8w末检查心电图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心电图均正常.治疗后利培酮组异常率(38/180,21.1%)明显低于氯氮平组(73/180,40.6%),差异极显著(χ^2=15.96,P<0.01).显著异常时段为第4w末.两组均以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和ST-T改变多见,但利培酮组窦性心动过速和ST-T改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氯氮平组,而窦性心律不齐明显高于氯氮平组.结论利培酮致儿童心电图异常率较氯氮平低,且程度轻.  相似文献   

9.
王乃刚 《新医学》1999,30(4):206-206
1引言心前区不适是指包括胸闷、憋气、气短、心悸、胸痛等一组症状。为了明确该组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与心律失常间的关系,并进行心肌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现将我院1994~1997年7月以来以此为主诉而住院的49例患儿的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2临床资料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 对36例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或疑似病毒性心肌炎分别于就诊三天内和治疗十天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心电图24小时监测 ,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就诊三天内动态心电图监测各种心律失常及ST-T异常阳性率为88.89 % ,与常规心电图阳性率55.78 %有极显著差异 (χ2=15.38 ,p<0.005) ;治疗十天后动态心电图监测阳性率为61.11% ,也极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27.78 % (χ2=8.10,p<0.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更确切 ,并可作为治疗过程中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患者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斌  唐忠平 《临床荟萃》1995,10(23):1069-1070
本文就脑卒中后心电图改变62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病例男48例,女14例。其中脑出血28例,脑血栓14例,脑栓塞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患病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6岁,均在发病后2小时至3天内入院,经CT检查确诊,24小时内作心电图检查。 1.2 62例脑卒中心电图检查,发病后急性期有改变的为43例,占66%(见附表),其中脑出血18例,脑血栓9例,脑栓塞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均有改变,心电图改变主要表现为:①缺血性的改变,包括ST段下降或抬高,T波低平、倒置或双相、T-U融合或Q-T间期延长。②心律失常,出现房颤、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不齐、左束支传导阻滞。③左心室肥大等。  相似文献   

12.
13.
14.
儿童心电图非病理性ST—T改变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 1995 - 11~ 2 0 0 0 - 11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发现心电图非病理性 ST- T改变 2 0例 ,因这类患者易被误诊为心肌炎 ,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根据患儿常规心电图分为窦性心动过速组 (A组 )及心率正常组 (B组 )。 A组共 16例 ,男 2例 ,女 14例 ;5~ 13岁 ,平均年龄 8.5岁 ,其中 5~ 6岁 2例 (2 / 16 ) ,6~ 13岁 14例(14/ 16 )。 B组共 4例 ,男 2例 ,女 2例 ;年龄 8~ 13岁 ,平均10 .4岁。1.2 常规心电图表现  A组 HR10 0~ 15 6次 / min,其中 10 0~12 0次 / min 5例 ,~ 140次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分析青年、中年、老年人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为预防、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从每年例行体检者心电图资料中,选择资料齐全的受检者,依据年龄分为三组1组(≤39岁)1860例,2组(40~59岁)1560例,3组(≥60岁)580例,按拟定观察指标,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三个年龄组心电图P-R间期、Q-T间期均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与年龄呈现"杓形"关系;快速型心律失常、缓慢型心律失常、房室高电压、ST-T改变,1组、2组与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检查心电图,对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儿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的护理方法,为难治性癫痫患儿及其家属提供护理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难治性癫痫行迷走神经刺激术患儿的护理资料,着重从健康教育、癫痫发作的观察与护理、术前手术禁忌证的排查、抗癫痫用药指导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重视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护理干预。[结果]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9例患儿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患儿及家属对治疗满意,患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优质的护理服务能提高迷走神经刺激术疗效,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变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因急性脑病主要为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急性颅脑外伤累及下丘脑、脑干和植物神经系统而引起的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 ,称为脑心综合征 ,当脑病好转后异常心电图亦随之恢复[1] 。本文报告我科自1990年以来收治 15 0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93例 ,女 5 7例 ,年龄 37~ 85岁 ,平均6 2 5± 13 1岁。全部病例均经CT证实为脑出血 ,并在发病后 2 4小时内行心电图 (ECG)检查。电解质紊乱及既往心电图异常者不入选。1 2 脑出血部位CT情况  15 0例脑出血中基底节区出血11…  相似文献   

18.
19.
回顾性分析我院10年间急诊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82例的心电图变化,有心电图变化的700例ST-T段改变占44.6%,心律失常占38.4%两者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4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合并心电图异常者占97.8%,不同年龄组间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基底节脑梗死以及ST-T段改变多见,占此部位异常心电图的48.1%,下丘脑,颞叶,顶叶,枕叶部位梗死以及心律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