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是卒中和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多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超过65岁,对老年房颤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目前指南推荐老年房颤患者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该文介绍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房颤抗凝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我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60~69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1.3%,而≥80岁为7.5%[1].血栓栓塞是房颤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降低血栓栓塞的有效方法.本文分析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血栓栓塞性疾病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患者将接受抗凝治疗.华法令已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瓣膜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电复律)和人工瓣膜置换的抗栓治疗.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预防栓塞的发生,又降低出血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抗凝治疗用于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标准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低抗凝治疗,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栓栓塞发生率、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非瓣膜病慢性房颤患者采用标准抗凝治疗,疗效确切,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老年心房纤颤与脑栓塞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老年心房纤颤发生的病因、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左房扩大与房颤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4年7月-2008年7月住院治疗的91例老年房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1例(34.1%),慢性房颤60例(65.9%);非瓣膜病房颤82例(90.1%),瓣膜病房颤9例,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P<0.05).慢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高于阵发性房颤脑栓塞的发生率,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是老年人栓塞卒中的常见原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和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确诊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观察三组栓塞、出血和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结果 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栓塞及上腹部不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轻微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中强度华法林抗凝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 低强度华法林抗凝能降低非瓣膜病房颤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抗血栓栓塞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发现,心房颤动(房颤)随年龄的增加,栓塞并发症尤其是栓塞所致脑卒中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老年患者的年发病率可高达5%,为无房颤者的6倍[1]。非瓣膜病房颤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可使栓塞的发生率增加50%[2]。因此针对非瓣膜病房颤栓塞并发症的抗凝治疗,近...  相似文献   

8.

老年患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病率高,房颤相关卒中致死、致残率高。临床实践中,老年房颤患者抗凝应 用普遍不足,但年龄本身并不是抗凝禁忌,对老年房颤患者应兼顾血栓栓塞及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栓药物。  相似文献   


9.
血栓栓塞是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一大并发症,病人往往因此致死、致残.因此,我国每年有数百万病人须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发生.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对慢性房颤病人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安全性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慢性房颤病人(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所致)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血栓栓塞2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2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血栓栓塞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特点以及抗凝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5岁的老老年是房颤高危人群。而年龄本身是引起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如何平衡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获益和出血风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的必要性、抗凝药的选择及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等内容,以期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426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临床特点、血栓栓塞和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2000~2004年426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156例(36.62%),风湿性心脏病54例(12.68%)。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为64例(15.02%),其中瓣膜性房颤与非瓣膜性房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在非瓣膜性房颤中,左房的大小在栓塞组与非栓塞组差异无显著性。接受华法林治疗89例(20.89%)。结论本研究提示房颤的抗凝治疗在基层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3.
<正>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慢性房颤患者面临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的事件,严重血栓事件,如大面积的脑梗死,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近年来,慢性房颤的抗凝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心血管专业医生的重视。对于存在血栓栓塞中危或高危因素的房颤患者建议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是,如果这些患者合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临床特征、抗凝治疗及抗凝强度监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来自广西各地的房颤患者的临床特征、抗凝治疗率、达标率。结果 296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88例(29.72%)在门诊治疗时使用了华法林抗凝,然而达标仅34例(达标率38.64%)。瓣膜病房颤的抗凝治疗率显著高于非瓣膜病房颤(NVAF)(P0.01),但两者的抗凝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患者合并有脑卒中、血栓栓塞、外周动脉疾病等情况时华法林抗凝治疗率显著高于没有上述情况患者(P0.05)。结论广西地区持续性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率及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引发血栓栓塞,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国外多个研究结果表明,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正常窦性心律者增高5~6倍。因此如何预防栓塞是治疗心房颤动的重要目标。华法林能使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风险显著减少约2/3。本文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77%[1],即目前大概有房颤患者约1 000万.无论是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还是永久性房颤,亦或是症状性房颤及无症状性房颤患者均显著增加血栓栓塞风险.非瓣膜病房颤和二尖瓣狭窄所致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分别是窦性心律者的5倍和20倍[2],并且随年龄增长这一风险继续增加.此外,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房颤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可见对于房颤患者采取适当的抗栓治疗尤为重要,加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新发与复发对改善房颤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其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经食管超声检查发现,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内血栓90%位于左心耳。因此,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可能会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口服抗凝药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多患者不能耐受口服抗凝药药物治疗。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和器械研发的进展,经皮左心耳封堵预防卒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替代华法林预防房颤并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严重并发症为血栓栓塞事件。目前在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栓塞事件中,规范的抗栓治疗已获满意疗效,但因需长期抗凝,患者依从性较差,出血风险高,因此,研究新的预防栓塞事件的方法便显得尤为必要。近年研究表明,B型脑钠肽参与了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病理发展过程,提示有望为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带来新的方向,本综述主要阐明B型脑钠肽对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AF)以非瓣膜性AF多见.对于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为3分)的脑卒中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防治是AF患者治疗的重点.部分患者存在高龄、抗凝无效、抗凝禁忌,为血栓栓塞事件的防治带来困难.对此类脑卒中高危的老年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C)能替代非瓣膜性AF患者的抗凝治疗,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