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轻中度)。采用TM-2421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记录24小时ABP。结果:(1)三组ABP均呈勺型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组S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高血压组D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1,或P〈0.05)。余弦法证实三组ABP变化的显著昼夜节律性,糖尿病和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2)ABP参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组ABP均值和负荷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ABP变异性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BP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和临床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出现ABP部分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15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轻中度).采用TM-2421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记录24小时ABP.结果(1)三组ABP均呈勺型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组S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高血压组D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1,或P<0.05).余弦法证实三组ABP变化的显著昼夜节律性,糖尿病和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2)ABP参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组ABP均值和负荷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ABP变异性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BP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和临床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出现ABP部分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青少年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MS)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共抽取12~18岁青少年3953人,以12~15岁为青春前期(n=1698),16~18岁为青春期(n=2255),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1)总调查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为6.2%。2)13~18岁超重肥胖者血压高于体质量正常者(P〈0.05)。3)男、女性青春期舒张压(DBP)异常检出率均高于青春期前(P〈0.05),青春期女性收缩压(SBP)异常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4)高血压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SBP、DBP、FPG、TG及L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稍低于对照组(P〈0.05)。5)高血压组超重肥胖、高TG、低HDL-C、MS及高血压家族史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间高FPG、糖尿病家族史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SBP危险性是男性的2.10倍(95%CI为1.47~2.98);年龄每增加1岁,DBP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22倍(95%CI为1.08~1.38);有高血压家族史青少年高SBP的危险性是无家族史的1.64倍(95%CI为1.17~2.30);BMI每增加1kg/m。,SBP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24倍(95%CI为1.20~1.28),DBP升高的危险性增加1.19倍,(95%CI是1.15~1.23)(P〈0.01)。结论青少年高血压与MS密切相关,家族史、超重肥胖是引发青少年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要重视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血管高反应性(HCVR)对中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自愿参与本研究的在院疗养男性高血压(1级)患者60例,依照冷加压试验(CPT)将受试者分成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两组相应的临床资料以及动态血压、HRV等。结果(1)与50名正常血压对照者比较,60名高血压患者中HCVR所占比例较高(58.3%vs26.0%,P〈0.01)。(2)与正常反应组比较,高反应组24h平均收缩压(SBP)[(148.9±8.9)vs(143.6±8.5)mmHg,P〈0.05]、24h平均舒张压(DBP)[(94.4±5.7)vs(90.5±6.0)mmHg,P〈0.05]较高;夜间平均SBP[(145.4±9.2)vs(135.2±6.4)mmHg,P〈0.01]、夜间平均DBP[(92.7±5.8)V.g(83.6±5.2)mmHg,P〈0.01]增高更明显;高反应组中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勺型高血压者较正常反应组显著增高(74.3%vs28.0%,P〈0.01)。(3)高反应组与正常反应组相比,HRV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SDNN:(85.8±10.7)vs(118.6±13.8)ms;SDANN:(73.1±14.2)vs(106.1±15.2)ms;RMSD:(14.3±5.5)vs(22.3±9.5)ms;PNN50:(4.9±2.1)%vs(7.0±3.0)%,P〈0.01]。(4)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CVR(OR=4.53;95%CI1.77~11.60)及HRV(OR=10.28,95%CI3.94±26.86)降低可能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HCVR者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比例较高;高血压合并HCVR者非勺型血压多见,昼夜节律紊乱,心率变异减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5.
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 将90例冠心病患者分组:52例为合并高血压病组,其中老年组(A组)35例及非老年组(B组)17例;38例为非高血压组,其中老年组(C组)25例及非老年组(D组)13例。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等,测肱动脉血压SBP、DBP,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肱动脉基础动脉内径(D0)、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硝酸甘油介导的舒张功能(NID)。结果 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的FMD、ET、NO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各组D0、NID无显著性差异(P〉0.05)。FMD与NO呈正相关(P〈0.01);FMD与ET、SBP、DBP、TC、LDL呈负相关(P〈0.01);SBP、DBP与ET呈正相关(P〈0.01);SBP、DBP与NO呈负相关(P〈0.01)。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显著的内皮功能障碍,高血压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障碍,FMD与NO、ET可作为反映冠心病和高血压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及脉压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328例住院患,分为高血压病组(EH组,116例)、2型糖尿病组(DM组,100例)和高血压伴糖尿病组(EH+DM组,112例),行24小时态血压(ABPM)检测,其中30例患再行有创桡动脉压测量,观察餐前和餐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变化特点。结果:EH组餐后SBP和DBP升高(P<0.01),而以SBP升高更明显,列后PP升高(P<0.01)。DM组SBP和DBP均下降(P<0.05),但餐后P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EH+DM组和DM组患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其中EH+DM组餐后DBP下降较显,餐后PP也增大。而H组患餐后SBP和DBP升高,而以SBP升高较显,餐后PP也增大。DM组患各餐后SBP和DBP降低幅度相似,其餐后PP无明显变化。