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直肠癌术前诊断、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38例CT影像表现,统计直肠癌局部影像特点、邻近组织侵润情况及远处脏器转移情况,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38例患者中癌灶为腔内肿块15例,腔内肿块伴有肠壁增厚12例,肿瘤突破浆膜层并周围组织侵犯7例;肿瘤侵犯邻近器官或伴有远处转移4例。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对照符合率为81.5%(31/38)。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直肠癌的诊断、分期和术后病理的对照一致性较高,术前螺旋CT增强扫描为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CT及联合应用对腹部脏器闭合性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或临床综合治疗证实为腹部脏器外伤的50例患者67外伤灶的超声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67处损伤的脏器中,超声诊断准确59处,占88.05%,CT平扫诊断准确62个,占92.53%;增强扫描诊断准确66处,占98.50%;在17处复合脏器损伤中,超声诊断准确率88.89%(14/17),CT诊断准确率94.11%(16/17)。结论:超声和CT对腹部实质脏器闭合性外伤的诊断价值是值得信赖的,两者诊断准确率差别不大,可根据临床需求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胸腔巨大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胸腔内巨大脂肪肉瘤的CT表现特点。5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T平扫,其中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5例胸腔内巨大脂肪肉瘤,CT扫描均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其内含脂肪低密度影,邻近肺组织受压;4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3例心脏纵隔受压移位;2例增强扫描均呈实性部分轻度强化,脂肪部分无强化。结论 胸腔内巨大脂肪肉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为密度不均匀的巨大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含脂肪的低密度影。邻近器官和组织表现为受压推移或侵犯。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均匀强化,脂肪部分不强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最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评价宫颈癌宫旁侵犯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评价宫旁侵犯中的价值。方法:收集7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Ⅱ期宫颈癌患者,对其CT影像学表现和FIGO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FIGO分期判断宫旁侵犯的准确性达53.3%(40/75).过低判断率为26.7%(20/75),过高判断率为20.0%(15/75);CT判断宫旁侵犯的准确性为69.3%(52/75)。过低判断率为14.7%(11/75),过高判断率为17.3%(13/75)。FIGO分期和CT判断结果均与手术判断结果一致者40例,FIGO分期判断结果与手术判断结果不一致者35例.CT判断结果与手术判断结果不一致者29例.CT纠正FIGO分期判断结果者10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多平面成像,在判断宫颈癌宫旁侵犯方面比FIGO分期准确、直观。是FIGO分期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 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 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5例经胃镜、手术或上消化道造影证实的食管裂孔疝患者的16层螺旋CT资料并加以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食管裂孔疝的疝囊大小、部位、形态、密度、膈肌裂孔情况及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通过薄层断面和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可以多角度显示疝囊及内容物,可为肿瘤性病变及其他不明原因膈肌膨隆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DR与螺旋CT对急诊胸腹部创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70例,回顾性分析这70例患者的DR与螺旋CT表现,观察两种检测结果的准确率。结果:在70例患者中,有27例患者肋骨骨折,18例患者液气胸,10例患者膈肌损伤,15例患者为创伤性湿肺。在上述病变中,DR诊断肋骨骨折符合率为88.89%(24/27)、液气胸诊断符合率为88.89%(16/18)、膈肌损伤诊断符合率为80%(8/10),创伤性湿肺诊断符合率为86.67(13/15),螺旋CT诊断符合率均为100%,螺旋CT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DR诊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R与螺旋CT都是重要的诊断方式,其中螺旋CT的诊断率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多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中的表现,探查其解剖与变异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35例患者行腹部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3种方法进行血管重建,总结RIPA的起源和分布对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TACE)的指导意义。