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肛直肠括约肌组合的传统测定方法有肌电图和测压,但不能提供有关形态学的资料,近期证实肛管内超声扫描(EAU)与肌电图相比,同样有助于肛管外括约肌缺损的诊断,且无疼痛、费时和促发皮下感染等缺点.有关EAU诊断肛管内括约肌缺损和内外括约肌的形态学资料不多见,作者在44例肛括约肌缺损病例中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计女性40例,男性4例,其手术指征为产后排便失禁35例、直肠脱垂伴失禁5例、医源性肛括约肌损伤3例和原因不明1例.应用水囊的肛管测压,中位值静息压为 75cm水柱,  相似文献   

2.
肛管内括约肌与便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克开  喻德洪 《普外临床》1996,11(3):131-133
  相似文献   

3.
肛管内括约肌与便秘赵克开,喻德洪肛管内括约肌(internalanalsphincter,IAS)是直肠环肌层的延续,属平滑肌,包绕着肛管上2/3部。IAS与肛管外括约肌共同作用,在维持肛管压力和排便自制,建立正常的排便反射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  相似文献   

4.
大便失禁的肛管内超声检查(英)RiegerN,etal.DisColonRectum,1996;39(8):860 ̄864为了评价肛管内超声检查对大便失禁的诊断价值,作者结合临床、肛管内测压及手术所见对一批肛管外括约肌前部缺损的病人进行了肛管内超声检...  相似文献   

5.
结肠全切除伴直肠粘膜剥脱及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较多用于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些病人术后并发轻度大便失禁,尤其多见于晚间,涉及IPAA后排便控制的因素甚多,关键在肛门括约肌.有人证实I-PAA后主要是受控于内括约肌的肛管静息压有所下降,但受控于外括约肌的挤逼压是否改变、如何改变,则尚无定论.作者认为内、外括约肌均可因施行IPAA而受损,从而导致失禁.为证实这一设想,作者对1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施行IPAA者(男6、女4,平均33岁)进行了肛管静息压及挤逼压的测定,并检测了内括约肌的直肠(或IPAA后的回肠袋)——肛管抑制反射.  相似文献   

6.
过去曾用测压法和电生理来了解排粪失禁的病理生理学,近期开展的肛管腔内超声扫描图能提供高度分辨个别括约肌的解剖资料。作者对44例不能控制干粪的病例进行研究,每例病人均作了肛管测压、电生理和肛管腔  相似文献   

7.
肛管直肠失禁多由于肛管外招约肌(EAS)缺陷引起,而单纯围内括约肌(IAS)缺陷所致者不多见。肛管内超声扫描能正确区示IAS的缺损和断裂,作者诊治了15例由该诊断方法确诊IAS断裂病人,主要症状有不随意肛门排气一粘浪排出和内裤污染。按Cleveland临床评分系统将失禁分为5度:0度,无失禁;1度,每月发作不到1次;2度,每周发作不到1次,但每月超过1次;3度,每日发作不到1次,但每周超过1次;4度,每日发作1次以上。评分则以0~20分计,0分为控制良好,20分为完全性失禁。15例的评分中位值为14分(11~16分)。4例曾行胆管手术,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肛管内超声对肛门内括约肌(IAS)、肛门外括约肌(EAS)及耻骨直肠肌(PR)形态及完整性的评估,从而为排粪失禁的原因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1月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4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及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肛管内超声对IAS、EAS及PR进行观察,并进行括约肌受损程度评分;同时行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通过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和肛门功能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8例患儿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0—16岁。肛门括约肌受损评分结果显示,括约肌轻度受损11例,中度受损65J,重度受损1例;另有PR受损4例。括约肌评分与肛管直肠测压评分之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肛门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肛管内超声可清楚显示IAS、EAS和PR的形态,明确其是否完整及受损程度,是评价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非常有价值的方法,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括约肌及肛门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9.
胸腹部饨性伤有时伴有严重内脏创伤而需紧急可术,过去常用腹腔灌洗、B超扫描、CT以及腹腔镜检以协助判断,作者采用B超扫描以检出胸腹腔内游离液体而作出紧急手术探查的判断。研究对象取自奥地利Innsbruck医院外科1151例胸或腹部钝性伤病人,其中670例系男性(58%)。平均年龄52岁(7~91),多由于车祸所致(74%),伴有肢体骨折115例、骨盆和脊柱骨折58例、头部外伤104例。在急症室即做B赵检查,按 下列顺序依次扫描:右上腹(特别注意肝肾隐窝)、右肋  相似文献   

10.
Ruggero Oddi于1864年生于意大利,是一位杰出的生理学家,尤对胆道Oddi括约肌的生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5条简洁的结论;(1)在胆总管开口进入十二指肠处有一括约肌装置;(2)括约肌由平滑肌纤维细胞组成,与小肠的平滑肌大部分离;(3)其功能是允准胆汁间歇排出;(4)在主胰管开口处也存在同样的括约肌装置;(5)围绕胆总管和胰管开口处的肌肉机制可以解释某些疾病的  相似文献   

