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金秋桂 《护理学报》2010,17(18):45-46
目的探讨予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早期实施护理干预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40例PICC置管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在PICC置管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增加喜疗妥外涂及湿热敷,观察两组患儿治疗结束或出院拔管时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1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8例,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 PICC置管早期喜疗妥外涂及湿热敷能有效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机械性静脉炎,减轻了患儿的痛苦,操作简单,疗效肯定,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发生断管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20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患儿发生断管,发生率2.42%;将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导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置管部位、导管固定情况及后续静脉输液通路的建立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导管外固定不良是发生PICC置管断管的主要原因;断管部位以圆盘与导管连接处占首位;下肢PICC置管发生断管较上肢多;导管留置时间长及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也可导致PICC断管发生。结论 :规范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的固定,实施标准化的维护流程,加强对不同部位PICC置管的风险管理,才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断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QCC活动前2012年1~12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对照组,共98例;选取2013年1~12月置入PICC管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共100例,期间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分析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出现的护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012年1~12月成立QCC小组前和2013年1~12月成立QCC后PICC操作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成立QCC小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管理,可提高置管技术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全体护理人员团队协作精神,发挥护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PICC规范化培训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立PICC护理学组,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论及操作培训和考核,比较培训前后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规范化培训后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提高,发生导管堵塞、脱出及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感染的比例均降低(P<0.05,P<0.01)。结论:PICC规范化培训可有效提高PICC的护理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叶丽梅  刘红  陈丽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6):1246-1247
目的观察护士接受专项培训对PICC置管并发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探讨专项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对PICC操作护士进行PICC专项培训,对理论培训前后PICC护理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PICC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培训前为35.9%,培训后为22.7%,培训后PICC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培训前;培训后PICC留置时间长于培训前(均P〈0.05)。结论专项培训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PICC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其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护理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极低出生体重PICC置管患儿资料,其中有11例(12. 50%)患儿发生PICC导管异位,命名为发生组,其余77例患者命名为未发生组,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和检查结果,分析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时间、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出生体重、置管静脉为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出生体重及置管静脉,因此,应通过恢复标准体重、评估血管、测量置管长度等预防和矫正置管位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及维护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33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找出PICC置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PICC置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运用CQI的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四个阶段,对其进行管理,制订对策后运用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期间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33例中。比较两组不同的置管长度测量方式和置管后的维护方式。结果:实施CQI后PICC置入深度均符合要求,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X线下T_(4~8)),置管后并发症少,与实施CQI前PICC置入9例过深,进入右心房(X线下T_(9~10));9例出现堵管无法再通而拔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实施CQI有利于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入深度的符合率,并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时段脐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1例,分为分时段应用脐静脉置管、PICC组(观察组)51例和外周静脉置管加PICC组(对照组)60例,监测两组住院期间的静脉置管情况、患儿身体指征反应及导管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 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低(P<0.01);两组患儿纠正低血糖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暂停次数、体质量增长至2 kg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时段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且不增加感染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马晓艳 《全科护理》2010,8(5):396-397
[目的]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5例板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的经验,归纳极低出生体重儿置管特点及并发症的防护。[结果]5例患儿有4例导管尖端送至上腔静脉,1例送至右锁骨下静脉。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及导管堵塞1例,经处理后好转继续使用至出院;导管尾部发生断裂1例,因无法修复而拔管。[结论]重视穿刺前的准备工作,选择合适血管,熟练的操作技能及耐心细致的导管维护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护理对策,以增加PICC留置时间。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实施PICC置管术的149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49例PICC置管的患儿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9例,占12.75%。其中导管异位占31.58%,放弃出院的占26.32%,渗液占10.53%,导管脱出占10.53%,堵管占5.26%,静脉炎占5.26%,导管断裂5.26%。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有导管异位、置管时机的选择及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因此全面的评估置管患儿情况、置管护士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置管;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置管前、中、后及留置期间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规范化的护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提高PICC使用率,保证患儿有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  相似文献   

16.
王楠  翁莉 《全科护理》2014,(14):1261-1262
[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将85例行PICC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儿行常规置管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集束化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干预能有效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患儿置管时间、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早期实施护理干预降低静脉炎发生的效果。方法将50例PICC置管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PICC置管后予常规护理外增加喜辽妥外涂及湿热敷,对照组在PiCC置管后予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儿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比例。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1例,对照组患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6例(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早期给予喜辽妥外涂联合湿热敷能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儿痛苦,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总结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 PICC后并发胸腔积液主要原因是导管异位,其次小儿生长发育致留置PICC发生导管移位,同时由于导管末端未送入上腔静脉,长期输注高渗透压液体,导管末端静脉压力逐渐增高,局部静脉通透性增高,致药液外渗。其护理要点包括: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 PICC后,准确导管定位,待胸片确定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后方可使用;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特点,定期复查胸片,确定导管末端位置,发现异常时及时调整和处理。本组4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置入PICC后发生胸腔积液,其中3例经治愈出院,1例胸腔积液吸收后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导管尖端位于不同位置时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上腔静脉组PICC留置时间长,与锁骨下静脉组及颈内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腔静脉组穿刺部位渗液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最适宜的位置为上腔静脉,其留置时间长、穿刺部位渗液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降低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集束化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置管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PICC集束化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导管滑脱率、絮状物产生等并发症情况。结果集束化干预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及需溶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