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学证实的39例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位于鼻腔前部20例(52%),位于鼻腔后部8例,呈弥漫表现的11例。39例中,累及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软组织29例(75%),累及鼻道窦口复合体12例,累及中下鼻甲10例,蔓延至鼻咽部9例,蔓延至翼腭窝2例,累及眼眶3例,累及鼻中隔6例。2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等密度10例,等低混杂密度14例;中等程度强化。MRI表现:T1WI呈等信号29例(与肌肉比较,以下同),呈略低信号10例;T2WI呈等信号22例,高信号13例,低信号4例。增强后中度强化15例,轻度强化18例,不均匀强化6例。结论:对大多数鼻腔NK/T细胞型淋巴瘤来说,结合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够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和总结儿童肾脏淋巴瘤CT平扫及增强图像特点,并归纳与其它儿童肾脏肿瘤相鉴别的影像学特征,从而避免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我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间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5例儿童肾脏淋巴瘤(肾脏原发淋巴瘤2例,继发者3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该病的CT诊断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8月~12岁,平均6.2岁。结果:儿童肾脏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根据影像学表现该病分为4型: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弥漫浸润型和后腹膜淋巴瘤直接侵犯。本组5例病例均表现为多发结节型。平扫肾实质内见大小不等实质性结节,直径1~3 cm,结节的密度与肾实质相似且均匀。增强后结节强化不明显,低于肾实质;可伴有腹膜后肿大淋巴结融合形成肿块。该病与白血病浸润不同,很少引起肾盂、肾盏的扩张积水。结论:影像学检查对于儿童肾脏淋巴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肿瘤分期和随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于鼻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于鼻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3例鼻腔淋巴瘤中,有12例为NK/T细胞淋巴瘤,1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所有病例均为位于一侧鼻腔内的软组织影,位于鼻腔前部或占据整个鼻腔,3例伴有同侧鼻旁或鼻前庭软组织受侵、肿胀;1例伴有同侧眼眶受累侵犯;10例伴有副鼻窦炎症。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鼻甲、鼻道或鼻窦的骨质破坏。结论:原发于鼻腔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均有一定的特异的影像学征象,常规CT及MRI检查可提示诊断,最终病理分型仍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明确。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请2位高年资医师对CT图像进行分析,包括肿瘤特点、范围及强化特征。结果:本组8例肾上腺淋巴瘤3例为单侧,5例为双侧。病理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6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为滤泡性淋巴瘤。CT表现为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三角形肿块。肿瘤直径4.5~10.8cm,平均为6.5cm。病灶平扫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和坏死,CT值较肾实质略低,增强后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其中1例伴出血,病灶平扫即表现为高密度。结论: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淋巴瘤的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确诊的15例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病例的CT表现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病例中5例发生于鼻腔,2例累及鼻咽部,4例侵犯鼻背。2例位于右侧上颌窦,7例发生于鼻腔与鼻窦,6例侵犯鼻背及颌面,1例位于右侧鼻咽部。所有病例密度相对均匀,增强病灶轻度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沿黏膜及淋巴管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病灶范围广,但骨质破坏轻是与癌鉴别的重要特点,鼻腔鼻窦病变合并皮肤改变是恶性淋巴瘤特征。  相似文献   

6.