三组患餐后血压和脉压变化各有其特征,其机制可能与大动脉硬化程度、外周血管舒缩功能及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无痛胃镜检查时生命体征及术中反应,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的安全性。方法选取北京老年医院接受胃镜检查的≥8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无痛胃镜组)50例,对照组(常规胃镜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aO,)变化操作时间(麻醉后行胃镜检查时间)及术中反应。结果胃镜检查中试验组患者SBP、DBP、HR和Sa02显著下降(均P〈0.01),术后均可恢复正常,对照组患者SBP、DBP、HR均较前显著升高(均P〈0.01),Sa02显著下降(P〈0.01),检查中试验组Sa02高于对照组Sa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镜操作时间较对照组稍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试验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行无痛胃镜检查是安全、舒适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的波动规律。方法选择我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老年组50例和中青年组50例,运用无创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收缩压负荷(SBP负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舒张压负荷(DBP负荷)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压趋势形态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SBP、DBP深杓型、杓型、反杓型比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SBP升高为主,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较中青年患者更具易变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正常高值血压具有较高的发展成为高血压的危险性。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正常高值血压患者血浆中血管活性因子和抗氧化酶的变化,以探讨其在高血压治疗和预防方面的意义。方法根据JNC-7诊断标准筛选病例并分为三组:正常血压组(NT组)为74例正常血压健康人,男性38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47.15±7.77)岁;正常高值血压组(PH组)为51例正常高值血压患者,男性29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7.82±5.16)岁;高血压组(EH组)为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性37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48.25±7.97)岁。抽取静脉血,离心后分别采用放免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血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血管加压素(AV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合成酶(NOS)、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含量。结果与NT组相比,EH组和PH组血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PH组中降低,EH组明显降低(P〈0.05);AngⅡ、AVP和ET在EH组和PH组均增高(P〈0.05);CGRP在PH组和EH组均下降(P〈0.05;P〉0.05);NOS在三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SOD在PH和EH组明显下降(P〈0.05;P〈0.01)而GPX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PH患者血中脂类物质、血管活性物质、抗氧化酶出现了异常变化,这会增加患高血压的可能性。为尽可能减少和防止其进展为高血压,应该对PH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控制。  相似文献   

10.
8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动态血压监测及康复干预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的动态血压监测特点及康复治疗意义。方法:使用英国产MEDILOG ABP MONIFORING SYSTEM(无创伤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80例老年高血压患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固定时间段记录(日间每15分钟1次,晚间每30分钟1次)。38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接受了8周的综合康复干预疗法。结果:老年高血压患的24小时平均SBP及DBP,日间及夜间SBP及DBP,血压负荷值,24小时mBP及mPP等参数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参照值(P<0.05)。康复组在接受8周康复治疗后血压各参数水平显下降(P<0.05-P<0.05)。:ABPM的常用参数是诊断高血压,指导临床用药,观察评估康复疗效,预测并发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流变参数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AS)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老年患者2790例,平均年龄(71.2±9.2)岁,分别行血流变参数、血小板聚集试验(PAG)、血同型半胱氨酸(tHcy)、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检查,部分病患者行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功能检测(FMD),按血流变参数值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血流变异常组。另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糖尿病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对其血流变参数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流变参数异常组性别、舒张压(DBP)、高密度胆固醇(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SBP)、PA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FBG均升高(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2)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流变参数高于对照组、单纯糖尿病和高血压组(P〈0.01);(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Hcy、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流变参数呈正相关,而FMD与之呈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血流变成分的改变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压和糖尿病相互影响.加重血流变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引发睡眠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增加夜间血压变异性,加重靶器官损害,但这种影响可能受年龄的干扰。方法143例多导睡眠诊断的OSA患者分为3组:〈60岁高血压组(62例)、〈60岁正常血压组(38例)和〉60岁正常血压组(43例),全部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白天和夜间血压变化的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在排除年龄干扰因素外,判断OSA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及靶器官的损害情况。结果与〈60岁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白天和夜间血压变化SD明显增加,白天收缩压18.5和10.6mmHg(P〈O.05);白天舒张压13.8和10.6mmHg(P〈0.05);夜间收缩压20.5和12.6mmHg(P〈0.01);夜间舒张压17.8和12.6mmHg(P〈O.01)。血压CV也明显增加,白天收缩压0.119和0.078(P〈0.01);白天舒张压0.139和0.118(P〈0.05);夜间收缩压0.137和0.111(P〈0.01);夜间舒张压0.195和0.177(P〈O.01)。与〉60岁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白天和夜间血压变化SD明显增加,白天收缩压18.5和13.3mmHg(P〈O.05);白天舒张压13.8和10.2mmHg(P〈O.05);夜间收缩压20.5和15.2mmHg(P〈0.01);夜间舒张压17.8和14.2mmHg(P〈0.01)。白天收缩压CV增加(0.119和0.093;P〈O.05);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CV增加(O.137和0.123;P〈0.01;0.195和0.179;P〈0.05)。与〈60岁正常血压组相比,〉60岁正常血压组白天收缩压CV增加(0.093和0.078;P〈O.05)。