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电视监视下借助导引器械(针、导管、导丝)经血管途径递送特殊材料进入神经系统病变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技术分为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术、血管内动脉溶栓术、机械碎栓术、血管栓塞术、血管内药物灌注术等[1]。脑血管介入穿刺术主要采用股动脉入路进行穿刺。随着介入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脑血管介入治疗以其安全、微创、效果好等优势被迅速推广应用,但其毕竟是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措施,术后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循证护理是近年来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护理模式,我科将循证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桡动脉穿刺失败后经肱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232例经桡动脉穿刺失败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肱动脉组(117例)及股动脉组(115例),比较不同穿刺途径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以及穿刺部位出血、假性动脉瘤、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肱动脉组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途径中,桡动脉途径穿刺失败后,肱动脉途径可优先于股动脉途径作为替代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血管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及使用的器材等也在不断的更新,在心血管、神经系统疾病及周围动静脉、内脏血管疾患的诊断及治疗中越来越广泛的被使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对比观察,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经股动脉穿刺行肝动脉灌注化疗(TAL)及栓塞(TAE)治疗是不能手术的肝癌病人的首选治疗方法。不仅可缓解病情,提高病人生存质量,而且可为2期手术创造条件,延长病人生命。但是介入治疗后大多数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及发热等副反应,严重时会影响生活质量及治疗计划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伟霞  黄惠桥  黄红燕 《广西医学》2007,29(12):1861-1862
目的 探讨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最佳动脉穿刺方法.方法 采用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抽血的患者各30例,比较动脉穿刺的疼痛程度、成功率、使用时间、皮下淤血等情况.结果 三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以肱动脉最强,穿刺时间桡动脉组长于其余两组,皮下淤血以股动脉组最重;三组成功率均较高.结论 穿刺方法要因人而异,年龄较小的患者宜选择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成人宜选择桡动脉穿刺,以保护病人隐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减轻病人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霍世会 《吉林医学》2006,27(9):1080-1081
目的:研究不同入路的介入方法治疗脑梗死的结果及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100例脑血栓住院患者分为经桡动脉(A)组(n=50)和经股动脉(F)组(n=50)行脑血栓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症状体征缓解和并发症率。结果:两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率有显著差异。A组局部血肿、不适反应等发生率显著低于F组,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内膜撕脱栓塞、局部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均未出现。结论:实施脑血栓介入治疗两种入路都安全、有效,经桡动脉脑血栓是可行的方法,且并发症危险性更小,患者易于接受,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一种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的血管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最准确的方法,适用于疑有颅内外血管性病变,脑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观察颅内占位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系,头面部及颅内血管性疾病治疗后复查。我科自2006年8月至2007年10月开展了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术21例,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可行性、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65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其中145例经桡动脉途径、120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观察两组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桡动脉途径组与经股动脉途径组患者完成PCI操作时间分别为(62±9.6)min与(60±10.2)min,PCI成功率分别为96.5%与97.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桡动脉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4.8%)则较经股动脉途径组(1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经和经股动脉途行PCI临床疗效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周俊高 《吉林医学》2010,(30):5382-5382
目的:观察经挠动脉和股动脉两种路径冠脉介入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将120例行冠脉介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60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加支架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介入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的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股动脉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局部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急性心梗行介入治疗的可选血管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行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的90例需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不适反应、X线曝光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术后血管并发症、不适反应及住院时间方面显著少于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和股动脉途径都是治疗老年冠心病的良好方法,经桡动脉术后并发症及不适反应少,且住院时间短,相对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司文华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592-1593
目的对比分析单、双侧股动脉穿刺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子宫肌瘤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双侧组(37例)与单侧组(37例)。单侧组予以单侧股动脉穿刺UAE,双侧组予以双侧股动脉穿刺UAE。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情况(透视时间、累积剂量、手术时间),治疗费用,术前、术后3个月子宫体积和最大肌瘤体积变化。结果双侧组透视时间、手术时间较单侧组短,累积剂量较单侧组少,治疗费用较单侧组高(P<0.05);术后3个月,两组子宫体积、最大肌瘤体积均较术前小,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双侧股动脉穿刺UAE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均可改善子宫体积、最大肌瘤体积,双侧股动脉穿刺UAE可有效缩短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减少累积剂量,但治疗费用较高,临床应结合患者经济水平、治疗需求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经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6月本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CTO患者中存在对侧侧支循环的4例患者,经一侧桡动脉送入导引导管,经另一侧桡动脉送入造影导管,通过对侧造影使侧支循环及闭塞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是否在真腔,证实导丝在真腔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4例均经对侧造影行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中均未发生冠状动脉夹层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双侧桡动脉途径对照造影,通过侧支循环使CTO远端显影帮助判断导丝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患者的生命线。临床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动静脉内瘘阻塞,静脉留置导管插管失败或合并感染,以及极度心力衰竭、肺水肿、药物中毒、酒精中毒等需急诊血液透析患者,而病情又不允许行中心静脉置管,而桡动脉和足背动脉又无法达到满意的血流量,重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成为患者延续生命的关键。我  相似文献   

15.
随着介入放射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随之动脉穿刺点止血也是介入治疗的重要环节.介入初期,大多以手工压迫止血为主,近年来一种新型动脉血管闭合器运用临床,现就其两种止血方法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6.
两种路径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经股动脉穿刺,但是此法需要24h卧床并采取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而桡动脉由于周围没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穿刺成功率高,近年来在临床上已逐步应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术后长时问卧床引起的多种并发症。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7月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49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以及支架植入术是目前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往主要采取股动脉穿刺这种经典途径进行手术,但存在局部血管并发症较多以及术后限制病人活动等缺陷。我院自2005年10月开始对血管条件好的病人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手术,以克服上述弊端;同时比较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用两种入路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2014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按照入路方式的不同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我院用经桡动脉入路的方式对A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用经股动脉入路的方式对B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比较用这两种入路方式进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用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的方式进行介入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进行血管穿刺的时间以及手术持续的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卧床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均少于B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用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的方式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不过,用经桡动脉入路的方式治疗脑梗死的可行性更高,效果更好,且术后患者住院的时间更短。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已成为目前临床上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尤以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采用介入治疗的患者数也明显增加。常规方法是经股动脉途径。近年来,临床上已开始使用经桡动脉穿刺。相比股动脉,其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术后即可下床活动、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老年患者作为一特殊群体,在护理上与一般患者有所不同。我们对8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进行了针对性观察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取90例老年(年龄≥65岁)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对照组患者穿刺时间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经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