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悸,指心神恍惚,跳动不能自主的病候。张仲景在他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分悸为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其中惊与悸不同。《金匮》:“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①惊由外有所触而致心动,“惊则气乱”,故脉动不宁;而悸乃外无所触而内惕,“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临床多以此为辨。  相似文献   

2.
“悸”,《说文》注曰:“心动也。”笔者以为“悸”在《伤寒论》中当指心脏及其所主血脉之异常搏动。《伤寒论》之“悸”,病位有在心、心中、心下、脐下之分,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笔者拟从治法辨析其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补法悸证的产生与心、肾、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原因导致心阳亏虚、心气虚、心神先养均可出现译证.心下、脐下之悸.并非指肌肉之眼动(《伤寒论》称肌肉搏动为“驱动”),而是指动脉之异常搏动.心阳根于肾阳,心田又可温煦肾水,而肾水可上济心田。若肾阳虚衰,则心阳无力鼓动血脉,水气上凌而见译…  相似文献   

3.
“悸”是一种跳动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脐下悸”等多种描述。考其病机,《伤寒明理论》云:“不外二种,一者气虚也,二者停饮也。”因此其治法有二,一者扶正,如桂枝甘草汤;一者祛饮,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  相似文献   

4.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阳为桂枝功用的核心,在临床中治疗心血管疾病,各方中处处利用桂枝,加减变化不离桂枝,应用十分广泛,包括胸痹心痛、痰饮气逆之心痛证、心下悸、心动悸、奔豚气、水肿等。临证之中,若能深刻理解桂枝"通阳"这一作用基础,掌握桂枝配伍规律,将对进一步提高桂枝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焕彬 《中医杂志》2006,47(8):636-637
根据五版统编教材,《伤寒论》中论及“悸”的条文共11条,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1)“心下悸”5处,分别见64条、82条、96条、127条及356条中。(2)“脐下悸”1处,见65条文。(3)此类中“悸”历代注文多解为“心动”,意见相对统一,有“心中悸”(102条),“心动悸”(177条),“胃不和,烦而悸”(265条),“或悸”(318条),“吐下则悸而惊”(264条)。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的心悸证多集中在太阳篇内。主要有心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三种证型。王肯堂说:“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发病原因不同,证以本虚为主,其虚损程度有明显差异。仲师力求平脉辨证,依证立法,制方遣药,丝丝入扣,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将《伤寒论》之心悸证治剖析于下,以利古为今用。一、心下悸心下悸有两种情况:一是病邪在表,发汗过多,损伤心阳;二是胃阳不足,水饮内停,阳气被遏。 1.心阳虚心下悸:“发汗过  相似文献   

8.
“悸”是一种跳动不能自主的自觉症状。《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脐下悸”等多种描述。考其病机 ,《伤寒明理论》云 :“不外二种 ,一者气虚也 ,二者停饮也。”因此其治法有二 ,一者扶正 ,如桂枝甘草汤 ;一者祛饮 ,如小半夏加茯苓汤、苓桂术甘汤等。其病机虽由“一虚一饮”统摄 ,但变化复杂 ,涉及五脏六腑 ,关乎阴阳气血寒热 ,因此张仲景多以相反相成之法配伍治疗心悸。相反相成两种方法结合应用 ,有利于治疗错综复杂的证候 ,包括调和阴阳、调和气血、调和寒热、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等多种…  相似文献   

9.
张机(字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心下症的描述有“心下急”“心下悸”“心下痞”等,是脾胃病较为常见的症状,涉及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急慢性胃炎、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其中论及的条文达20处之多,病机各异,治法多样,为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伤寒论》“心下”病证的有关条文内容,从痛、满、痞、硬、结、悸等6个方面予以详尽辨析,以示明“心下”病证轻重变化及遣方用药的特点,为“心下”病证辨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医腹诊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论悸证,涉及太阳、少阳、少阴、厌阴诸经。虽同为悸,但患者的感受却不尽一致,有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及脐下悸之不同.笔者细观请荣,发现仲景之所以详述修的部位,目的在于更准确地辨证施治。兹将笔者的体会理述于下。查《说文解字》,悸作“心动”解。成无已认为:“修者,心松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松松,不能自安者是也。”说明悸是一种心动不安或具体其他部位筑筑惕惕而不能自主运动的自觉感受。不同部位的悸动,患者的感受及相关的临床见症不尽一致。但同为悸证,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就其病因病…  相似文献   

12.
桂枝甘草汤加减治疗心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海 《中医杂志》2005,46(1):71-71
桂枝甘草汤见于<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甘草汤是一首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经方.  相似文献   

