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雷州市1951-1999年疟疾流行资料综合整理分析,表明雷州市在不同年代具有轻重不同的流失类型。50年代以恶性并疟为主的大流行,年平均发病率达1796.86/10万,60年代处于中度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123.88/10万,但由于文化革命和撤销防疫站的影响,疫情报告很不稳定,难以准确判断其流行性质,70年代为间日疟地区性暴发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328.95/10万;80、90年代以病例散发伴有个别自然村或打石工地局部暴发的低度流行,年平均发病率在30/10万以下,与50年代比较下降82-99%。雷州市50年来的疟疾流行过程,由高疟区向低疟区转化,疟区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中越边境靖西县1950~2009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全县各乡镇卫生院1950~2009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20世纪50年代人群疟疾发病率为96.94/万,并有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流行。20世纪70年代下降为11.06/万,1971年后未发现三日疟病例。20世纪80年代下降为1.53/万,20世纪90年代为0.40/万,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当地居民中仍然发现有恶性疟患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流动人口疟疾患者为主,同时有恶性疟感染者。本世纪以来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患者,当地人群疟疾发病率控制在0.06/万。结论:该县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7,(4):16-19
目的分析广西边远山区河池市疟疾65年防制效果,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市11个市、县、区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制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该市20世纪存在4种疟原虫流行和4种传疟媒介,5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1575.21/10万,死亡率为1.39/10万。经过三十年疟疾控制到1979年发病率下降至157.02/10万,1974年以后当地居民无疟疾死亡病例出现。在二十年基本消灭疟疾时期该市有9市、县、区通过考核验收,到1999年当地居民发病率为0.88/10万。2015年全市各市、县、区均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该市目前属于广西无当地疟疾流行的地区,但仍然受到输入性疟疾威胁,需继续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桂林市1950~2009年的疟疾防治效果。方法:收集全市各医院1950~2009年疟疾病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市20世纪50年代人群发病率为36.20/10000,仅1950年人群疟疾发病率为223.66/10000,以间日疟流行为主。80年代控制在0.09/10000,随着流动人口疟疾病人的增加,90年代上升到0.23/10000,流动人口疟疾感染地包括国内的9个省和国外的4个国家。本世纪以来人群疟疾患病率为0.02/10000。结论:该市通过长期的疟疾综合性防治措施,当地居民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流动人口疟疾患者未发现继发病例。  相似文献   

5.
江浦县历史上属恶性疟疾和间日疟混合流行区,60年代发病率曾达到10%,传疟媒介有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981~1985年连续有恶性疟疾病例发生,当年采用DDT室内滞留喷洒结合传染源防治为主的综合性防疟措施,从1986年起未发现恶性疟,间日疟发病率也大幅度下降,自1992年起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1992~2002年全县开展疟疾流行病学监测工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评价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广西南部浦北县1952—2012年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历年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患者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20世纪50-70年代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分别为2 882.72/10万、97.12/10万和11.64/10万,基本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20世纪50、60年代的死亡病例分别为74、21例,而后未发现疟疾死亡病例。20世纪80年代当地的疟疾病例主要以流动人口为主,占83.10%(944/1 136),人群发病率为18.94/10万,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人群发病率分别为1.40/10万和0.15/10万。结论该县自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在当地得到有效控制,但对流动人口中的疟疾患者应该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5年5月对疟疾发病率高、中、低不同的14个县(乡),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调查了不同疟区人群抗体水平。同时于1976~1985年在东海县与赣榆县分别连续10年与9年对人群抗体水平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不同疟区IFAT调查结果将14个县(乡)按发病率高、中、低分为<1/万的5个乡(Ⅰ组),<10/万的4个乡(Ⅱ组)和≥10/万~200/万(Ⅲ组)。经荧光抗体检测,Ⅰ组抗体阳性率为3.12%(46/1474),Ⅱ组为8.02%(78/972),Ⅲ组为23.79%(305/1282),阳性几何平均滴度的倒数(GMRT)分别为27.03、23.86及53.02.各组间抗体阳性率相比,P均<0.001.结果显示Ⅰ组地区疟疾已控制到较低水平;Ⅱ组地区尚未完全控制;Ⅲ组地区疟疾仍在流行,且是我国和我省目前主要疟区。从阳性GMRT来看,Ⅰ、Ⅱ组滴度较低,表明传播强度减弱,重复感染机会较少;而Ⅲ组抗体滴度较高,表明传播强度还较高,现症治疗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深圳自建市以来历年疟疾的流行趋势,为该市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Cox-Stuart检验的升降趋势检验法对1980~2009年深圳疟疾的流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疟疾下降幅度明显,其发病率由20世纪80年代最高的1111.33/10万下降至目前的1/10万以下,下降幅度最大达99.98%,30年中疟疾发病率下降趋势经Cox-Stuar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深圳市30年的疟防工作卓有成效,Cox-Stuart检验分析在传染病的趋势检验分析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疟防后期不同媒介地区疟疾监测及防治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贵州省不同媒介地区现阶段疟疾传播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将全省疟区按主要传疟媒介划分为只结按蚊流行区,嗜人按蚊流行区和微小按蚊流行区,根据近五年的疟疾监测资料,分别对不同地区的疟疾流行态流行态势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区发病率,为4.271/万,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3.81%,血检阳性率为0.49%,病灶点以内源灶点为主,中华按蚊区发病率为0.46/万,以输入性病例为  相似文献   

