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靶向超声微泡靶点和配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1]是利用超声微泡表面的固有生物学特性或将靶向病变组织特定分子的特异配体连接于微泡外壳构建成靶向超声微泡,并采用对比超声产生靶组织分子水平显影的一种新兴的超声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制备针对骨髓基质抗原蛋白2(BST2)的TMBs造影剂(BST2-TMBs),通过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对小鼠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检测,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早期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抗BST2的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的方式连接于微泡(MBs)表面,获得BST2-TMBs,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TMBs的形态,用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其分布;通过体外细胞黏附实验研究TMB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结合性能,并对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行超声分子成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BST2在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采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对独立样本行t检验.结果 制备的BST2-TMBs的平均粒径为1.61μm,其中95%的微泡在1~5 μm之间.BST2 -TMBs能够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平均每个视野有(165±25)个TMBs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远高于非靶向微泡(IgG-MBs)对照组的(10±3)个微泡(t=10.662,P<0.01).黏附的TMBs能够明显增强内皮细胞的超声信号强度,TMBs为27.93±5.14(灰度值),非靶向微泡为3.61±1.67(灰度值)(t=7.239,P<0.01).小鼠在体肿瘤超声分子成像表明:BST2-T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min时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为38.79±0.29(灰度值),能保持47.65%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1.40±0.37),而IgG-MBs处理组在微泡注射7 min时的信号强度(扣除微泡击碎后的信号强度)是9.46 ±0.17(灰度值),仅能保持11.39%的微泡注射30 s时的信号强度(灰度值83.01±0.60).相比之下,TMBs在肿瘤部位的超声信号强度较非靶向微泡提高4.27倍(t=65.587,P<0.01).免疫组织化学证实BST2蛋白在小鼠前列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表达.结论BST2 -TMBs可以用于小鼠前列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超声分子成像,这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以VEGFR2 (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对裸鼠结肠癌新生血管的成像效果.方法 以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特异性结合VEGF主要受体KDR的小肽K237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靶向微泡,用同样方法将对照肽与脂质微泡耦联,构建对照微泡.以KDR阴性表达的人结肠癌LS174T细胞株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12只荷瘤鼠经尾静脉随机先后注射靶向微泡、对照微泡,2种微泡注射间隔30 min.注射靶向微泡后5 min和注射对照微泡后5 min荷瘤鼠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各组微泡在肿瘤组织造影增强情况,测量肿瘤组织的声强度(Ⅵ).另取6只荷瘤鼠预先注射K237肽后再注射靶向微泡,观察微泡的成像效果.靶向微泡组、对照微泡组、小肽预先封闭组肿瘤组织的Ⅵ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t检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KDR在肿瘤组织表达及分布规律.结果 成功制备了靶向微泡.注射超声微泡后5 min超声检查显示靶向微泡组肿瘤组织超声造影明显增强,对照微泡组及小肽预先封闭组仅见轻度的超声造影增强.3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130,P<0.01).靶向微泡组与对照微泡组Ⅵ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18±9.56与8.28±4.74,t=6.91,P<0.01);小肽预先封闭组Ⅵ值与靶向微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3±3.44与30.18±9.56,t =4.91,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荷瘤鼠结肠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较正常组织血管内皮细胞KDR表达显著增加.结论 以KDR为靶点的靶向超声微泡可以与荷瘤鼠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特异性黏附并有效评价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4.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患者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分子影像学应用高亲和力的分子探针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可在活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特征性地显示及测量生物机体的生化过程.近年来,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肿瘤血管生成的可视化及定量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望成为肿瘤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评价的重要手段.该文综述了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恶性实体肿瘤是血管依赖性病变,血管生成是多种实体瘤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1].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反映了血管生成因子与抗血管生成因子平衡的结果,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指标[2],MVD的高低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如恶性程度、侵袭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及肿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3].然而,MVD检测只能通过活检或手术后获得标本,并且结果仅反映肿瘤较小区域的血管生成情况,如何在手术前获取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信息,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制订有效治疗方案,已成为影像学探索的新方向.超声作为术前实时、准确、无创地评价肿瘤血管密度的影像学方法[4],可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形态和功能,已成为近年来超声影像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微血管成像(SMI)在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行SMI及超声造影,并行对比研究。结果:30例共发现79个斑块,其中等回声斑块25个,混合回声斑块35个,溃疡斑块19个;SMI检出新生血管72个,超声造影检出新生血管74个;经Kappa检验,2种方法检测新生血管一致性良好(K=0.708,P0.01)。结论:SMI可有效检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进而对斑块的稳定性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新生血管在肿瘤现有血管基础上形成的过程。研究证实,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的支持,实体组织中的肿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mm。Rak等在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的实验中发现,在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生血管生成的开始。随后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肿瘤病人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各种抗血管生成药物现已进入各期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8.
