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障碍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72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病例,分析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部位、文化程度、受伤方式等因素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结果 本组病例痊愈34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2例.精神障碍与人院时GCS无关,额颞叶损伤并发精神障碍多见,受教育程度与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结论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受病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与颅脑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72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病例,分析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部位、文化程度、受伤方式等因素与精神障碍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痊愈34例,显效32例,好转4例,无效2例。精神障碍与入院时GCS无关,额颞叶损伤并发精神障碍多见,受教育程度与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结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受病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4.
杨圣贤 《工企医刊》1996,9(1):107-107
颅脑损伤病人多数由于头部被棍棒击伤,酒后摔伤及车祸击伤头部所致。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同时脑干内有3—12颅神经核,人体的全身感觉、运动纤维都经脑干通过,再者脑干还是网状结构,是呼吸循环等生命中枢的所在地。我科自1993年11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所致颅脑损伤患者4921例,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将并发精神障碍患者设为A组,并在未发生精神障碍颅脑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B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和可疑影响因素,分析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影响因素。结果4921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精神障碍48例(0.98%)。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损伤到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额叶损伤、颞叶损伤、脑干损伤、损伤程度、颅内血肿、损伤后昏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到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额叶损伤、损伤程度、颅内血肿为影响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中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积极预防和控制,以降低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与伴发精神障碍的相关性,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颅脑损伤患者342例,统计和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满意度),并进行头部CT扫描检查和智商、记忆商测试以及SCID一1/P、PDQC、SCICP评估。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及颅脑损伤性质、程度、部位与发生精神障碍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42例颅脑损伤患者伴发精神障碍249例,发生率为72.8%。其中抑郁症117例(47.0%),焦虑障碍95例(38.2%),躁狂症27例(10.8%),智能和记忆障碍69例(27.7%)。经相关分析显示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家庭满意度及颅脑损伤性质、程度、部位均与伤后伴发精神障碍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0刚直>1.04)、颅脑损伤程度(OR值>1.28)和颅脑损伤部位(OR值>1.31)为颅脑损伤患者伴发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发生率较高,患者年龄、颅脑损伤程度和部位是伴发精神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收集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有效护理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探讨提高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水平的措施。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传统组(n=32例)和干预组(n=32例),传统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传统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OSIE-30评分、MMSE量表评分和MoCA量表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干预组的NOSIE-30评分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周,干预组的MoCA评分和MMSE评分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应积极加行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高瑛  刘庆梅 《现代保健》2009,(20):126-127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为今后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06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体位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开展健康和功能锻炼,了解其病情治疗效果。结果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及呼吸道堵塞等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痊愈67例,好转35例,死亡4例。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蔡菊萍 《现代保健》2011,(5):119-120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且昏迷〉12h的颅脑损伤,表现为广泛性粉碎性颅骨骨折和重度脑挫裂伤,出现急性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及脑疝最多,并且病情严重、变化快、并发症多,是脑外科创伤中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一种损害,病死率可达70%~80%。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早期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可以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笔者所在医院科室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2例,获得较高的救治成活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谢晓燕  朱华 《现代保健》2011,(25):93-94
目的通过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动态观察及护理,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好地指导工作。方法98例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伤情转入急诊ICU病房,对病情的每一发展阶段及过程,均实行动态、连续观察,为患者提供迅速有效、明确到位的医疗护理措施。结果完全康复痊愈出院者69例,占70.41%。结论尽早对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处理与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精心护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残率。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变化快,护理工作难度大。笔者对62例该病术后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3例脑外伤后早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精神障碍发病率以额颞叶损伤为主,抑郁型与额颞叶关系密切。出院时痊愈43例,显著进步29例,进步10例,无效1例。结论颅脑损伤的部位、癫疴发作、年龄是中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 90例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及护理组(A组)和常温治疗及护理组(B组).A组给予亚低温治疗及相应护理,B组给予常温治疗及相应护理.结果 A组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显著低于B组(P < 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配合精心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度颅脑损伤主要指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千损伤或颅内血肿,昏迷在6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它以其颅脑损伤严重,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变化快为特征。经临床观察,准确判断伤情,及时有效的救治与护理,可减少伤残并发症及死亡率。2012年1月~2014牟8月,我科收治12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给予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 26例患者中9例得到治愈,16例病情稳定行后期接受康复治疗,1例死亡。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及全面的护理,是及时抢救,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6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加强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结果26例患者中9例得到治愈,16例病情稳定行后期接受康复治疗,1例死亡。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病情监测及全面的护理,是及时抢救,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蒲丽娟 《现代保健》2009,(21):103-104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的急救技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作为有创人工气道,其护理和并发症的防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也是专家和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本组患者的病情制定出护理方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气管切开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吸痰技巧,保护呼吸道湿润通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损伤过程中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80例高压氧综合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体会。结果本组280例颅脑损伤患者经高压氧综合治疗后,痊愈220例,显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5%。结论在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恰当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