11.
直肠肛管生理性功能退化可以产生不少直肠肛管功能性病变,可以用直肠肛管测压一肌电图等检查,近期更采用肛管超声检查,为诊治直肠肛管疾病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经肛管局部切除手术可洽愈早期良肠癌,如无区域远处转移的壁层内直肠癌(T_1或T_2N_0M_0),不一定都需作低位前切除或经腹会阴切除术。经直肠腔内超声扫描(TRUS)可以正确判断早期宜肠癌的浸润深度(T期),作者对1990~1992年收治的62例早期直肠癌病例进行TRUS的T分期,病人置于左侧卧位,取 Acuson 128扫描仪,将 7MHZ直线和横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肛管压力与极慢波(USW′s)的关系,以及内括约肌侧切除术(LIS)对压力波动的影响。肛管内压力波动十分明显,如不考虑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波动可分为慢波,极慢波和自发性内括约肌松驰。方法:既往未行肛门直肠手术的30例肛裂患者和20例Ⅰ、Ⅱ度症状性痔患者,经LIS术治疗。术前,将带有换能器的导管插入直肠测肛管直肠压力,以2.5mm/s恒速退出导管,同时描记压力曲线。重复测3次后,再插入导管寻找直肠压力最高处,并在此位置持续记录30分钟,观察压力变化。为防止人为现象,胸部放置呼吸描记器并与压力换能器相连,记录呼吸运动。术后2周,53例患者同样方法再次测压,对照组是20例健康自愿者。  相似文献   

14.
肛管内括约肌失弛缓症是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便秘的一种类型,赵克开等详细叙述了肛管内括约肌与便秘的关系,但国内尚未有专文论及肛管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的X线诊断。笔者在从事多年便秘X线检查的实践中曾多次遇到该症,其中不乏经临床证实者。现简要小结于后,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46岁,因肛门排便困难伴漏气、漏便1年入院。1年前因便血在当地诊所行痔疮药物注射治疗术后出现大便排出困难,当地医院诊断为肛门狭窄并行手术治疗,术后症状无缓解,并出现肛门控便异常、肛门漏气和漏便(稀便明显),后行肛周疤痕松解术,术后无明显改善。后入我院就诊,门诊以"肛门失禁"收入。入院专科检查:肛周见陈旧性手术疤痕,以6、12点处明显,肛门无法完全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正常自然情况下女性肛管括约肌的解剖学特征及其变异频率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产前门诊的初产妇 ,及健康对照者(性别不限 )。肛管括约肌的长度通过耻骨直肠悬韧带的位置而确定。按照肛管外括约肌缺损的程度 ,人为分为不同等级并且以积分统计。然后应用软件包对经超声内镜观察到的肛管内圆柱状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同时进行测压以辅助证实 ,结果 :5 7例初产妇及 1 8例健康志愿者参与了本项研究 ,男性平均年龄为 39岁 ,女性平均年龄为 2 8.35岁 ,实验发现 :肛管括约肌总长度及肛管内括约肌占总括约肌的比例在两性之间…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慢性肛裂患者肛管压力增加是由于内括约肌动力失常所致,适当的内括约肌切断术降低了肛管压力,症状迅速消除,肛裂随后愈合。本研究比较了慢性肛裂患者与正常人肛管内压力,并观察内括约肌切断术后不同时期的肛管压力。本组共收治28例慢性肛裂患者(男17例,女11例,19~24岁),经检查都有哨兵痔、肥大的肛乳头、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开断端固定术治疗肛裂的疗效,将70例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开断端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显爪,闪纰患者在术后出血、创口感染率、肛门控制功能等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原位肛管内括约肌切外断端固定术治疗肛裂具有术后出血少、感染率低、对肛门外形影响小、无损伤性肛门失禁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作者介绍以经皮经肝置管方法为主的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对象力 1976~1993年John Hopkins医学研究院收治的54例肝内结石,伴有良性术后狭窄27例、硬化性胆管炎7例、胆总管囊肿5例以及寄生虫感染、胆总管结石和胆管肿瘤各5例。平均年龄为50岁(21~75秽),91%病例以往曾行1次或1次以上胆道手术。常见的症状为胆管炎(67%)、疼痛  相似文献   

20.
甲状旁腺、甲状腺和胸腺起源于同一的咽原始基和咽囊,在第6~8周胚胎时,这些组织就位于最后的解剖地点。甲状腺咽上皮芽,后位于舌根部盲孔,下降至颈部气管前方。胸腺和下甲状旁腺原自第3对鳃囊,后分别下降至纵隔和颈部。上甲状旁腺起自第4鳃囊的后鳃体。在少数情况,第4对鳃裂也参与胸腺的发生。甲状腺在下降过程中发生异常,就会出现异位甲状腺,如舌部、纵隔和胸腺内等。作者报道一例胸腺内甲状腺病人,男性,41岁,主诉胸骨后疼痛,并放射至左肩。无心脏病史,嗜烟,胸片示前上纵隔肿块。拟作纵隔镜和穿刺活检,因发生心包填塞而作罷。作前胸和心包切开,清除心包积血。待病情稳定后作探查。另一例为61岁男性,经常接触石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