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海燕 《工企医刊》2015,(2):1286-1287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血气分析采血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寻求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采血方法。方法将我院近年来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对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部位进行采血,观察三组患者主观疼痛的发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足背动脉穿刺组患者在主观疼痛发生率、一次性采血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显著高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0.05);而在血肿发生率、误穿静脉发生率等方面显著低于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0.05)。结论利用足背动脉进行血气分析时穿刺采血,有利于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痛苦,提高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视锐5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法在细胞免疫治疗前采血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穿剃患者268例.其中观察组168例应用视锐5超声引导下穿刺采血法,对照组100例应用传统穿刺采血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视锐5超声引导下穿刺采血法一次性成功率99.4%,传统穿刺采血法一次性成功率8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为(30±25)s,患者满意度为100%,对照组穿剌时间为(60±35)s,患者满意度8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视锐5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穿刺采血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还减少了并发症发毕.倌得在临床摊广廊用  相似文献   

3.
钟金富 《中国卫生产业》2013,(34):15+17-15,17
目的研究并分析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外周动脉采血法,对照组使用常规股静脉穿刺法,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一次采血的成功率与患儿疼痛度。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5.0%(38/40),对照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85.0%(34/40),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3/40)和20.0%(8/40),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动脉采血是一种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的采血方式,值得在新生儿护理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选取210例行血液净化深静脉置管患者,观察采用不同穿刺部位和定位方法时,患者一次成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误穿动脉、局部血肿、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右颈内静脉组感染率与股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一次成功率较常规穿刺组和超声定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应选择合适的穿刺静脉、配合辅助定位手段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可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足背动脉缺如患者比例,并比较足背静脉、桡动脉血气结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观察1073例全麻下手术患者,仔细触摸患者双足背动脉,如未扪及双足或一侧足背动脉搏动,应用B超仪检查足背,如未见有搏动性血流的动脉,仅见无搏动血流的静脉,即可视为双足或一侧足背动脉缺如.同时可发现足背动脉缺如的足背温暖、浅表静脉充盈.同时行浅表足背静脉采血(勿需上止血带)、桡动脉采血,血气分析并比较.结果 足背动脉缺如患者36例,约为3.4%.足背静脉、桡动脉血气比较提示pH、PO2、P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2%、O2ct、HCO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临床观察结果提示,足背动脉缺如患者,经足背充盈浅静脉采血行血气分析,血气值虽与动脉类似,但pH、PO2、PCO2的差异应予注意,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两种入路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本文收集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共1128例次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成锁骨上入路526例次,锁骨下入路602例次。结果锁骨下入路成功穿刺515例次,成功穿刺率为97.9%,发生并发症56例次次,并发症发生率为5.9%,其中堵管18例次,误入动脉15例次;锁骨上入路成功穿刺555例次,成功穿刺率为91.9%,发生并发症65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0.5%,其中堵管16例次,心律失常7例次,空气栓塞16例次,血气胸11例次,误入动脉15例次;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锁骨下入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锁骨上入路,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锁骨下入路具有较锁骨上入路误穿动脉、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少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经外周中心静脉(PICC)留置方法在高龄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行PICC的高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和盲穿技术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导管尖端到位率、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出血情况、导管堵塞情况、置管后舒适度、穿刺时痛苦度及护士对两种置管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差别。结果超声引导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盲穿技术组,7d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情况低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尖端到位率及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患者的疼痛度低于盲穿技术组,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于盲穿技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能明显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堵管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结合塞丁格(MST)技术在改进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方面的适用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108例采用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的患者及108例采用常规直视盲穿PICC的患者,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8.89%高于盲穿组的72.22%(P=0.002);一次置管成功率82.41%高于盲穿组的57.41%(P=0.000);穿刺失败率0.09%低于盲穿组的7.4%(P=0.017);导管颈内异位2例(P=0.003)、穿刺点渗血2例(P=0.017)、静脉炎3例(P=0.001)、导管堵塞1例(P=0.010)分别低于盲穿组的13、10、18、9例;两组置管所需时间超声组〈15min15例,15~25min72例,〉25min21例;盲穿组〈15min12例,15~25min70例,〉25min2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结论血管超声结合MST技术行PICC置管具有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减少局部组织损伤和并发症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优化的PICC的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本院132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静脉化疗组(29例);(2)子宫动脉栓塞及动脉灌注化疗组(85例);(3)手术治疗组(18例)。保守治疗的114例患者均于化疗后72h在超声引导下行负压吸宫人工流产术,术后严密随访,每周监测血HCG,超声观察病灶缩小及周围血流减少情况。结果静脉化疗组住院时间长于子宫动脉栓塞及手术治疗组(t’=4.69,5.53,P〈0.05),后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术中出血量高于子宫动脉栓塞与静脉化疗组(P〈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血HCG值降至正常时间与子宫动脉栓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化疗组与子宫动脉栓塞组及手术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动脉栓塞组病灶消失时间与静脉化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手术组(保留子宫)月经复潮时间稍高于与静脉化疗组及子宫动脉栓塞组,但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是明确CPS诊断的重要方法,子宫动脉栓塞能迅速止血、有效杀胚,减少大出血风险且避免切除子宫,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组和尿激酶动脉溶栓组,每组5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并发症等。结果rt-PA静脉溶栓组溶栓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88.0%(44/50)比66.0%(33/50)],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6.0%(3/50)比28.0%(1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1,3,10,30d的NIHSS评分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溶栓后3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不仅血管再通率高,且溶栓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临床上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较差患者采用逆向静脉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00例内科长期输液且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分别进行逆向静脉穿刺置管和顺向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的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穿刺血管局部红、肿、疼痛的发生率、静脉针留置天数等。