10.
个旧市位于云南东南部,北纬23°23′,东经103°25′,海拔150—2700公尺,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100mm,相对湿度为74%,故下半山红河河谷地带以“瘴气”而闻名。1954年疟疾发病率为2460/万,1960和1978年出现局部地区疟疾暴发,1978年疟  相似文献   

11.
赵声能 《云南医药》1993,14(5):296-300
云南疟疾流行严重而久远,其疟区曾划为北纬29°—25°—北回归线及以南低、中、高三个疟区;但在三个地带中,各种疟区插花分布。笔者在对46县防疟前疟疾五年平均发病率等资料探讨后认为;云南疟疾垂直分布,分层流行,即以低海拔地区的超高(高)疟区为疫源中心,随海拔上升,分为高(中)疾区,低疟区,似带样桶裙依次更替流行;与云南省气象站划分的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相巧合。据此提出以海拔为主要指标,划分云南疟区,哀牢山以西海拔800m以下为超高疟区,800—1200m为高疟区,1200—1600m为中疟区,1600—2643m为低疟区。哀牢山以东各疟区下降400m。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药科学》2017,(12):23-27
目的分析桂林市65年疟疾防制效果,为今后疟疾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该市下辖的12个县1950~2015年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20世纪70年代以前该地区疟疾在当地居民中呈自然流行状况,感染的疟原虫种类有3种,有3种主要传疟按蚊种群存在。疟疾发病率最高的1955年和1961年分别为3513.46/10万和3354.91/10万,50年代和60年代疟疾死亡病例数分别为810例和252例。70年代恶性疟流行被有效控制。21世纪以来当地居民未发现疟疾病例。80年代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均在国内疟疾流行区感染,90年代有4.87%的疟疾病例在东南亚国家感染,近五年有97.47%疟疾病例在国外感染,在非洲感染的占72.73%,恶性疟占62.34%,每年均有重症疟疾病例出现。结论目前该市各县区均已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仍然受到输入性疟疾威胁,需继续加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属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加之气象因素等适宜疟疾流行传播,多年来均是疟疾高发地区,有“瘴疠之地”之称。上世纪50年代全省发病率曾高达2400/10万,且分别于60、70年代都发生过较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自90年代初以后全省发病率就降至lO/lO万以下,每年病例数在数百余人左右,  相似文献   