闫海跃  李威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989-2989
目的探讨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腔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CT平扫检查,其中9例进行增强扫描。结果 CT显示病变呈弥漫性生长,形态不规则,主要位于鼻腔前部和鼻前庭,堵塞鼻道和副鼻窦开口,与鼻甲和鼻中隔分界不清。平扫多数病变密度均匀,部分病变内有低密度区,部分有鼻甲和上颌窦骨壁侵蚀性骨质破坏缺损改变。增强扫描病变均匀中度强化,平扫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CT能显示NK/T细胞淋巴瘤的一些影像表现特性及肿瘤周围侵犯范围,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其中20例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为霍奇金病。所有病例均接受腹部CT扫描,并有16例接受增强扫描。结果 22例肝脏继发性淋巴瘤中,结节(肿块)型19例,弥漫型2例,混合型1例;其中多发性占位15例。CT平扫所有病变均为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病变呈环状强化,3例中度强化,5例轻度强化,其中6例出现血管漂浮征;7例无明显强化。结论 多发占位、密度较均匀、少血供、不侵犯血管为肝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例男,14岁。因"打鼾、鼻阻2年"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打鼾,鼾声较小,无夜间憋醒。白天无倦怠。患者一直未正规诊疗,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黄褐色脓痰,痰中带少量血丝,睡眠较差。专科检查:双侧后鼻孔见粉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新生物悬于咽后壁,咽后壁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在肾上腺淋巴瘤(Adrenal lymphoma,A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11例18枚AL的CT资料,分析AL发病状态、大小、形态、平扫密度、强化程度、坏死、周围结构和腹膜后淋巴结等情况。结果:11例18枚AL中,单侧4例4枚,双侧7例14枚,直径2.2~8.2em,平均(5.4±1.7)cm,其中13枚〉5cm。16枚AL弥漫累及肾上腺,包括14枚类肾上腺型和2枚肿块型,另2枚为局限型;平扫密度均匀16枚,不均匀2枚,CT值25~46HU,动脉期及门脉期均呈轻中度强化,较平扫分别提高10—25HU和20~30HU,两期最高CT值均低于85HU,4枚增强后见坏死区.肾上腺周围脂肪浸润3枚,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枚。结论:双侧发病、直径〉5cm、类肾上腺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轻中度强化和最高强化低于85HU有助于AL的诊断,而局限型AL,易导致误诊,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胃肠道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大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以胃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以上,其次为小肠.结肠较少受累.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起病隐匿,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内镜加黏膜活检容易误诊,无论临床还是影像学均常将其误诊为胃肠道癌,导致绝大多数病例需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并辅以放化疗.如果能在术前正确诊断,一些患者即可避免侵袭性治疗,采用放化疗手段控制病情进展.本研究旨在总结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评价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胃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对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结直肠重复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行CT检查的17例中15例诊断为结直肠重复癌,2例直肠及横结肠重复癌患者分别漏诊直肠癌及横结肠癌。行肠镜检查的16例中12例肠镜抵达回盲部,11例术前准确诊断,1例患者其中1处病变术前病理为中度不典型增生;4例患者因远端病变造成肠腔狭窄未抵达回盲部,近端肠道病变未发现,其中包括1例CT漏诊横结肠癌。结论:在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中,CT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认真把握结直肠癌的影像学特征,培养医生对于结直肠重复癌的诊断意识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PITCL)CT小肠造影(CTE)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PITCL患者的CTE表现,总结其病变部位、数目、强化方式、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并发症等。结果 18例PITCL中,多发13例(13/18,72.22%),单发5例(5/18,27.78%);发生于空肠/回肠12例,其中3例同时累及结肠,仅发生于结肠5例,仅发生于十二指肠1例;发生肠穿孔6例。根据其CT表现分为6型:浸润型(7例)、弥漫性回肠空肠化型(3例)、肠腔瘤样扩张型(3例)、息肉肿块型(2例)、肠系膜型(1例)、混合型(2例)。结论 CTE可清晰显示PITCL的影像学特点,对肠道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常见肾癌亚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肾癌的MSCT表现特点。结果 3种肾癌亚型平扫CT值无统计学差异。在增强扫描皮髓质期、肾实质期及排泄期,透明细胞癌的CT值均高于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不均匀强化最常见于透明细胞癌,均匀强化最常见于嫌色细胞癌。结论肾透明细胞癌与其他亚型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典型的乳头状癌与嫌色细胞癌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4.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43例,内翻乳头状瘤12例(其中恶变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鼻腔癌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12例肿物均位于鼻腔外侧壁,10例良性内翻乳头状瘤中,肿物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9例(90%),10例(100%)边界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密度均匀8例.12例淋巴瘤中,单侧病变10例(83.3%),9例(75%)位于鼻腔前部,9 例(75%)侵犯鼻翼、颜面部皮肤,6例(50%)皮下脂肪层消失,骨质侵蚀变薄3例.