13.
心律失常为心血管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约有2 000万心律失常患者,给公共卫生健康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药物与手术治疗已成为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然而,“治”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尚存在一定的失败率与复发率,因此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亟待提升。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在病因病机上,与肝郁气滞、痰浊内蕴、水饮凌心、火热扰心、瘀阻心脉、寒凝心脉及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因此,提出郁悸、痰悸、饮悸、火悸、瘀悸、寒悸、虚悸7种中医证型。在经方治疗策略上,郁悸推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痰悸推荐温胆汤,饮悸推荐苓桂术甘汤等苓桂剂,火悸推荐三黄泻心汤,瘀悸推荐血府逐瘀汤,寒悸推荐麻黄附子细辛汤,虚悸则根据气血阴阳的不足,推荐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炙甘草汤、归脾汤等。若证型相兼,则合方而治。基于“方证对应”与“病机结合病理,药性结合药理”的中西医整合医学思想,该研究提出在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中,主张有是证用是方,倡导“病机-病理-药性-药理”四位一体的中西医整合诊疗模式,进一步提升经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探讨心下悸与自主神经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依据《伤寒杂病论》对于心下悸的描述、现代医学对于治悸中药的药理研究、日本汉方医家对于腹部悸动的现代化研究,分别从其症状、药理机制以及现代研究方面分析心下悸与自主神经可能存在的潜在相关关系,认为心下悸可能与交感神经相对亢进、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的自主神经失衡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15.
对《伤寒论》心悸证治探析.即心阳虚致悸;心阴阳两虚致悸;心脾不足气血两虚致悸;阳气郁遏致悸;太阳病误用泻下致悸;少阳中风误用吐下致悸;少阳伤寒误汗致悸;心肾阳虚水气凌心致悸;心阳虚水停下焦致悸;胃阳不足饮停干中致悸;太阳病水停中焦致悸;少阳病水停心下致悸。  相似文献   

16.
张广梅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1):495-495
<伤寒论>辨悸证有心悸、心动悸、心下悸和脐下悸以及悸等,其病变证机有阳虚,有气血虚,有阴阳俱虚,有水气,有阳郁等,其病变部位有在上焦心者,有在中焦即心下者,有在下焦即脐下者.悸证的表现在心者谓心慌,在胃者谓之胃脘筑筑然跳动,在脐下者多是自觉肌肉颤动.悸证尽管病证表现有许多,但其病变证机不外阳郁,水气,气血阴阳虚等,对此张仲景则以通、利、补三法为基本治疗准则,以指导临床辨治悸证的选方用药,拙识略述于次,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一、弱主血虚 1.心血不足:《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本条之“动而弱”,言惊悸之脉象。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相似文献   

18.
探索与研究真武汤方证旨在解读方药如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剖析方证如“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与“小便利”、“四肢沉重疼痛”、“身嘲动”、真武汤与“太阳病”以及或然病证等。方证辨病,运用真武汤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心肾阳虚,即可以法选用。  相似文献   

19.
张艳  礼海  张文  刘晓蕾  陈琳 《中医药学刊》2010,(6):1146-1147
仲景喜用桂枝治疗"心下悸""心中痛"等,在临床中多用桂枝治疗心血管疾病。仲景在临证中,加减变化不离桂枝,各方中处处利用桂枝,解肌和营、温助心阳、通阳利水、通经止痛以及平肾气、降冲逆等功效。临床治疗心血管病,以桂枝上通心肺,下达水道膀胱,即可载阳于上,又可引水趋下,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广泛。尤其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20.
马群力 《中医药学刊》2004,22(7):1305-1307
证名释义:仲景论悸主要有悸、心动悸、心下悸、脐下悸、眩悸、烦而悸、厥而悸及惊悸。这些证名概括了悸动的部位、主要兼症及性质。病因病机:大致有受邪、虚劳、水饮、气郁、惊忧五个方面。辨证施治:(1)误汗伤阳,扶正补中。①轻证:心阳不足,扶正通阳——桂枝甘草汤证。②下有水饮,培土制水——茯芩桂枝甘草大枣汤证。③重证:阳虚水泛,温阳化水——真武汤证。(2)水气凌心,温阳化饮。①饮停心下,通阳消水——半夏麻黄丸证。②膈间有水,温中利水——小半夏加茯苓汤证。③饮停下焦,通阳利水——五苓散证。(3)心血不足,心阳不摄。滋阴补血,通阳复脉——炙甘草汤证。(4)中气不足,补脾健中——小建中汤证。(5)气血郁滞,阳郁不达。通阳解郁——四逆散加桂枝证。结语:研究仲景论“悸”之原文,意在以仲景原意研讨“悸”之病因病机。学习仲景有关辨证施治的方法,以求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