结果逆向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顺向静脉穿刺(P〈0.05),逆向静脉穿刺血管局部红、肿、疼痛的发生率略低于顺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留置时间基本相同。结论逆向静脉穿刺法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是一种可行、有效的穿刺方法,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经左、右侧上肢床旁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置管结局的影响。方法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行PICC的患者458例,按随机表分为经左侧置入组(n=230)和右侧置入组(n=228)两组,于置管后即刻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头端位置,并随访至导管停止使用时为止。结果右侧置入组出现送管困难的比率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14.9%比24.8%,P=0.003),导管头端大于40°成角的比率也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2.2%比23.4%,P=0.000)。两组患者导管头端位于中心静脉部位的到位率差异尤统计学意义(54.4%比53.0%,P=0.538),右侧置入组头端位于上腔静脉近心段的比率明显高于左侧置入组(21.0%比6.6%,P=0.001);右侧置入组导管头端异位于头臂静脉的比牢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48.1%比66.7%,P=0.008),异伉于颈内静脉(P=0.859)和锁骨下静脉(P=0.696)的比率与左侧置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导管留置时间(P=0.617)、穿刺血管局部静脉炎发生率(P=0.561)、导管堵塞率(P=0.774)及导管相关感染率(P=0.854)方面差异尤统计学意义,右侧置入组的上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左侧置入组(4.4%比8.3%,P=0.043)。结论经右侧上肢置入PICC的效果优于经左侧上肢,建议临床中置入PICC时优先选择经右侧上肢置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 kg沙袋压迫6 h和1 kg沙袋压迫4 h在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患者中的效果差异。方法 将2019年1月—2020年9月79例科室收治的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股动脉穿刺部位给予1 kg沙袋压迫6 h,研究组40例股动脉穿刺部位给予1 kg沙袋压迫4 h。比较两组排尿困难、出血发生率以及腰背痛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值、舒适度、满意度、睡眠质量。结果 研究组排尿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腰背痛NRS值低于对照组,舒适度、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两组SPIEGEL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凝血功能正常患者行肝动脉血管介入术后采用1 kg沙袋压迫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时间由6 h缩短到4 h不会增加患者出血风险,且可降低患者排尿困难情况以及腰背痛,患者具有较高的舒适度、满意度以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范昭豪  邓亮  戴武强 《现代保健》2014,(11):154-156
目的:比较中心静脉导管行胸穿术与传统的胸穿针行胸穿术的疗效及安全性,为基层医院推广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取代传统胸穿针进行胸穿术治疗胸腔积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300例胸腔积液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采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穿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胸穿包的胸穿针行胸穿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时间、气胸发生率、伤口感染率、住院期间穿刺次数、单次抽液成功率及结核性胸腔积液住院费用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和伤口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气胸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穿刺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单次抽液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可减少气胸发生率,减少抽液次数,单次成功率高,住院费用低,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新辅助化疗不同化疗途径对巨块型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巨块型(局部肿瘤直径≥4cm)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化疗途径的不同分为动脉化疗组和静脉化疗组,比较两组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结果动、静脉化疗组中,化疗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0.8%,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为达到可以手术的程度,动、静脉组中接受第二疗程化疗者分别占22.5%和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静脉组中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和血液系统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年、5年生存率动脉组分别为82.5%和77.5%,静脉组分别为80.4%和73.9%,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对巨块型子宫颈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静脉化疗使用简单、经济,易于在基层推广;动脉化疗对于控制局部进展型子宫颈癌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脉血气分析不同采血部位的比较,寻找更合适的采血部位.动脉血气标本采集部位为任何表浅易接近的动脉血管,常采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方法:自2009年1月-10月,我科对160例老年呼吸疾病患者随机分四组,分别从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行标本采集.比较从股动脉、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采血所需时间、患者疼痛感、血肿发生率、皮肤淤青发生率,结果:见下表.结论:从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皮肤淤青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常规体位下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及穿刺方式的选择。方法130例急诊危重症病人行中心静脉置管,比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股静脉穿刺置管过程中及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结果两种方法穿刺成功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8.5%(经锁骨下静脉)和95%(经股静脉);误穿动脉出现比率、导管留置期间发生导管堵塞或打折的发生率、局部血肿发生率均以经股静脉穿刺置管为高,分别为8.3%、8.3%和10%。结论在非常规体位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优于股静脉;在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作为建立深静脉通路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进行比较,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最佳途径。方法对3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共264例进行分析,分别比较穿刺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过程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颈外静脉、股静脉、PICC置管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5.33%、86.95%和92.59%,总的成功率分别为96.15%、95.83%和90.0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7%、10.42%和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9%、70.83%和28.33%;,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穿刺途径均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但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颈外静脉组明显低于另外2组,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静脉通道应首选颈外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在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便及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调查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180例住院病人应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的不同部位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臂与手背穿刺部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局部渗血(17例)与导管脱出(6例)、静脉炎(5例)、导管阻塞(9例)逐一差异比较,分别为χ^2=5.620,P〈0.05;χ^2=5.684,P〈0.05;χ^2=6.971,P〈0.01;χ^2=2.653,P〉0.05。结论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做好周密预防措施,改进和创新护理技能,可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是静脉留置针技术普及应用和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术后化疗乳腺癌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PICC置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91.67%、100%和3.3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76.67%、86.67%和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1,P=0.0434,P〈0.0001)。观察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置管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87)。结论将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血管超声PICC置管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置管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