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无痛性甲状腺肿大,10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9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病理类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结论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应特别注意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可能性,应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行PTL诊断,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PTL存档资料33例,进行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根据2008年版WHO淋巴与造血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标准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PTL占同期睾丸恶性肿瘤的8.3%(33/397)。临床Ⅰ~Ⅱ期28例(85%),Ⅲ~Ⅳ期5例(14%)。组织学分型:33例PTL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5例(76%),黏膜相关(MALT)淋巴瘤3例(9%),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外周T细胞淋巴瘤2例(6%),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例(6%)。所有患者均行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6~120个月,生存时间6~80个月,平均生存28个月。结论 PTL类型多样,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PTL确诊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正确的病理诊断,明确免疫表型,进而制定相应的放化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LT)致呼吸道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9年陆军特色医学中心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的19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例PTL致呼吸道梗阻病例进行诊治分析并相关文献复习,总结PTL致呼吸道梗阻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验。结果 3例PTL致呼吸道梗阻病例均为女性,临床均表现为短时间内甲状腺无痛性肿大伴呼吸困难、声音嘶哑;术前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其中病例3可疑PTL;病例1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病理结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予以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预后良好;病例2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气管切开,术后病理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予以化疗+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预后良好;病例3未治疗,2周后死亡。结论甲状腺突然肿大应警惕PTL的可能性,对诊断困难且怀疑PTL致呼吸道梗阻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外科干预,解除梗阻并明确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PTL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按WHO(2008)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4例HT合并PTL,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型并随访。结果:4例中女3例,男1例,年龄56~62岁。单侧甲状腺无痛性肿块常为首发症状。镜下表现为中等或较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可见残存的甲状腺腺体,腺体萎缩,并可见淋巴上皮病变。结论: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辅助联合化疗、放疗等方案为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特点观察,使用LCA,CD20,CD79α,CD3 ,CD45RO ,CEA ,TG ,TTF-1等免疫组化染色辅助诊断,并文献复习。结果: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诊断困难,镜下病理形态多样,免疫组化B细胞标记(+)。 结论: 原发性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少见,临床易漏诊且侵袭性较高,因此准确、完整的病理诊断对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免疫组化具有很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是较为罕见的结外型淋巴瘤类型,临床特征不典型,超声特征不明显,经常被误诊和漏诊。 目的 总结分析PTL的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表现。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0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PTL患者(PTL组)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并与同期收治的16例甲状腺癌患者(甲状腺癌组)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PTL组病理结果: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4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为滤泡性淋巴瘤、1例为伯基特淋巴瘤。甲状腺癌组病理结果:11例为乳头状癌、4例为滤泡癌、1例为髓样癌。PTL组甲状腺体积增大率(13/16)高于甲状腺癌组(5/16)(χ2=8.127,P<0.05),病灶后方回声增强率(14/16)高于甲状腺癌组(3/16)(χ2=15.184,P<0.05),钙化率(0例)低于甲状腺癌组(10/16)(χ2=14.545,P<0.05)。PTL组患者中13例病灶形态较规则、边界清晰,甲状腺癌组中12例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两组的病灶形态和边界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5,P<0.05)。PTL组(7/16)和甲状腺癌组(3/16)病灶血流信号增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27,P>0.05)。PTL组(8/16)和甲状腺癌组(11/16)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6,P>0.05)。超声造影PTL动脉期及静脉期多呈高增强,甲状腺癌动脉期及静脉期多呈低增强。 