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CT影像学特征,为慢性重型肝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1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利欣、丹参注射液、促肝细胞生长素、血制品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氟康唑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病原菌分布特征及治疗前后CT影像学特征。结果 114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18株,其中假丝酵母菌属93株、曲霉菌属75株及组织胞浆菌39株,分别占42.66%、34.40%及17.89%;治疗前,两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分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研究组的CT影像学特征改善效果明显,患者出现CT影像学特征分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T平扫可见双肺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治疗后CT平扫显示,双肺病灶密度及范围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为主,患者的临床CT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结节和磨玻璃影,患者给予氟康唑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肾移植术后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3个月内;25例患者中,痰真菌培养阴性5例,阳性20例.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9例,平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感染各2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1例,曲霉菌属感染5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及克柔假丝酵母菌混合感染1例;单独应用氟康唑治愈12例,单独应用伏立康唑治愈3例,先用氟康唑、改用伏立康唑治愈4例,单一应用伊曲康唑治愈2例,伏立康唑联合及序贯卡泊芬净治愈2例,死亡2例;治疗过程中减量或停用免疫抑制剂5例.结论 肾移植术后IPFI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对拟诊病例,宜尽早开始经验性治疗,临床诊断病例及时抢先治疗,以能早期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CT特点,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控制并发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2月进行治疗的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试验组患者采用氟康唑治疗,根据CT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变和病原菌分布。结果治疗前,对照组真菌培养结果显示假丝酵母菌属占44.58%、曲霉菌属占27.71%、组织胞浆菌占21.69%、其他真菌占6.02%,试验组假丝酵母菌属占43.96%、曲霉菌属占42.86%、组织胞浆菌占15.38%、其他真菌占4.40%,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病原菌分布状况基本相同,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对照组患者CT结果表现为结节占40.42%、磨玻璃影占27.66%、网格或线样占21.28%、胸腔积液占10.64%;试验组CT结果中总显效率结节占36.17%、磨玻璃影占31.92%、网格或线样占25.53%、胸腔积液占6.38%。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多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较为常见;合理使用氟康唑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疗效确切;患者CT主要表现为结节和磨玻璃影,但无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7例IF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存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但有9例无明确危险因素且常规免疫学检查正常.酵母菌感染25例,病原学诊断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7例、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6例、光滑球拟酵母菌感染6例,未分类假丝酵母菌感染3例,涎沫假丝酵母菌、异常汉逊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各1例;曲霉感染9例;新生隐球菌感染2例;肺组织胞浆菌感染1例.86.5%的患者有发热,62.2%的患者白细胞升高.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50.0%为两肺片状浸润影,33.3%为支气管肺炎型,16.7%为弥漫型;侵袭性曲霉感染患者肺部影像学表现:50.0%为孤立性团块影,50.0%为弥漫型;肺组织胞浆菌感染CT表现为两肺弥漫型大小分布均匀的粟粒样结节影.34例IFI患者行抗真菌治疗,疗程3.5~23.5周,平均疗程10.0周,总的治愈率为58.8%,好转率为8.8%,病死率为17.6%.结论 大部分IFI患者存在危险因素,但有部分IFI患者无危险因素;IFI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假丝酵母菌感染与曲霉感染影像学表现不同;长疗程抗真菌治疗可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5.
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5例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痰培养、胸片、CT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分析。15例发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者均有发热(体温〉39℃),伴咳嗽(咳少量白痰),不同程度胸闷,其中10例肺部可闻及湿哕音;均送痰培养,连续2次培养出白假丝酵母菌者3例,曲霉菌者3例;均胸片示双肺呈斑点、云絮状改变,6例CT有结节样改变,4例CT有光晕征或新月形空气征样改变;临床诊断6例,拟诊9例;所有患者在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其中9例(60.00%)死亡,6例症状改善。提示血液病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死率高,在感染早期应结合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和微生物检测,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CT影像学检查在血液肿瘤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选择医院接诊的68例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CT影像学进行检查。分析X线胸片诊断与CT诊断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率比较、肺部真菌感染类型、病原菌分布构成比、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 35例患者发生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感染率为51.47%;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经CT影像学检测,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主要有弥漫型、曲菌球型、实变型和结节型,分别占37.14%、25.71%、22.86%和14.29%;35例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查操作规程》进行病原学诊断,均呈现阳性,阳性率为100.00%;X线胸片诊断8例呈阳性,阳性率22.85%;CT影像诊断31例,阳性率88.57%,CT影像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胸片诊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分布主要是以曲霉菌属为主,其次为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CT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或肿块影、晕征、空洞。