14.
我州过去是疟疾流行区,北部气温较低,为蚊媒种类较单纯的地带(如瓮安、福泉,龙里、贵定、惠水,长顺等七县),原属不稳定性的疟疾暴发流行区,疟疾年发病数已由50年代最高的32,530例,下降为80年代的157例,被控制在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以下。南部气温较高,为蚊媒种类较复杂的地带(如罗甸、平塘、独山、三都、荔波等县)。也分别被控制在万分之九与万分之四十左右,因而已不能再用一般性的询问病史、居民血检普查、脾肿率、脾肿分级等指标来划分疟区,这既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亦不能成为灭疟依据。目前需要按现实流行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重新划分疟区,并分别制订不同的灭疟方案与管理监测工作,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8年至2011年荆门市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荆门市2008年至2011年疟疾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年至2011年,荆门市6县(市、区)疟疾发病2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7/万,以钟祥市为高(0.22/万);疟疾占传染病比例平均为0.48%,并逐年下降,每年平均递减24.78%;疟原虫血检阳性率逐年提高,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3.15倍;疟疾病例中本地病例(间日疟)占95.12%,输入性疟疾(恶性疟)占4.87%;输入性疟疾逐年上升,2011年占总病例的11.11%;5~9月为疟疾发病高峰季节,占发病总数62.93%;以复媒地区疟疾发病为主,占发病总数89.76%,中华按蚊区仅占10.24%;男性发病占70.24%,男女之比为2.3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31~70岁劳动力发病为多,占73.61%;农民、离退休和家务发病率在各职业中居前3位。结论荆门市疟疾自2002年后又连续4年控制在国家基本消灭的标准之内,但还应继续加强疟疾的监测与防控,特别是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与防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一、疟疾的分布与危害疟疾分市于北纬64度的苏联和南纬32度的阿根廷之间,八十年代以前流行于约20亿人群,每年疟疾患者约2亿例。东南亚10个国家中的8国,有93%的人群生活于疟区;中南美在1974年以后疟疾发病率不断增高。欧洲、澳洲和美国虽无疟疾流行,但病例不断输入。80%的疟区均有恶性疟流行,而间日疟则  相似文献   

17.
林华胜  张薇  陈和盛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1):1727-1729
目的:探讨雷州市2006年1~6月麻疹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当地的麻疹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雷州市2006年上半年麻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麻疹报告在上半年上升至117例,发病率为7.80/10万,死亡1例。麻疹流行以散发与暴发并存,麻疹暴发疫情有5起,共发病23例,占19.66%。高发季节为3~6月,发病最多为0~5岁组。无麻疹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者占72.65%。结论:疫情上升与适龄人群免疫接种率偏低,疫情监测体系不健全,疫情发现晚,针对性措施采取不及时等有关。加强常规免疫接种和控制麻疹局部暴发,以及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云南省楚雄州2009年疟疾发病情况和趋势,为制定全州2010年疟疾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楚雄州共计报告疟疾患者23例,年平均发病率0.88/10万.以双柏县的发病率最高,患者以农民为主,全州91%的当地患者发生在双柏县。结论:2009年楚雄州的疟疾发病总体呈缓慢、平稳下降的趋势,保持在一个较低的发病水平,年发病率为0.88/10万。结合本州的疟疾疫情现状宜采取疟疾传染源监测和经常性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重点加强双柏县疟疾老疫区间日疟休止期根治和现症患者的规范性抗疟治疗以及5-9月疟疾高发季节在双柏县老疫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蚊虫孳生环境,进行滞留喷洒灭蚊,降低蚊媒密度,实施综合防治,同时还要加强全州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外出高疟区打工人员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本州疟疾发病。  相似文献   

19.
概况凯里县的疟防工作经过灭疟第一阶段(1958~1961年)连续4年的防治,疟疾发病率已从1957年的944/万,降至1961年的5/万。1962年起进入灭疟第二阶段,现将本阶段的防治结果报告如下。灭疟的组组措施一.各级党政部门加强对灭疟工作的领导,把灭疟工作纳入议事日程,紧密结合生产,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安排,统一检查。二.建立以区(公社)卫生院为主的疟疾管理责任制,巩固和健全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培训卫生员,通过灭疟实践,使他们掌握灭疟  相似文献   

20.
雷州市1993年至今无脊髓灰质炎病例,但1984年~1992年我市脊髓灰质炎发病率较高,并在局部暴发流行,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为进一步摸清脊髓灰质炎流行的规律,总结分析脊髓灰质炎的发生流行及最终的防治效果,巩固无脊灰成果,现将雷州市1984~1992年脊灰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