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全麻下扁桃体切除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全麻下行扁桃体切除的患儿80例,分为对照组(2010年10月—2011年12月40例)和研究组(2012年1—12月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扁桃体切除常规护理,统计常规护理组患儿躁动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麻苏醒期护理干预,并对两组躁动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评价苏醒期躁动护理的有效性。结果对照组患儿躁动原因分析显示年龄、不良刺激、术前焦虑、制动不当及麻药残留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全麻下扁桃体切除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躁动原因给予苏醒期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躁动情况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范小庆 《现代养生》2014,(18):212-212
目的:观察小儿全麻手术的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全麻手术的患儿87例,对其术后观察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患儿术后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控制,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且安全有效,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小儿全麻术后患儿,给予密切的监护观察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0例全麻醉术后复苏期躁动患儿安全护理经验。方法:针对患儿全麻醉术后复苏期的躁动特点及所带来的危害性,严密监测呼吸循环功能,掌握躁动指征:重视管道、呼吸道及输液等护理。结果:300例躁动患儿因躁动造成静脉输液外渗或滑脱25例、胃管滑脱1例、导管滑脱1例、伤口出血2例,经护理后安全平稳转出恢复室。结论:全麻醉术后复苏期患儿躁动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而采取各种评估及安全护理措施是患儿顺利渡过术后恢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减少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不良并发症发生。方法:通过176例颌面外科患儿全麻术后苏醒期患儿,出现不同的并发症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及治疗方法。结果:全麻术后苏醒期患儿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根据不同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9,(7):1052-1054
综述麻醉恢复室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护理。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分别从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机制、原因、危害、评估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出术前干预、减少各种不良刺激、严密病情观察、加强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是预防和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有效护理措施,躁动出现后的护理等措施能使患者安全平稳的渡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笔者所在医院改良喉罩小儿静吸全麻术前、术后的护理对策。方法对骨科、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泌尿外科共256例患儿改良喉罩静吸全麻术前、术后护理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小儿气道的解剖与生理特点,改良喉罩特殊的通气结构,做好术前护理,术后保持良好的静脉通道,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加强呼吸道管删,确保有效给氧等护理对策,可预防和减少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使患儿安全度过改良喉罩静吸全麻手术麻醉期,早日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原因和危害,提出对策。方法分析本院儿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2月本院收治全身麻醉术后出现苏醒期躁动患儿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发生全身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28例患儿中,伤口疼痛引起7例,导尿管刺激引起4例,各种导管、氧气罩等刺激引起6例,麻醉药作用引起5例,其他原因引起6例。结论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很多,应全面了解掌握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原因及其产生的危害,并妥善进行处理,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制定详细的处理方法。方法对日照市人民医院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期间收治疗138例全麻患儿进行统计。结果 138例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占到31.9%,男女患儿全麻发生率分别是29.0%和3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小儿苏星期躁动的出现原因很复杂,通过常规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病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小儿全身麻醉苏醒后躁动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最新医疗学术成果,探讨导致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因素,为儿童术后躁动防治提供可行方式,增强小儿全麻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接受全身麻醉治疗的患儿14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是否出现躁动现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并分析导致这些患儿出现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结果在调查结果当中,24例患儿在苏醒期出现躁动,占比16. 2%。并且统计分析得出年龄、术前焦虑、留置导尿管、术后疼痛与儿童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性较大。结论小儿全麻术后躁动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做好患儿术前的心理安抚工作,年龄小的患者更需要重点关注,增强儿童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隋平  阮辉 《现代保健》2011,(3):34-35
目的 分析全麻患者术后躁动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0月3月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全麻后手术的7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和发生躁动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为27.51%,其中麻醉深度不当、术后镇痛不良、不良因素刺激、术后制动不全以及患者心理应激等是导致麻醉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结论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加强术中和术后监护,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和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导尿时机对全麻患者苏醒躁动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时机的选择对全麻患者苏醒后躁动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90例行全麻下腹部手术的男性患者,手术时间均>1h,随机分成3组,A组于术前4h行导尿术,B组于麻醉诱导前行导尿术,C组于麻醉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3组患者在麻醉苏醒后及回病房1h后的苏醒躁动评分.结果 3组患者苏醒后躁动率比较有差异,术前4h导尿组的苏醒躁动评分显著低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手术前4h行导尿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术后苏醒期发生躁动的概率,对于保护患者安全,减少护理差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全麻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2~10岁进行腹腔镜择期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七氟醚组,采用高浓度七氟醚诱导后,置入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全麻;B组为氯胺酮组,采用氯胺酮、芬太尼静脉诱导后置入气管插管,术中氯胺酮及丙泊酚维持静脉全麻。