结果:935例进行右膈下动脉螺旋CT三维重建的病例均可成功显示膈下动脉起源(占100%),其中发自于双侧膈下动脉共干者为163例(占17.4%),单独发自于RIPA者为772例,其中发自于腹主动脉、腹腔动脉干、右侧肾及副肾动脉、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肝动脉分别为367(占39.3%)、320例(占34.2%)、196例(占21.0%)、27例(占2.9%)、11例(占1.1%)和14例(占1.5%)。RIPA参与原发性肝癌(HCC)供血者达12.5%(32/25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在介入术前了解右膈下动脉的起源与分布,并判断有无肝癌侧枝供血,对于临床TACE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研究术前均经螺旋CT增强扫描及超声诊断并经病理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18例患者的影像表现与病理结果,包括良性病变: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厚壁性胆囊炎、胆囊腺肌症、胆囊腺瘤;恶性病变:胆囊腺癌、小胆囊癌。结果 1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占7例,良性占11例;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6例,定性准确率85.71%(6/7),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5例,定性准确率71.43%(5/7);在11例良性病变中,螺旋CT增强扫描与病理诊断符合7例,准确率63.64%(7/11),超声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10例,准确率90.91%(10/11)。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有优势,优于超声检查,但两者都不能确定其组织学类型;而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良性病变的分型优于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胆囊胆固醇性息肉的诊断更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PGC)患者术前CT检查胃裸区(GBA)侵犯与术后中远期生存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8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胃癌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评估GBA侵犯程度,分析螺旋CT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曲线分析术后中远期生存期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胃癌患者近远期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螺旋CT诊断近端胃癌GBA区侵犯准确率为80.77%,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688,P<0.05)。术后随访3年,78例患者中死亡17例,生存61例,其中,胃膈韧带受累、膈肌受累及胃周脂肪受累是影响PGC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Logrank=3.395,Log rank=6.373,Logrank=39.164;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程、T临床分期、GBA区淋巴结个数、跨壁受累、胃膈韧带受累、膈肌受累及胃周脂肪层为PGC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x2=6.954,x2=14.190...  相似文献   

12.
刘海潮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7):1472-1472,F0003
目的比较X线与CT在诊断胃肠道穿孔中的价值,为CT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平片和CT扫描检查。结果 64例病人中,X线腹部平片检查阳性率为68.75%;CT扫描阳性率为8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P〈0.01)。影像学表现X线腹部平片检查40例膈下或腹壁下(侧卧位)见新月形或半弧形游离气体影,20例表现为阴性;CT检查,32例腹腔内新月形或小气泡状游离气体影,其中肝前间隙内游离气体20例次,肝十二指肠韧带区4例次,肝门区4例次,小网膜区4例次,肝脾周和前腹壁下方区域内的游离气体影表现为新月状或半弧形,其余部位多表现为脏器组织间隙内的小气泡影。另外,CT表现有胃肠道穿孔区周围蜂窝组织炎或并少量积液44例,肠梗阻表现8例,阑尾周围炎性浸润或脓肿12例,胃肠壁增厚32例,充盈缺损16例,肿块8例,少量腹水8例。结论 CT在胃肠道穿孔及其病因和并发症的诊断中明显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急性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左侧膈肌破裂31例,右侧膈肌破裂5例,双侧膈肌破裂2例(因双侧膈肌破裂诊断及治疗不同步,共行手术40例次)。经胸手术37例次,经腹手术3例次,均行膈肌破裂修补术。除3例严重多发伤死亡外,其余37例次手术均治愈。结论创伤性膈疝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一组结节病的比较影像学的分析,深入认识结节病的影像学特征,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减少误诊。方法 收集2015—2019年间32例经病理证实或临床治疗证实的胸部结节病(包括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患者的CT和18F-FDG PET/CT表现,回顾性的分析了其病变形态、分布、强化以及代谢特点并进行研究。结果 在32例患者中,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30例,肺部表现18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15例,肺内其他表现10例,累及颈部淋巴结2例,累及膈肌脚1例,腹部淋巴结1例;纵隔淋巴结均匀强化25例,环形强化5例,纵隔淋巴结代谢增高8例(100%)。