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谢永胜  赵兵  江涛  沈杰  宗钢 《安徽医药》2015,36(6):680-682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9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依据Hunt-Hess分级, 其中Ⅱ级30例, Ⅲ级5例, Ⅳ级4例。39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 37例治愈, 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者再出血。术后3例患者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 经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介入栓塞治疗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选取本院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DSA影像诊断结果和介入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的患者通过DSA确诊后均采用微导管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选用电解弹簧圈。78例患者中7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3例遗留微量残颈显影。1例死亡。治疗前和出院时GCS评分有明显改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均经DSA检查,均显示动脉瘤闭合良好.无死亡病例及永久性并发症情况。结论:通过电解弹簧圈进行微导管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通过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31例,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随访6个月分析术后动脉瘤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即刻栓塞结果Ⅰ级23例,Ⅱ级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1例。术后血管痉挛9例,继发脑梗死3例,残疾2例,死亡2例。6个月术后随访24例,11例接受DSA造影无动脉瘤复发,1例动脉瘤复发破裂出血,再次介入手术治疗。结论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于2007年5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6例。实验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接受显微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出院时GOS(预后)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术后专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效果良好,患者术后恢复快,而该种治疗方法住院费用高,脑积水的发生率高,需行V-P分流术(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5.
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治疗的157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施行手术,经翼点入路手术152例,经前纵裂人路手术5例。其中施行瘤颈夹闭术者154例,另3例因动脉瘤较小或为前交通动脉的梭形扩张者施行动脉瘤包裹术。对26例IV、V级的动脉瘤手术中清除局部血肿后,对其中14例脑压较高者或术后因脑水肿反应严重者在首次手术时或再次手术行去骨瓣或颞肌下减压术。结果 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lasgow outcome score,GOS)判断,本组手术后近期恢复良好者140例(89.2%),中残5例(3.2%),重残4例(2.5%),死亡8例(5.1%,包括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的患者)。死亡的8例中有7例为IV、V级的患者,另1例为动脉瘤包裹术后因再出血死亡。严重残废的4例患者也均为IV、V级病例。结论 对出血间在数小时之内;具有典型前交通动脉瘤的CT表现、病情十分危重的患者,可直接进行手术探察;对出血后早期呈TV、V级状态的患者,积极手术可能挽救一部分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V级病人的手术指征.方法:对14例V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病人急诊实施开颅动脉瘤夹闭.结果:10例病人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恢复(71.4%),3例术后出现脑积水,但神经功能基本恢复(21.4%),1例术后10h临床死亡(7.1%).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V级病人如果发病时间短,年龄偏低,实施早期手术治疗,病情可望恢复.  相似文献   

7.
蔡学见  胡开树 《江苏医药》1998,24(5):342-343
前交通动脉瘤是颅内常见的动脉瘤,我院1986年6月~1996年12月共收治12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35.3%(其中1例同时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瘤),均经血管造影和手术证实。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中的有关问题作简要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2例中男5例,女7例。年龄28~62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入院时按Hunt和Hess分级,I级5例,刀级3例,皿级2例,IV级2例。二、检查:头颅CT平扫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8例,其中前纵裂有出血者6例。额叶脑内血肿3例,l例破入侧脑室。CT扫描阴性1例。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者Ic例,余2例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瘤患者87例,分为显微手术组44例与介入组43例.介入组行血管内栓塞术,显微手术组选用血管外显微手术,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出血量及导管拔除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美国国立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特点,分析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治疗效果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1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给予介入栓塞治疗,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无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及死亡病例,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瘤体常较小,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广泛,易引起血管痉挛,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前交通动脉是颅内动脉瘤常见的好发部位,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人数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24.9%-37.1%。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34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30.8%。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讨论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92例中,100%栓塞者81例,95%栓塞5例,90%栓塞3例;动脉瘤破裂死亡3例,术后脑梗塞5例,死亡2例。随访87例,复发1例。