连续观察两组患儿术中MAP、SPO2、HR的变化,以及术毕停药以后两组患儿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安全离开手术室的时间。结果两组患儿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安全离开手术室时间及发生恶心、呕吐、与躁动的现象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七氟醚组少于氯胺酮组。结论经喉罩全凭七氟醚吸入全麻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时,诱导快,无异味刺激,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术后麻醉苏醒快,恶心呕吐、口咽不适、躁动发生率低,是应用于小儿麻醉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7,(6):869-870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1月于我院行全身麻醉胸科手术的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苏醒期躁动情况分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护理对策。结果 116例患者术后发生躁动13例,发生率为11.21%。单因素分析显示,躁动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高于非躁动组,留置尿管、制动不当、气管插管刺激发生率均高于非躁动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疼痛、留置尿管、制动不当及气管插管刺激为影响全身麻醉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全麻胸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中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少患者躁动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全麻剖宫产术后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2018-2019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收的96例行全麻剖宫产术的妊娠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参照Ri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SAS)评估患者术后麻醉复苏期躁动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躁动将其分为发生组27例及未发生组69例,设计一般情况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找出妊娠合并高血压全麻剖宫产术后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经多项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异常、ASA分级为Ⅲ级、各种不良刺激、术后无镇痛、术前无用药均是妊娠合并高血压全麻剖宫产术后麻醉复苏期发生躁动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妊娠合并高血压全麻剖宫产术后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以白细胞计数异常、ASA分级、各种不良刺激、术后镇痛及术前用药较为常见,临床需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干预措施,以降低躁动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医院》2016,(9):1313-1315
目的探讨采用音乐疗法配合足底按摩加快颅脑术后患者神志清醒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以80例颅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音乐疗法配合足底按摩,比较两者患者术毕进入ICU后至神志完全清醒的时间以及患者术毕进入ICU后发生躁动、呕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毕进入ICU后至神志完全清醒所需要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发生躁动、呕吐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音乐疗法配合足底按摩可促进颅脑术后患者神志尽快清醒,减少全麻恢复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黎邝  潘俊佐 《现代医院》2011,11(2):30-32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预防小儿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期下腹部手术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手术开始前给予帕瑞昔布钠0.5 mg/kg)、B组(手术开始前给予曲马多2 mg/kg)和C组(手术开始前给予等容生理盐水)各30例,三组均以8%七氟烷、维库溴铵、舒芬太尼诱导,术中以2%~5%七氟烷维持。分别记录术毕患儿手术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评分和疼痛评分。观察患儿各种不良反应(如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术后24 h随访。结果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B组低于C组(p<0.01);拔管后15、30、45、60 min VAS评分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B组低于C组(p<0.01)。术后24 h内三组患儿均无心律失常、呼吸抑制、凝血功能异常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畏寒发热、心悸、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预防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良好,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安全用于小儿七氟醚全麻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ICU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通过统计2010年264例ICU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264例全麻苏醒期躁动患者中,切口疼痛84例(31.9%),气管导管刺激66例(25.1%),尿管刺激60例(22.4%),肌松药的残余作用35例(13.3%),其它19例(7.3%)。结论针对不同躁动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减少躁动对患者所造成的伤害,确保患者安全地度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预防胸腔镜手术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氟比洛芬酯(F)组30例;安慰剂(C)组30例.分别于术毕前20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和生理盐水2ml.观察术后躁动程度,并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F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 氟比洛芬酯可以明显减少胸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减少术后芬太尼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以喉罩管理呼吸道静吸复合全麻加骶麻在小儿脐下手术中的应用,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 3~6岁行择期手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喉罩-静吸全麻复合骶麻组(S),喉罩-静吸麻醉组(L),每组30例。观察患儿术中生命体征、苏醒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结果 MAP、HR和SPO2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组麻醉苏醒时间明显长于S组(P<0.05),S组术后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L组(P<0.05)。结论 2组方法都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但喉罩-静吸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苏醒时间较短,且可明显降低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冯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359-360
目的总结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心得。方法总结30例患儿在全麻下进行室间缺损封堵术的术后监护方法,观察患儿恢复情况如何。结果对30例患儿进行术后随访时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经超声显示封堵器的位置良好,没有影响到心脏瓣膜的功能。结论室间隔损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效果很好,但是对于全麻患儿一定要进行特殊护理,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