鼻腔癌19例,单侧病变13 例(68.4%),形态不规则、明显外侵18 例(94.7%),溶骨性破坏15 例(78.4 %).结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淋巴瘤、鼻腔癌有不同的影像特点,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鼻腔各种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及1.5T MRI成像特点,提高该病的确诊率及准确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32例病例CT及MRI资料,总结对该病诊断效力较高的影像学征象.结果:CT检查提示胃淋巴瘤增厚胃壁密度较均匀,累及宽基底部,动脉期“黏膜白线征”出现率87.5%,静脉期“三轨征”出现率81.3%,MRI检查T1WI及T2WI显示胃黏膜及浆膜有独特优势.肠道淋巴瘤以长管样肠壁环形增厚为特征,累及肠段多较长,肠壁密度或信号均匀且轻中度强化.其中小肠“动脉瘤样扩张”常见;结肠肠壁扩张伴积气积液常见,肠梗阻少见;回盲部以肿块形成更多见,肿块中心常见气体影,病变多同时累及回肠或升结肠,常继发肠梗阻.原发胃肠道淋巴瘤区域淋巴结受累多见,绝大多数受累淋巴结位于相应引流区域,散在淋巴结累及少见.结论:CT/MRI可以清楚显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及其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典型CT/MRI征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超声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PTL的39例超声和21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岁。超声表现:弥漫型PTL 10例,其中8例甲状腺肿大,9例腺体回声不均匀性减低,8例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例腺体内出现钙化;结节型PTL 29例,其中19例出现甲状腺回声不均匀性减低和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6例结节回声减低,3例结节内出现钙化;39例PTL中2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CT表现:弥漫型PTL 4例,2例病灶呈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结节型17例,14例病灶呈低密度,2例病灶出现钙化,以上21例PTL的CT在分型与超声分型呈现对应关系,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上纵隔淋巴结肿大。在14例增强CT中10例为轻中度强化,9例为均匀强化。结论:PTL超声与CT表现各自具有特征性,两者可相互补充,有助于PT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CTC)对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168例疑诊结直肠病变者进行CT扫描,其中91例有手术病理、增强CT扫描等完整资料,将影像诊断TN分期结果 与手术病理TN分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分期总准确率为92.31%(84/91),评价肿瘤浆膜外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57%(69/70)和85.00%(17/2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3%(69/72)和94.44%(17/18).N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42%(75/91),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80%(36/41)和96.00%(48/5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4%(36/38)和90.57%(48/53).结论 64排螺旋CTC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肝脏淋巴瘤的MSCT表现。结果:8例肿瘤中继发淋巴瘤6例,原发2例;单发4例,多发4例;6例位于门静脉左右分支邻近或汇管区,2例位于肝脏周边,平扫呈相对低或稍低密度,CT值约18.8~32.1HU;3例呈单发圆形或椭圆形肿块,4例多发肿块,1例呈左叶弥漫多发斑片状结节。其中4例肿块型边界较清晰,其余4例肿瘤边界均较模糊,2例胆管轻度局限扩张。增强扫描肿瘤6例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较正常肝组织强化弱,仅2例较正常肝组织强化稍强,8例门脉期强化均略加强,但仍明显弱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期强化减弱。6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但血管局部轻度受压变窄。6例见腹腔或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大小不均匀,呈轻-中度强化,强化相对均匀,未见明显坏死,所有肿瘤未见钙化,坏死不明显。结论:肝脏淋巴瘤可单发或多发,常位于门静脉左右支邻近或位于汇管区,少见坏死区,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增强强化相对均匀,呈轻-中度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类似“血管漂浮征”。MSCT能较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及血供情况、周边组织器官改变等,对肝脏淋巴瘤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均为老年男性)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单侧病灶7例(其中2例各具2个病灶),双侧病灶3例(其中1例右侧2个病灶),共16个病灶。病灶较小、较局限12个,位于腮腺后下象限10个,位于前下象限2个;病灶较大累及腮腺多个象限4个。病灶呈圆形、椭圆形13个,呈分叶3个。病灶边缘清楚13个,其中3个可见边缘薄环状影与周围腮腺分隔;病灶边界不清3个,同时伴有同侧腮腺肿胀,密度增高。病灶大小 0.6~4.8cm,平均(2.6±1.5)cm。病灶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12个病灶密度较均匀,4个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无强化囊变区。平扫病灶CT值为(58.2±8.1)HU;动脉期(延迟30s)CT值平均为(89.1±18.7)HU,其中病灶轻度强化4个,中度强化7个,明显强化5个;静脉期(延迟90s)CT值平均为(92.6±16.8)HU。5个病灶(31.3%)内可见小血管进入或包绕。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均具备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多数能在术前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