结论 PTL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甲状腺体积增大,伴弥漫性极低回声病灶,无钙化,病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造影动脉期及静脉期呈高增强时应考虑为PT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7例PTL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出现甲减,16例患者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7例患者通过甲状腺穿刺活检确诊,10例患者通过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1例,黏膜相关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DLBCL、MALT转化和滤泡型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各2例。DLBCL组患者平均年龄(61.7±13.0)岁,DLBCL、MALT转化组患者平均年龄(59.0±2.8)岁,MALT组患者平均年龄(61.5±3.5)岁,均明显大于FL组患者的(31.0±14.1岁)。DLBCL组患者血LDH为(380.3±197.9)U/L,高于MALT组和FL组。FL组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为 0分,低于其他3组。DLBCL组患者Ki-67为(70.0±16.1)%,高于MALT组的(16.25±8.80)%。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与HT关系密切,诊断依靠病理,DLBCL为最常见病理类型,治疗方案根据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文献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ophoma,PT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7年之间收治的23例PTL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5例,女18例,年龄31~71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患者均为B细胞性非何杰金淋巴瘸(NHL).23例患者中有2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局部病灶活检,7例行单侧腺叶切除,6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2例甲状腺全切术.术后进一步接受化疗和/或放疗患者15例,其中化疗8例,放疗5例,化疗加放疗2例,化疗方案采用CHOP方案.结果 本组23例中,失访6例,随访率73.9%.随访时间2~142个月,中位随访32个月.5年无复发生存率30.4%.结论 PTL好发于60岁左右的女性,病理类型大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诊断较困难,治疗应采用综合治疗,而手术只是作为确诊或减瘤的次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郭雨芳  马步云 《西部医学》2022,34(4):620-624+封三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是罕见的甲状腺恶性疾病,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5%,结外淋巴瘤的不到2%,年发病率约为2/100万。PTL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炎症的慢性刺激导致淋巴细胞增生恶变有关。桥本氏甲状腺炎是PTL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性别的人群发病存在差异性,临床上常表现为颈部肿块,或者颈部压迫感、梗阻症状。目前对PTL诊断仍然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超声以及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对发现疑似病例及术前诊断有重要作用。本病的治疗及预后与病理分型关系密切,早期明确诊断及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近年来对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与预后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改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与启迪。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FNAB)检查的诊断结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2例行FNAB检查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细胞病理诊断分为6类,为未诊断、良性病变、滤泡性病变、滤泡性肿瘤、可疑恶性和恶性。对其中手术治疗的76例患者的组织病理与细胞病理进行对比,判断细针穿刺的准确性。结果782例行FNAB检查患者中,良性病变占74.4%(582/782),恶性诊断只占2.6%(20/782),滤泡性肿瘤占5.6%(44/782),滤泡性病变、可疑恶性分别为3。2%(25/782)和2.9%(23/782),未诊断者占11.3%(88/782)。76例手术患者中,组织病理诊断良性疾病占65.8%(50/76),恶性肿瘤占28.9%(22/76),良性肿瘤占5.3%(4/76)。在细胞病理诊断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中,与组织病理的符合率较高,分别为16/16和16/17。结论甲状腺细针穿刺是甲状腺结节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PTL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12例PTL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岁(42~81岁),起病至诊断时间平均5个月(0.5~24个月)。其中1例因咳嗽、憋气就诊,余11例均因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除1例无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外,其余11例首诊时有7例为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初诊11例行颈部B超,双侧均有结节者9例,肿瘤平均直径3.87 cm。4例经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8例经甲状腺肿物粗针穿刺确诊,病理报告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1例小B细胞淋巴瘤,5例病理证实合并桥本甲状腺炎。除1例MALToma因考虑肿瘤相对惰性,未行化疗,余11例均予化疗。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1~117个月),死亡3例。健在的9例患者中,7例化疗后定期随访肿瘤无进展,1例MALToma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后未予化疗及放疗,仍带瘤生存,1例仍在化疗中(2周期)。结论:中老年(尤其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出现迅速增大的甲状腺肿物,B超提示甲状腺结节或实质内不均质低回声,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气管压迫时需高度警惕PTL的可能,对可疑病例适时采用粗针穿刺活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均以颈部肿块就诊,2例稍有气管压迫症状,13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术前均被误诊为甲状腺癌,常规病理学检查确诊3例,常规病理学检查加免疫组化染色确诊10例。4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及对侧次全切除术,7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行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术。术前13例患者均行颈部B超检查,有6例患者术前首次行颈部CT检查发现肿块。11例患者术后给予CHOP方案化疗,其中2例患者术后接受外院放疗。至2012年3月随访结束,53.8%(7/13)仍存活,平均生存74.6个月;2例未行放化疗者平均生存16个月。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断较困难,临床易误诊。