与〈60或〉60岁正常血压组相比,高血压组靶器官损害增加(P〈0.01)。与〈60岁正常血压组相比,〉60岁正常血压组靶器官损害也增加(P〈0.05)。结论尽管年龄可能影响血压变异性,但是OSA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明显超过年龄的作用,并加重靶器官损害。因此,对于合并OSA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更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68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不伴糖尿病的患者的血压资料。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昼夜血压差值减小或消失是反映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功能受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T2DM123例,分高血压组63例,正常血压组60例,测定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PBG、FINS、TC、TG、LDL—C、UA、HOMA—IR、BMI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两组SBP与PBG、FINS、BMI、TG、HOMA—IR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血压组SBP与TC、UA呈弱相关(P〈0.05)。结论:肥胖、高甘油三脂、高餐后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住院老年人餐后低血压(PPH)的发生率及血压降低幅度。方法对住院老年人的血压每天早、午、晚餐前30min及餐后30min、60min、90min进行测量,连续3d,将血压下降幅度收缩压(SBP)≥20mmHg,舒张压(DBP)≥10mmHg作为统计标准。结果PPH发生率SBP为86.66%,DBP为76.66%,男性高于女性(P〈0.05)。血压降幅:早餐SBP平均降幅(26.95±15.16)mmHg,DBP为(14.78±6.18)mmHg。性别比,男性组降幅大于女性组(P〈0.05)。各年龄段发生率,早餐70-79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晚餐则相反。结论老年人PPH发生率很高,应关注老年人PPH患者,予以预防和干预,防止因低血压引起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与单纯性运动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标准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试验(SCANFT)(以下简称神功试验)检查结果分为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组(38例)和单纯性糖尿病(SDM)组(42例),与自主神经功能检查阴性的40例健康组作对比分析,并分析其静态血压,运动负荷后血压及动态血压变化。结果 三组静态血压无明显差异,DAN组运动负荷后的血压及运动性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SDM组及对照组(均P<0.01)。动态血压显示:糖尿病患者2h SBP,dSBP,nSBP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AN组的24h DBP,dDBP,nDBP及心率较SDM组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糖尿病患者,运动负荷后的血压明显升高,运动性高血压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合并自主性神经病变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老年女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患者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2年4月至2011年7月期间入住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StanfordB型AD患者,按性别分为老年男性组(67例)及老年女性组(41例),年龄分别为(66.8±5.3)岁和(65.5±4.6)岁:对两组的高血压特征及降压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年龄及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及伴发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低氧血症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组高血压病史知情比例低于老年男性组[71.1%(27/38)vs.88.9%(56/63),P〈0.05],入院首诊高血压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28.9%(11/38)vs.11.1%(7/6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高血压1级、2级、3级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入院最高收缩压,人院脉压差.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女性组入院最高舒张压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4±23.8)mmHg vs.(103.9±17.3)mmHg,P〈0.05;1mmHg=0.133kPa]。两组患者多采用联合药物降压,选用静脉用降压药物比例及口服降压药物种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组应用利尿药的比例高于老年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13/38)vs.9.5%(6/63),P〈0.05]。随访期间两组血压治疗达标率、总病死率及夹层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StanfordB型AD患者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低,入院舒张压高,经正规的降压治疗后,可获得较理想的血压达标率。对老年女性患者需重视早期诊断,合理用药,积极控制血压,以期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同时或不同时给药降压及逆转非杓型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30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1~109mmHg,年龄〉45岁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I组(不同时给药组)晨服替米沙坦40mg和氢氯噻嗪10mg,晚服左氨氯地平2.5mg;Ⅱ组(同时给药组)以上3种药物均晨服,所有病例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1)治疗8周后,I组和Ⅱ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14.92/9.96和15.04/10.66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3.90/10.60和16.06/11.70mmH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组夜间SBP/DBP降低25.44/19.48mmHg,与治疗前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3)Ⅱ组夜间SBP/DBP降低17.68/14.76mmHg,与治疗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夜间SBP/DBP降幅I组较Ⅱ组差异更明显(P〈0.01)。(5)I组逆转率为88.16%,Ⅱ组为55.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左氨氯地平、替米沙坦及氢氯噻嗪两种服药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24h血压和日间血压,而不同时给药能更好地逆转非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9.
将61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子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罗格列酮和洛沙坦口服。观察6月。结果:治疗组FBG、HbA1c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UAER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CHOL、TG、HDL—C、LDL—C、SBP、DBP的改善亦明显(P〈0.01或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可有效调控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0.
将61例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子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组31例加用罗格列酮和洛沙坦口服。观察6月。结果:治疗组FBG、HbA1c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UAER的改善更为明显(P〈0.01);与对照组比较.CHOL、TG、HDL—C、LDL—C、SBP、DBP的改善亦明显(P〈0.01或P〈0.05)。结论:罗格列酮联合洛沙坦可有效调控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减少尿蛋白排泄。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