聚焦超声对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焦超声( focused ultrasound,FU)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无创治疗技术,已应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涉及临床医学的多个学科.与此同时,FU对肿瘤内较小血管的瞬间破坏、用于止血和溶栓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这将扩大FU的应用领域.本文就近年来FU对血管方面的作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胰腺癌起病隐匿、侵袭性强,早期诊断是提高胰腺癌总体生存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分子成像可以发现疾病发展过程中分子或细胞水平的早期异常变化,能够早期诊断胰腺癌病灶。就MR靶向分子成像技术原理、胰腺癌早期诊断相关受体和蛋白抗原标志物分子靶点选择以及以钆和磁性纳米颗粒为基础的MR靶向分子成像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CD106)靶向的微泡,在磁性导引系统帮助下,能否提高对比增强分子超声(US)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效能。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1.
影像技术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促进了MR分子靶向成像的发展,基于各种材料的纳米粒在构建分子靶向对比剂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利用纳米粒作为载体,可增加Gd3+的荷载量、增强弛豫效果、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实现主动靶向成像,并因此弥补了MRI在分子成像中低敏感性的缺陷。就含钆纳米粒的优缺点、合成材料与方法、弛豫效果、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影像技术与纳米技术的结合促进了MR分子靶向成像的发展,基于各种材料的纳米粒在构建分子靶向对比剂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利用纳米粒作为载体,可增加Gd3+的荷载量、增强弛豫效果、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实现主动靶向成像,并因此弥补了MRI在分子成像中低敏感性的缺陷。就含钆纳米粒的优缺点、合成材料与方法、弛豫效果、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微型PET对活体小鼠的动态扫描来评价肿瘤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2(VEGFR2)相关的微泡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材料与方法 本  相似文献   

14.
血管新生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重要抗癌策略之一。为了正确评价肿瘤血管生成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需要一种敏感且特异的方式显示肿瘤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目前多种成像方法(CT、MRI、PET、超声以及光学成像)已用于监测肿瘤血管,但是由于核医学辐射性较大和分辨率较低,光学成像的低穿透性以及超声成像分辨率较低,其实际应用受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超声分子影像学的发展,靶向超声微泡在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方面表现出其自身优越的方面,并将成为未来攻克血栓性疾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新生血管的发生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起着关键作用.CD13是人类白血病分级的重要谱系特异性标志物,在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特异性高表达,在静止血管内皮细胞上不表达.利用荧光、核素标记或磁性纳米颗粒耦联CD13单克隆抗体、配体,通过分子成像技术可有效探测新生血管的发生,为研究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影像学依据;C...  相似文献   

17.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翼  修建成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59-1361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的靶向治疗是当前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到达靶组织后,在超声能量作用下,因"空化效应",能有效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定向释放内部包裹的基因或药物,使局部浓度大大增高,达到靶向治疗目的。本文就其在抗肿瘤、溶栓和炎症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新生在肿瘤生长、转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分子影像的出现为及早定量评价肿瘤血管新生提供了新方法.本文介绍了分子影像在肿瘤血管新生中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肿瘤生长中活体的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评价分子靶向微泡(MB)和超声的应用在无创性评估3种血管源性标记物αvβ3整合蛋白、endogl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生长因子/离散因子受体(c-Met)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 c-Met 的小分子抑制剂已进入临床应用,并取得有限成功。研究表明 c-Met 异常表达水平及表达状态与分子靶向治疗反应、治疗效果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评价 c-Met 异常表达水平和表达状态显得尤为重要。c-Met 靶向分子成像可以在体、实时对 c-Met 异常表达水平及状态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对于指导肿瘤治疗、判断肿瘤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述 c-Met 靶向分子成像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分子成像探针成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分子探针功能进行评价,以期有益于 c-Met 靶向分子探针的研发及 c-Met 靶向分子成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