B超在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方面较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更有优势,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获得良好预后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L的CT与临床相关资料。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8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其中单发结节型2例,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肿大型4例。CT平扫7例呈稍低密度,2例呈等密度,8例肿块密度均匀,1例中心见囊变坏死,均无钙化。动态增强:8例呈均匀轻度强化,1例中心伴囊变,囊壁呈环状明显强化,实性区呈不均匀中度强化。3例甲状腺包膜完整,6例病灶甲状腺包膜不完整,侵犯邻近结构,4例伴颈部或上纵膈淋巴结肿大。结论 PTL具有一定CT特征,以弥漫肿大型多见,沿甲状腺轮廓塑形、膨胀生长,多呈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均匀强化,确诊仍需结合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基于多模态超声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断预测模型,并分析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患者(PTL组)和30例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NHT)患者(NHT组)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多模态超声检查,评估PTL和NHT结节在多模态超声检查上的成像特征参数差异,对有价值的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多模态超声检查显示,PTL组和NHT组成像特征参数比较,结节最大直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比、时间-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面积比、血管分布、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比及向心增强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最大直径、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ET原癌基因在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标本中的表达及其对良恶性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普外科拟行手术切除甲状腺结节的住院患者65例,术前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FNA),细针穿刺涂片做RET免疫组化染色。以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结节组织标本的病理诊断做为黄金标准,评价RET原癌基因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意义。结果依据术后病理诊断,良性甲状腺结节30例,恶性甲状腺结节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8例,甲状腺滤泡状腺癌7例)。RET在甲状腺恶性结节FNA样本中的阳性率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中的阳性率(82.35%VS 10%,χ2=34.31,P<0.05),与普通甲状腺FNA相比,结合RET特殊染色可提高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82.86%VS 65.71%;90%VS 86.67%)。结论 RET在甲状腺恶性结节的阳性率高于甲状腺良性结节,FNA结合RET特殊染色可提高术前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6.
周韬  莫军扬  朱其一  黄平  庄亚强 《重庆医学》2011,40(34):3460-3461,3464
目的 总结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TL)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0 例PLT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化疗及术后放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术前9例患者被误诊为甲状腺癌,1例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患者均行甲状腺全切除术,4例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53、Her-2 和Ki67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研究128 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肿瘤组织,56 例甲状腺腺瘤组织,以及9 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P53、Her-2 和Ki67 的表达。结果 P53、Her-2 和Ki67 在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53 阳性表达率为85.15%(109/128),高于腺瘤组织的26.78%(15/56)(P <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er-2 阳性表达率为25.78%(33/128),高于腺瘤组织的12.49%(7/56)(P <0.05)。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腺瘤组织中的Ki67 阳性率分别为38.28%(49/128)和23.21%(13/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53、Her-2 对临床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Ki67 对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无明确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杭州市中医院行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的526例甲状腺结节标本,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98例,桥本甲状腺炎30例,甲状腺腺瘤1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200例。免疫组织化学采用抗体包括MC、cyclin D1、CD56、TTF-1。观察此免疫组织化学组合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与PTC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PTC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的TTF-1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的CD56表达显著低于甲状腺良性病变(P<0.001),PTC的MC、cyclin D1表达均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P<0.001)。MC、CD56、cyclin D1联合诊断PTC的敏感度84.5%,特异性99.1%,阳性预测值98.5%,阴性预测值90.4%。PTC患者的TTF-1、CD56、MC、cyclin D1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N分期、M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MC、cyclin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