结论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治疗比较困难,通过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前交通动脉瘤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以期为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2例甲醛固定成人头颅,以红色乳胶灌注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解剖前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对其位置、形态、走行、分支血管及毗邻结构等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前交通动脉变异较多,可分为单干型、双干型、"Y"型以及网状型,单干型前交通动脉仅占56.25%;前交通动脉的长度平均为(3.84±1.33)mm,管径平均为(1.56±0.43)mm,分支平均为(3.47±1.25)支,分支管径平均为(0.31±0.14)mm;大脑前动脉A1段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交通动脉走行、管径和分支与大脑前动脉A1段关系密切.结论:前交通动脉及其毗邻解剖结构复杂,可能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在临床诊疗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治疗后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0例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栓塞组和夹闭组,各40例。栓塞组行介入栓塞术治疗,其中2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治疗,设为弹簧圈组;18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设为支架组。夹闭组行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栓塞组和夹闭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栓塞组中支架组、弹簧圈组与夹闭组病死率、复发率、术后1个月及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夹闭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病死率分别为5.56%、4.55%、2.50%,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病死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复发率分别为0、27.27%、10.00%,支架组与夹闭组、弹簧圈组与夹闭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复发率低于弹簧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术后1个月mRS评分0~2分比例分别为88.89%、81.82%、87.50%,术后6个月mRS评分0~2分比例分别为88.89%、90.91%、92.50%,支架组、弹簧圈组、夹闭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m RS评分0~2分比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在后交通破裂动脉瘤治疗中均有良好疗效,前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前者中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复发率偏高,两种术式在近期和远期预后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陈江伟  张乐  刘希光 《安徽医药》2023,27(6):1149-1154
目的 研究吲哚菁绿(ICG)荧光造影下多瘤夹组合夹闭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诊治的102例ACoA动脉瘤。根据影像学和动脉瘤的瘤颈与载瘤动脉的解剖学关联分为简单单线型(ⅠA)、复杂单线型(ⅠB)、简单双线型(ⅡA)、复杂双线型(ⅡB)和复杂三线型(Ⅲ),并在荧光造影技术辅助下对复杂ACoA动脉瘤进行组合夹闭,对不同分型和不同夹闭方式的预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出院后3~6个月由医生门诊或电话随同访问,确定病人的预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通过多组独立样本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分型下动脉瘤之间的预后差异及不同的夹闭方法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102例ACoA动脉瘤病人中,有79例预后良好(GOS评分为4分和5分),16例预后较差(GOS评分为2分和3分),死亡7例,总体预后良好率77.4%。不同分型的动脉瘤,所采用的组合夹闭方法之间存在差异,双线夹闭预后良好比例仍较单线夹闭高。结论 应用双线/多线多瘤夹组合夹闭技术治疗ACoA动脉瘤相较于单线夹闭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宋旭  汤宏杰  张桐  王强  谢满意 《安徽医药》2022,26(12):2412-2415
目的探讨破裂的后交通动脉镜像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通过研究中心影像储存和传输系统确诊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2015年 5月至 2021年 5月破裂后交通动脉( PCoA)镜像动脉瘤病人 24例,回顾性分析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结果本组动脉瘤直接夹闭 24例。动脉瘤夹闭术病人中,行一期手术 21例,单侧开颅夹闭一侧动脉瘤 12例、夹闭双侧动脉瘤 8例,双侧开颅夹闭动脉瘤 1例;行二期手术 3例,其中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 3个,二期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 3个。行一侧动脉瘤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后对侧动脉瘤未处理有 12例病人。病人术后均行头颅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复查,通过显微外科夹闭的 24例动脉瘤病人中有 2例病人动脉瘤瘤颈残留,其余病人动脉瘤均消失,载瘤动脉通畅。通过格拉斯哥预后( GOS)评分显示恢复优良 17例,轻残 5例,重残 2例。结论 PCoA镜像动脉瘤应积极治疗,根据病人出血部位、 Hunt-Hess临床分级、动脉瘤的位置、动脉瘤大小和形态,本组均行显微外科治疗,采用早期与晚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前交通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病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前交通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病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12例;中度病残,但生活自理4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2例;植物生存1例;2例死亡。结论围手术期的处理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降低前交通动脉瘤合并高血压病手术风险的重要因素,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夹闭颅内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全脑血管造影、头颅CTA检查后行内镜辅助下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夹闭术均获得成功.无瘤颈夹闭不全,无误夹穿通支血管.术中动脉瘤再破裂1例.25例恢复良好,重残4例,中残3例,术后死亡1例.结论 颅内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夹闭术中引入神经内镜能更好的对动脉瘤的形态、结构进行辨认,评估双侧颈内、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提高手术的夹闭成功率,减轻对正常神经组织的牵拉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防治,提高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73例,2例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3例发生血栓形成,6例发生血管痉挛,分别进行对症处理。结果因并发症而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其余患者经积极处理后预后良好。结论栓塞技术的提高,栓塞材料的改进,术中发生情况的正确处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