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45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患者体内NO、HDL、D-D、TG水平,观察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斑块与患者NO有直接关系;观察组患者体内NO水平明显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DL、D-D、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水平与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有较大相关性。结论 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有较大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观察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及其与血清MMP-9的关系。方法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检查颈动脉超声、血清MMP-9水平。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的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二者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而MMP-9水平与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0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内膜的斑块,根据斑块大小、性质分为:中大斑块组、小斑块组、无斑块组。检测各组血压、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CRP及25-( OH) D3等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探讨25-( OH) 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中大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血清CRP水平(4.21±1.61)mg/L,高于小斑块组的(3.41±1.92)mg/L和无斑块组的(2.52±1.18)mg/L(t=1.96、3.14,均P<0.05);血清25-(OH)D3水平(15.28±5.86)nmol/L,显著低于小斑块组的(24.30±7.60)nmol/L和无斑块组的(32.74±8.13)nmol/L(t=4.67、3.41,均P<0.01)。小斑块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无斑块组(t =2.51,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BMI、HbAlc、CRP、LDL-C呈正相关( r=0.45、0.38、0.53、0.47,均P<0.05),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62,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血清25-( OH) D3浓度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粥样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氟伐他汀治疗组4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板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超检查经临床确诊的24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颈动脉,测量并记录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大小与数目,并与81例非心脑血管疾病者进行比较,按年龄段分层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的差异性。结果卒中组244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IMT增厚者224例(91.8%),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38.3%)(P〈0.05);卒中组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86例(76.3%),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16%)(P〈0.05)。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高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显著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开展脑卒中筛查及建立相应的干预方案,对高危年龄组人群脑卒中的预防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析判断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采取60例无脑卒中者和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情况。结果两组无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管腔狭窄轻度59例、中度32例、严重7例。两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值〉1.0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或硬斑块1处以上,可以预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二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进行OCSP分型,并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病变特点,分析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在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9.1%,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为12.5%。部分及完全前循环梗死(PACI、TACI)组(A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7.6%、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9.1%,高于后循环梗死(POCI)组(B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ACI)组(C组),P〈0.05。B组和C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PACI和TACI的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白细胞的关系。方法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112例患者颈动脉斑块,并将其分组。检测各组患者血白细胞水平。结果稳定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血白细胞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比较,血白细胞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斑块患者血血白细胞增高,血白细胞与斑块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时一允 《首都医药》2013,(22):35-3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脉血康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3年2月收治的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斑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脉血康联合阿司匹林,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总数、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服用脉血康1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由(4.93±1.12)mmol/L降至(3.80±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3.80±1.73)mmol/L降为(2.38±1.18)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对照组观察期内各项血脂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数未见明显变化,斑块的厚度由治疗前的(1.92±0.53)mm降为(1.10±0.50)mm(P〈0.05),74.5%软斑块转为硬斑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数未见明显变化,斑块的厚度由治疗前(1.60±0.37)mm上升为(1.72±0.38)mm,15.7%软斑块转变为回声较强的硬斑块。结论脉血康联合治疗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TC及LDL-C水平,可促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厚度减低,促进颈动脉软斑块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