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宝山 《北京中医》2008,27(2):141-142
中医学将瘀血发黄称为“蓄血发黄”、“瘀血黄”,是指血瘀造成的黄疸。此病证最早见于《伤寒论》“太阳病身黄……血证也.抵当汤主之”的论述中。《张氏医通卷九·黄瘅》中所述“以诸黄虽多湿热,然经脉久病无不瘀血阻滞”揭示了此病病机。瘀血发黄既然是血脉受病,治疗必然从治血入手,即在清热祛湿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相似文献   

2.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 1 病因病机 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由口而入,内阻中焦,交蒸于肝胆,以致肝失疏泄,湿热迫胆汁外溢,使面目、小便俱黄. 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熬汁煎液,凝结为石,阻于肝胆,胆汁逆溢而发黄. 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或因脾虚血亏,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 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湿邪蕴结不散,由气分而入血分;或因积聚不消,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均可导致瘀血发黄.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黄疸的病因划分为湿热发黄、瘀血发黄、火逆发黄和寒湿发黄4种。无论从发病机理还是从组成药物的功效分析,这4种原因引起的黄疸,无一不波及血分,诱发黄疸。  相似文献   

4.
王津慧 《陕西中医》2009,30(1):95-9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始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五类;《伤寒论》中按其病因分为湿热发黄、瘀血发黄、火逆发黄和寒湿发黄四种类型。仲景在治疗时,尽管施用了灵活多样的代表方药,但活血化瘀之法是贯穿始终的,为后世治疗黄疸病树立了典范。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胎黄,又名"胎疸",是指婴儿出生后,皮肤面目发黄为特征的病证,因与胎孕有关,故称"胎黄"或"胎疸". 1病因病机 1.1湿热发黄:由于母体素蕴湿热邪毒,遗于胎儿;或于胎产之时、出生之后感受湿热邪毒,郁蒸于内、寒湿阻滞,透发于外而发黄,气色多深而鲜明.亦称"阳黄".  相似文献   

6.
瘀血发黄是中医黄疸常见的证型。无论是古代医家还是现代医家,对瘀血发黄都有相关记载,同时具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中医论治瘀血发黄从复方中药、单味中药及中医外治方面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临床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对于中医论治瘀血发黄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化瘀解毒通腑护脏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良威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1):487-487
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中医"久病入络"、"内结为瘀血"的说法.属"瘀血发黄"范畴,具有正虚邪实的病理特点,临床死亡率较高.笔者采用化瘀解毒、通腑护脏法,及时截断病势,使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转,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前三类发黄中,它们同具有瘀热在里和邪热伤及血分的特点.而寒湿发黄是寒湿与瘀,伤及血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正>《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主寒湿,风痹,黄疸。"《本草经疏》解释说:"以其为治,善治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也。"黄疸的直接原因是湿执或寒湿,但血瘀也为其原因之一,即"瘀血纹黄"。茜草主治"黄疸",因其性味苦寒,理论上讲是可以治疗湿热黄疸。茜草治疗湿热阻滞,  相似文献   

10.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由“以湿为主”逐渐发展为“瘀血致黄”。薛敬东教授认为湿浊内阻,病久伤及血分,导致瘀血发黄,是黄疸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并从复方中药、单味中药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临床提出清热利湿化瘀退黄、温阳燥湿消瘀消黄、滋阴活血利湿祛黄、益气利湿祛瘀退黄、养血和血行瘀退黄等不同从瘀论治的方法,临床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从“湿瘀互结”阐述黄疸的病因病机、用药遣方特点,介绍薛教授治疗黄疸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方伟 《中医药通报》2008,7(4):24-25
黄疸病名出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又云:“目黄者曰黄疸。”关于病机,《金匮要略》云:“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将瘀积的湿热转运于体表,就必然发生黄疽。导致黄疸的原因有多种:或食伤或劳伤,或酒伤或瘀血。故仲景将黄疸分为酒疸、谷疸、女痨疸。在《伤寒论》里又涉及外感兼湿热的发黄证、被火发黄证、燥结发黄证等。  相似文献   

12.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13.
蒙成药德都红花七味丸又名古力贡朝各敦。主要由红花、麻黄、石膏、木通、紫花地丁、诃子、蓝盆花7味药配伍而成。功能是清血热。主治:肝瘀血热,肝区疼痛,目肤发黄,尿黄。本方性凉,为治疗肝病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14.
1清热祛瘀法 湿热困阻中焦,出现心烦、口渴、尿黄、便秘、巩膜发黄、面色暗黑、舌红、苔黄腻。方拟菌陈蒿汤合下瘀血汤加减。如治詹某。男,47岁,1979年10月4日初诊。1976年患黄疸型肝炎,缠绵未愈。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的发黄证,按其病因而分,大体可归纳为四类:即湿热发黄;火逆发黄;瘀血发黄;寒湿发黄。前三类发黄中,它们同具有瘀热在里和邪热伤及血分的特点。而寒湿发黄是寒湿与瘀,伤及血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黄干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2-1133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 ,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 ,由口而入 ,内阻中焦 ,交蒸于肝胆 ,以致肝失疏泄 ,湿热迫胆汁外溢 ,使面目、小便俱黄。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 ,饥饱失常 ,或嗜酒过度 ,皆能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熬汁煎液 ,凝结为石 ,阻于肝胆 ,胆汁逆溢而发黄。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 ,寒湿郁滞中焦 ,胆液被阻 ,溢于肌肤而发黄 ;或因脾虚血亏 ,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 ,湿邪蕴结不散 ,由…  相似文献   

17.
“黄”,“发黄”,“黄疸”小考“黄”、“发黄”、“黄疸”三者同曲异名。“伤寒发黄”属于急性热病一种,有异于“金匮黄疸”。仲景恐后人混淆,故分立名称,而治法亦异,理密法严。仲景治“伤寒发黄”独重阳明,既不取  相似文献   

18.
黄疸退黄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满仓  朱薇 《河南中医》2005,25(4):77-77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特征。黄疸的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 :“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在黄疸治疗大法的基础上 ,总结一些黄疸退黄治法 ,供同仁借鉴。1 治黄必治血 ,血行黄易却黄疸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血分 ,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 ,肝又为血脏 ,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均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急黄即为湿热壅盛 ,邪入营血。黄疸既然是血脉受病 ,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 ,亦即在清热祛湿 (或温化寒湿 )的基础上 ,加用…  相似文献   

19.
黃疸     
臨床辨证治療纲要之十四辨証要約: 1.黄疸为一身皮膚發黃,其主要特征为發黄首先現于兩眼巩膜。故經云:“目黄,溺黃赤,安臥者,曰黃疸”。 2.內經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疸”。故黄疸病因,主要不外湿热。 3.李梴医学入门:“諸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鬱热发黄,大腹必膨脹,蓄血發黃,小腹必急結”。  相似文献   

20.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症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金师认为黄疸病因复杂,因于内者,饮食不节(不洁),肥甘厚味,嗜酒浓茶,七情所伤。因于外者,自然环境的影响,季节气候的变异,六淫侵袭,均可导致湿热发黄,火劫发黄,燥热发黄,寒湿发黄以及虚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