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特别是在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治疗中,结合患者临床的基础疾病,可以初步的诊断肺部真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放化疗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菌株分类与耐药性,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方法 采用问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12月141例肺癌患者放化疗后进行痰常规真菌检查,并对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1例肺癌放化疗患者中,肺部真菌感染56例,感染发生率为39.7%;真菌类型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占94.6%,曲霉菌属占5.4%,假丝酵母菌属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占62.3%,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5.1%,克柔假丝酵母菌占 13.2%,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4%;光滑假丝酵母菌耐药率最高.结论 肺癌放化疗后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时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晚期肺癌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及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医院2006年6月-2010年12月42例老年晚期肺癌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对感染病原菌种类、药敏状况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痰培养出真菌42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4株占57.1%,光滑假丝酵母菌9株占21.4%,热带假丝酵母菌4株占9.5%,克柔假丝酵母菌4株占9.5%,曲霉菌属1株占2.4%;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敏感,仅2株对酮康唑耐药,所有菌株均对伊曲康唑敏感;根据真菌培养结果对症治疗后39例好转,再次痰培养结果显示阴性,死亡3例,系合并低蛋白血症、糠尿病及严重贫血,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由于肺不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导致肺部易有细菌定植,由于疾病进展或者化疗后,身体免疫力低下,容易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化疗期间应增加免疫力并密切观察,发现感染,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肾移植术后9例符合临床诊断和临床拟诊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临床诊断和拟诊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患者中,血培养确诊黑曲霉菌性肺炎1例次,痰培养诊断肺曲霉菌属感染3例次,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阳性5例次,CT扫描典型表现诊断2例次,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或细菌感染6例,合并假丝酵母菌属感染1例,单纯IPA 2例;7例临床拟诊后立即给与伏立康唑静脉注射,其中有2例合并或序贯给予米卡芬净治疗,1例给予伊曲康唑注射液,1例给予卡泊芬净注射液治疗;合并CMV感染者给予更昔洛韦,合并细菌感染者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愈8例,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对肾移植术后拟诊曲霉菌属感染者应结合GM试验、CT扫描和临床表现,尽早进行经验性治疗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并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4年5月医院治疗的97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病原菌分布及治疗效果,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7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真菌97株,主要为曲霉菌属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8.87%和67.01%;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9.38%,死亡20例,病死率20.62%。结论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不典型,但存在多种危险因素,有助于早期开展经验型用药,此期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感染较高,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差,氟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还需要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浸润性肺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12月-2011年6月于医院采用CT进行诊断检查的24例原发浸润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不同感染分类的CT表现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例原发浸润性肺真菌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别为曲霉菌属占41.7%、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5.0%、放线菌占20.8%等,病灶表型比例由高到低为曲菌球型占41.7%、弥漫型占29.2%、实变型占20.8%及结节型占8.3%,各型CT表现各有特点.结论 原发浸润性肺真菌感染的CT表现有其特有的特点,在疾病诊断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评价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肺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9月1日—2012年5月31日某院呼吸内科诊断为肺真菌感染并接受伊曲康唑治疗的42例COPD患者临床资料,随机抽取同期住院53例COPD不伴肺真菌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42例COPD合并肺真菌感染患者,经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8例,临床诊断34例;急性病例6例,慢性病例36例;真菌检查阳性者共28例,其中检出白假丝酵母菌6例,曲霉菌13例,未分类真菌7例,混合感染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有创机械通气、糖尿病、侵入性真菌病感染史是COPD合并肺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伊曲康唑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66.67%,真菌清除率为60.71%,总有效率为64.29%;28例真菌检查阳性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真菌清除率和综合疗效评价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20例)、60.71%(17例)、67.86%(19例)。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肺真菌的急、慢性感染患者,以及COPD白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感染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81%,多数轻微可逆,未对治疗造成明显影响。结论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肺真菌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医院真菌感染现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医院真菌感染的现状,加强感染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09年206例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病例资料。