结论 胸部结节病的影像表现多种多样,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强化及PET高代谢为其特征,二者结合有助于结节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胸腺瘤的CT表现及病理表现,研究CT对胸腺瘤的分类、分期和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胸腺瘤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并进行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胸腺瘤病理分为良性胸腺瘤、恶性胸腺瘤Ⅰ型、恶性胸腺瘤Ⅱ型。CT表现:纵隔肿块;纵隔胸膜侵犯;胸膜种植;肺侵犯;心血管侵犯;心膈角区及腹腔受累。本组病例CT对纵隔肿块、肺侵犯、心膈角区及腹腔受累显示较好,但CT对纵隔胸膜侵犯显示较差。肿瘤的大小对判断病变恶性程度有一定价值,肿瘤越大,恶性程度越高;而瘤内钙化对判断恶性程度可能无价值,肿瘤内出现钙化不排除侵袭性胸腺瘤的可能。结论CT能准确显示恶性胸腺瘤周围侵犯范围、胸膜种植及远隔转移,可进行分期和决定治疗方案,并对分类及预后做出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1例卵巢肿瘤(其中良性43例,恶性38例)的64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良性卵巢肿瘤CT检出39例,准确率90.7%;CT检出恶性肿瘤38例,准确率94.3%。结论:64排螺旋CT扫描可以任意方向重建,清晰显示肿瘤在盆腔空间位置以及与盆腔脏器之间的比邻关系,对肿瘤的定位与定性、病变范围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比鼻咽癌颅底骨侵犯诊断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计算机体层成像(CT)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鼻咽癌患者65例,治疗前全部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检查及CT检查,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全部65例患者中,CT检查结果显示21例患者的颅底骨质完全正常,19例患者颅底骨质溶性破坏,边界模糊,边缘硬化,骨质结构丧失,破坏灶内无钙化,其中7例患者肿物对一侧卵圆孔造成侵犯,卵圆孔周边骨质坏,边缘模糊,孔腔扩大。磁共振扫描检查结果发现38例患者存在颅底骨质侵犯,对枕骨基底部、斜坡、双侧或一侧蝶骨大翼、蝶骨体、岩尖造成累及。CT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29.23%(19/65),敏感性为50.0%(19/38);磁共振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58.46%(38/65),敏感性为100.0%(38/38);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0%;磁共振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敏感性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结论:与CT检查相比较,DWI诊断鼻咽癌颅底骨侵犯的准确性更高,能为鼻咽癌的疾病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用于肝脓肿检查中的影像特征及结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3月肝脓肿患者7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70例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与影像学特征。结果:70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率为97.14%,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患者经64排螺旋CT平扫影像特征表现为:肝右叶41例、肝左叶29例,病灶直径(4.65±0.69)cm,分隔状18例、椭圆形52例,病灶清晰19例、模糊51例,病灶密度内部均匀14例、不均匀56例,合并征象占比最高的为不规则分隔征37.14%。增强扫描影像特征表现为:双环强化征37例(52.86%)、三环强化征16例(22.86%)、分隔强化征14例(20.00%)、边缘强化征3例(4.29%)。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肝脓肿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提高结肠癌的cT诊断及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结肠癌45例,讨论其CT表现。结果:结肠癌CT表现为结肠壁增厚,软组织肿块,管腔不规则狭窄,管壁僵硬及局部管壁的异常强化;可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肠壁侵犯的深度、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定位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95.6%。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术前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估计预后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董瑞生  李健丁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1532-153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判定胸段食管癌侵犯周围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经电子胃镜检查且病理活检证实的胸段食管癌患者120例,术前全部行胸部64排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双盲法观察横断面图像及多平面重组图像,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单纯横断面图像与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组图像评价胸段食管癌外侵的敏感性分别为87.27%、89.09%,特异性分别为86.15%、95.38%,准确性分别为86.67%、92.50%,MPR优于横断面图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组图像能全面直观地显示胸段食管癌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肿瘤外侵判断的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