结果真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率为0.96%;真菌种类白色假丝酵母菌占首位,为70.90%;高龄、抗菌药物的滥用、侵入性操作、激素的应用、放疗、化疗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控制感染的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是预防和控制医院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降阶梯治疗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应用的重要性.方法 将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经验性抗感染284例,分为降阶梯组126例和升阶梯组158例,比较二组发热持续时间、感染控制率、感染相关死亡率及真菌感染率.结果 降阶梯治疗与升阶梯治疗的其感染控制率分别为77.8%和63.5% 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7.23±2.47) d和(8.97±3.16) 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两组感染相关死亡率分别为4.76%和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5 两组真菌感染率分别为25.4%和2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结论 降阶梯治疗能明显提高感染控制率,减少发热时间,且不会增加继发真菌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检测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诊断组)和1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并将两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4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有8例为支气管-肺真菌感染,6例为真菌血症;真菌菌种分别为念珠菌感染11例(混合感染1例),曲霉感染2例,卡氏肺孢子菌感染2例(其中1例为临床诊断无病原学证据).诊断组血浆(1→3)-β-D-葡聚糖平均浓度为(105.02±82.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65±1.01)ng/L(P<0.01).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阈值为≥20 ng/L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2.86%、89.58%、72.22%、97.73%.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的检测可作为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未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52例COPD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52例医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感染菌种包括:白假丝酵母菌40例(76.92%),光滑假丝酵母菌3例(5.77%),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13.46%),毛霉菌属及曲霉菌属各1例(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累计全身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500 mg、低蛋白血症、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及合并糖尿病与COPD患者发生医院肺部真菌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计全身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500 mg、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机械通气、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继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了解COPD继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支气管哮喘患者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继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48例哮喘医院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28例哮喘患者继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48例,感染率占14.6%;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原菌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7.9%;主要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病情分度、侵入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 结论避免盲目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哮喘并发医院肺部真菌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诱发因素、真菌类型、基础疾病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内科治疗时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由机体、真菌与环境综合作用生成,其中,基础疾病继发感染是引起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主要可能性诱因是长期使用抗生素(56.7%)、各种激素(81.7%)、侵人性操作(53.3%);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73.3%)。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提升,60岁以上患者占76.5%。经过综合治疗与抗真菌药物治疗,治疗总有效数为56,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无临床特异性,在治疗中要充分利用综合性治疗与高校抗真菌药物治疗,早发现、早诊断,并进行及时预防与治疗,可有效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老年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后并发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诊断及防治。方法 通过对42例真菌感染患者现状调查,对疑有真菌感染患者进行分泌物和体液的培养。结果 真菌感染占同期肿瘤科医院感染病例的11.67%,感染部位以口腔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肺部、肠道;真菌感染类型主要是白色念株菌感染、克柔念株菌感染等;感染发生与患者原发病、放疗、化疗及激素的应用、抗生素应用等有关。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真菌感染的发生、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医院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菌种分类及临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9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菌种分类、标本种类、疾病种类、科室分布等。结果 4年间共检出侵袭性真菌1 945株,总的检出率为17.0%,2006-2009年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6%、15.7%、16.8%和21.2%。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占92.4%,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占60.5%;丝状菌占7.6%。检出的1 945株真菌主要分离自痰、尿和大便标本。真菌感染患者主要来自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传染科、神经内科和ICU等科室。结论侵袭性真菌的检出率逐年升高,白色念珠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非白色念珠菌和毛霉菌属引起的感染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